徐茜 杨梅 宗洪霞 李保证
摘 要 采用 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茎瘤芥晚熟种涪杂8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9为绿色高产的氮磷钾配施方式,即施纯氮(N) 27.6 kg·(667 m)-2、磷(P2O5) 6 kg·(667 m)-2、钾(K2O) 12 kg·(667 m)-2时,瘤茎产量达2 653 kg·(667 m)-2,其株高、开展度分别为36.73 cm和48.98 cm,菜形指数为1.27,空心率仅仅6.67%,净菜率达到90.43%,茎叶比为1.11,瘤茎粗蛋白含量为14.78 g·kg-1,维生素C含量11.1 mg·(100 g)-1,可溶性糖含量为0.87%,干物质含量为6.8%。试验方案可在渝东北中高海拔区有机质贫瘠、氮含量低、钾含量中等、磷含量高的酸性土上应用。
关键词 茎瘤芥;晚熟种;涪杂8号;氮磷钾配施;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37.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2.010
涪杂8号为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晚熟丰产茎瘤芥(榨菜)杂一代品种,于2013年5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渝东南地区晚熟榨菜栽培的主栽品种。涪杂8号抗抽薹力较强,播期弹性大,叶片较直立,株型较紧凑,耐肥,瘤茎产量高,丰产性好。涪杂8号瘤茎皮簿筋少,含水量低,脱水速度快,加工成菜率和品质与永安小葉、涪杂2号、涪杂3号相当。渝东北地区的万州、梁平、开州等从2015年引进涪杂8号,主要在600~800 m的中高海拔区进行种植。目前,芥菜种植栽培大多仍沿袭运用传统经典的栽培技术,没有适时适地研究并推广应用科学先进的高效安全生产栽培技术[1]。本试验以涪杂8号为试材,在600~800 m中高海拔地区开展不同NPK配施方式对涪杂8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良品种涪杂8号在该区域的快速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晚熟丰产茎瘤芥杂一代新品种涪杂8号,种子由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提供。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重庆市梁平区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海拔760 m,前作为马铃薯,黄色壤土,土壤pH 5.4(酸),有机质16.3 g·kg-1(低),碱解氮78.4 mg·kg-1(低),有效磷70.4 mg·kg-1(很高),速效钾122.5 mg·kg-1(中等)。整地时,每667 m2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5%,N、P2O5、K2O的含量分别为8%、3%、4%) 80 kg,整平嵌细。
1.3 试验方法
L9(34)正交试验,随机区组排列,设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共9个处理,重复3次。试验以4 m开大厢,走道0.5 m,小厢宽1.7 m(含走道0.3 m),小厢净面积(4.0 m×1.7 m)6.8 m2, 每小区栽60株,每667 m2栽5 883株。试验设计因素水平和方案见
表1、表2。
1.4 田间管理
1.4.1 育苗及管理
试验2018年9月14日育苗,育苗时每667 m2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5%,N、P2O5、K2O的含量分别为8%、3%、4%)150 kg和过磷酸钙(P2O5含量12%)15 kg做苗床底肥,2018年9月18日出苗时用溴氰菊酯杀虫,2018年9月29日、10月8日、10月17日及10月23日分别用溴氰菊酯和甲霜锰锌治虫和杀菌,其中2018年9月29日、10月8日、10月17日结合杀虫分别用尿素100 g加磷酸二氢钾10 g兑水20 kg叶面施肥;2叶1心和3叶1心时间苗,分别保持苗距3~5 cm和5~7 cm,4叶时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和0.4%的尿素。
1.4.2 大田期管理
试验于2018年10月24日移栽,磷肥作底肥一次性分小区使用,氮肥和钾肥按照2∶8分两次使用,2018年11月9日第一次追肥,2018年12月4日第二次追肥。试验材料于2019年2月21日收获。
1.5 试验数据
1.5.1 主要生育期记载
记载实际播种、出苗、移栽、收获的时间。
1.5.2 产量与品质性状调查与测定
收获前去除边行,连续取样10株测定株高、开展度、菜形指数(瘤茎纵径/横径)、净菜率、空心率、茎叶比;地上部生物量、瘤茎产量以整小区统计;每个处理选取3个200 g左右的瘤茎为混合样品测定干物质(低温烘干法)、可溶性糖(蒽酮比色法)、维生素C(2,6-二氯靛酚染料滴定法)、粗蛋白(凯氏蒸馏法)。
1.5.3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WPS表格进行统计,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株高、开展度、菜形指数、空心率、净菜率、茎叶比比较(表3、表4)
