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博
[摘 要] 职业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平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其主要的教育理念。因此,与属地产业进行合作对接对职业院校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的发展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和各个企业的发展,而地方产业也能够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实践上的参考和经验。理论联系实践,加强校企合作,已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但如何将这一思想落到实践中去,实现职业院校与属地产生的良好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的合作对接进行研究,以期为二者进一步的合作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属地产业;合作对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108-03
一、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单位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组织的合作互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上的培养、培训是其合作的主要内容,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上的结合,为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供良好的机会,能够以实际的工作需求为标杆,发现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企业也能够收获到大量符合内部工作岗位需求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劳动人员。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这种资源、信息的共享,形成一种“双赢”模式。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下的一个大趋势。
二、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现状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筹建于1984年,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设有8系1院2部,即纺织系、轻化工程系、服装系、艺术设计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学校开设有64个专业方向,校内外实训基地208个,在校生1万3千多人。专业类别设置比例如下图所示: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办学理念,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需要为原则,以“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为人才培养理念,紧跟广东省产业发展的步伐,以“结构转型,内涵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教产协同、多种模式、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争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提升服务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三、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现状与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不对接
1.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省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专业工作者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方面的缺口很大。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生产总值年均8%以上,人才总量增速年均6%。同时,由于生产制造业较为发达,高技能类型的人才总量较少,成为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来说,高技能人才中靠当地学校培养的大约只占25%,剩余的75%都是依靠人才引进。此外,技能人才的构成不够合理,初、中、高级专业人才的比例大约为47 ∶ 39 ∶ 13,难以满足产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
2.职业教育质量与产业发展不对接
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在此过程中,教育质量却没有及时地跟上来。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由于许多专业刚刚兴起,各个学校争相开设,但却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于是竞相学习现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校的专业教学模式特色不够鲜明,缺乏对本学校、本地区特点的思考。(2)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与属地产业的发展不够协调,“两低两高”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工资、低专业对口率、高初次就业率、高跳槽率。通过对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统计,表示毕业生工资大约每月3000元,就业中的專业对口率约为60%。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转型时期下属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反映出了教育质量上的诸多问题。
(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对接
目前来说,职业学校设置的供给方向与属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方向形成了偏差。首先,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以高职教育为例,根据调查显示,开设最多的专业为英语、会计、计算机以及市场营销等,一方面在数量上超出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不够注重教育质量,又导致许多本专业的学生虽然毕业了,但专业素质不够,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导致就业率低,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其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对接。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增多第三产业的专业,减少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在财政、人力、资源上也更加倾向于新兴专业。以至于近年来第二产业的专业数和培养人数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企业招工困难,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困难。
(三)部分企业在合作中的决定权过大
在部分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关系中,出现了“企热校冷”的局面,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方面过于被动,企业的决定权比学校更大。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但对一些企业来说,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利益,学生的职业素养、未来的职业发展并不是企业要考虑的事情。企业在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对接时,往往会从成本与时间上考虑,忽略学生对整个行业的了解与学习。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通常会以自身内部岗位的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与训练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胜任工作。这就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较为有限,离开了合作企业后难以再就业。
(四)合作过程中忽略理论知识的培养
前面已经提到,大部分职业学校在培养模式上都会采用“2+1”模式,详细来说,就是第一年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第三年到企业参加实习工作。这种方式对学校来说容易安排,受到众多职业院校的采用,但却不够合理。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专业课程难以充分地展开,在以就业为目标的观点下,许多职业学校压缩了理论课程,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锻炼专业技能。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固然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遇到较高层次的专业问题时就会无从下手。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学生在任何一个专业上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基础知识的依托。过分强调能力,忽略知识培养,实质上是一种“少远谋而求近利”的教学方式。
四、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的优化策略
(一)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的基础在于教育目标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度。职业院校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设置专业的时候,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明确企业对这一方面人才的具体需求标准以及核心能力,并以此作为专业开设的标准,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结合本地优势产业的核心诉求和发展趋势,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优势专业的发展中去,形成本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一批与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有活力的专业。
基于此,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实际调查来了解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谐扬校”的学校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产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现代属地产业之间的对接,根据属地产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项目引领、产学互通”、服装设计专业“三线互嵌、工学交替、螺旋递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元互嵌、项目纽带”、艺术设计类专业“以产定学、精英筛选、项目课程”等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开展“一专业一模式、一课程一平台”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属地产业发展之间的友好合作对接,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根据对本校2017年与2018年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就业各方面的情况都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如下表所示:
(二)增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融合度
职业院校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属地产业的发展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职业院校的技术资源之处。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方式,是促进职业学校与属地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来说,通过“产学研”模式能够更好地融入属地产业发展中去,并推动专业教育改革和科研实力。对企业而言,能够引入高校中的科研资源,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先进理论成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除此之外,“产学研”模式还能够拓展学校教育的范围,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获中央财政支持及省级以上重点专业6个;“十三五”省级品牌专业5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13门;中央财政支持及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屡获佳绩。此外,已建成一批校级重点专业及百门网络课程。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硕果累累。建立了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等科研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由此可见,“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结合,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
(三)