2.1.1 株高
各处理株高在34.33~36.73 cm,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株高随施氮和钾的水平增加而增高,随施磷水平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2.1.2 开展度
各处理开展度在46.44~51.77 cm,方差分析表明,施氮和施钾量间的开展度差异不显著,而处理间开展度差异显著,施磷量间开展度差异极显著,处理5开展度最大,为51.77 cm,处理3开展度最小,为46.44 cm,处理5、处理8与处理6、处理3差异显著;水平2施磷量的开展度最大,水平3的开展度最小,且两者间差异极显著。
2.1.3 菜形指数
试验各处理菜形指数在1.27~1.52,处理9菜形最优,菜形指数为1.27;处理1菜形最差,为1.52。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氮量、施钾量间达极显著水平,施磷量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处理5与处理7、处理8、处理9达到极显著差异;施氮水平1、水平2与水平3的菜形指数差异极显著,表明氮水平3菜形指数最优;施钾水平1、水平3与水平2的菜形指数达极显著,表明中间水平2对菜形有利。
2.1.4 空心率
空心方面,试验所设处理空心率在0%~6.67%,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间差异不显著,但施氮水平越高,空心率越高。
2.1.5 净菜率
试验各处理净菜率在87.32%~92.25%,处理3净菜率最高,为92.26%;处理5最低,仅87.32%。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间差异不显著。
2.1.6 茎叶比
各处理茎叶比在0.89~1.26,处理3和处理5的茎叶比最大,为1.26,处理8茎/叶最小,仅仅0.89。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氮、施磷、施钾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3、处理5与处理1、处理8差异极显著;施氮水平1、水平2与水平3差异极显著;施磷水平3与水平1、水平2差异极显著;施钾水平3与水平2、水平1差异极显著。
2.2 各处理瘤茎主要品质比较(表5、表6)
2.2.1 干物质
干物质含量以处理9最高,为6.8%;处理1最低,为5.93%。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磷量、施钾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氮量间的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9、处理2、处理6、处理8与处理1干物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7、处理1间无显著差异。
2.2.2 可溶性糖
可溶性糖含量以处理2最高,为1.2%;处理7最低,为0.83%。方差分析表明,试验处理间、施氮、施钾量间达到极显著水平,施磷量间差异显著;处理2、处理6与处理3、处理8、处理5、处理9、处理1、处理7差异极显著,与处理4间未达极显著水平。
2.2.3 粗蛋白
粗蛋白含量以处理6含量最高,为20.69 g·kg-1,处理3最低,为14.56 g·kg-1。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磷量、施钾量间粗蛋白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N量间差异不显著,处理6、处理2、处理7、处理8与其余处理差异极显著。
2.2.4 维生素C
维生素C含量以处理3最高,为12.0 mg·(100 g)-1,处理8最低,为10.8 mg·(100 g)-1,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间差异不显著,维生素C含量随磷和钾水平增高而增加,随氮水平增高而降低。
2.3 各处理产量比较
2.3.1 地上部生物产量(表7、表8)
地上部生物产量以处理8最高,产量5 175.75 kg·(667 m)-2;处理1最低,产量3 377.62 kg·(667 m)-2。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施氮量间差异极显著,施磷量间差异显著,施钾间无显著差异,处理8、处理9、处理7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生物产量随氮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2.3.2 瘤茎产量(表9)
瘤茎产量以处理9最高,产量达2 653.0 kg·(667 m)-2;处理1最低,产量为1 676.76 kg·(667 m)-2。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氮、磷、钾各水平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9、处理7与其他处理差异極显著,处理9、处理7、处理8间差异不显著;瘤茎产量随着氮、磷、钾增加而增加。
3 讨论与结论
3.1 结论
在中高海拔区种植涪杂8号,在土壤有机质缺乏、氮含量低,钾含量中等、磷含量高的酸性土上,以每667 m2施纯氮(N) 27.6 kg,磷(P2O) 6 kg,钾(K2O) 12 kg时的肥料组合最好。瘤茎每667 m2产量达2 653 kg,其株高、开展度分别为36.73 cm和48.98 cm,菜形指数为1.27,空心率仅6.67%,净菜率达90.43%,茎叶比为1.11,瘤茎主要品质蛋白质含量为14.78 g·kg-1,维生素C含量11.1 mg·(100 g)-1, 可溶性糖含量为0.87%,干物质含量为6.8%。
3.2 讨论
涪杂8号属于株高较高、开展度较大的品种,株高一般为30~35 cm,开展度50~65 cm。试验氮磷钾配合使用量对株高无显著影响,对开展度影响显著,开展度在46.44~51.77 cm。与徐茜等[2-3]对株高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开展度研究结果相反,可能与所用试验品种、肥料用量不同相关。
菜形指数越小,表明瘤茎膨大充分,菜形优,试验瘤茎最高产量的处理菜形指数最优,施氮使瘤茎膨大,横径增加,也提高了瘤茎产量;施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瘤茎菜形指数,提高加工品质。
榨菜空心是榨菜栽培上的“四大问题”(先期抽薹、病毒病、空心和冻害)之一[4]。施氮量、海拔高度对榨菜空心有明显影响,即施氮愈少、海拔愈高,空心愈轻[5];播期和采收期均对瘤茎空心有显著影响[6],本试验空心率极低,且各个处理和因素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试验肥料、种植海拔高度、播种及收获时期合理。
本试验各处理净菜率在87.32%~92.25%,差异不明显,菜皮含量总体较高,净菜率较低,但高钾处理的净菜率高于低钾,结果与李昌满等[7]研究认为钾能降低菜皮含量一致。
茎叶比是衡量经济产量的重要指标,其比值越大,瘤茎产量越高。本试验各处理茎叶比在0.89~1.26,控制氮用量,增加磷和钾用量能显著提高茎叶比。
瘤茎的食用鲜嫩度、加工成品率与其水分含量有关。干物质含量越高,加工成品率越高,鲜嫩度较低,本试验施磷和钾对干物质含量有影响。
瘤茎可溶性糖含量在氮磷钾肥一定增施范围内,糖含量有所提高,与赵亚南等[8]结果一致,表明适当增施对提高蔬菜品质有效。
粗蛋白与榨菜营养品质相关,施钾和P能改善品质,提高其含量[7-8],结果显示低磷和低钾量下瘤茎粗蛋白质含量较高,高磷和高钾量下粗蛋白质含量下降,与试验土壤磷钾含量高相关。
维生素C是瘤茎主要品质指标,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高,李昌满等[7]认为维生素C含量与施钾量相关性显著,本试验结果与其一致。
地上部生物产量反映植株地上部营养状况,试验最高生物产量达到5 175.75 kg·(667 m)-2,而最低产量仅3 377.62 kg·(667 m)-2,增加氮和一定的磷,生物产量增加显著,说明氮和磷对提高生物产量敏感,钾对提高生物产量特别是叶片产量不敏感,与赵亚南等[8]结果一致。
瘤茎产量是榨菜生产的目标性状。李昌满等[9]认为生产上,栽培667 m2的杂交茎瘤芥, 目标产量若定为3 500 kg, 需消耗纯氮(N) 33.56 kg、磷( P2O5)
7.63 kg、钾( K2O) 25.47 kg, 其比例为 1∶0.23∶0.76。本试验最高瘤茎产量为2 653 kg·(667 m)-2,其氮磷钾用量为每667 m2纯氮(N) 27.6 kg,磷(P2O) 6 kg,钾(K2O) 12 kg,相应比例为1∶0.22∶0.43,肥料使用量和实际产量水平与之一致。
参考文献:
[1] 范永红,沈进娟,董代文.芥菜类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前景思考[J].农学学报 2016,6(2):65-71.
[2] 徐茜,李保证,曾秀丽,等.不同肥料处理对茎瘤芥主要性状及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8(3):15-17,8.
[3] 徐茜,但方,宗洪霞,等.稻田土壤栽培下密度和肥料组合对榨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8,12(10):19-22.
[4] 刘佩瑛.中国芥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冉瞄瞄,黄君,江波,等.施氮量和海拔条件对榨菜空心发生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8,9(16):48-49.
[6] 张先淑,谢朝怀,胡相云,等.不同栽培条件下茎瘤芥(榨菜)瘤茎产量与空心的变化[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5):1606-1608.
[7] 李昌满,王贵学.钾肥对茎瘤芥产量和品质的效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111-114,119.
[8] 赵亚南,刘玉红,唐振亚,等.不同养分配比对茎瘤芥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49-52.
[9] 李昌满,张燕.杂交茎瘤芥需肥规律研究[J].长江蔬菜,2016(10):36-38.
(責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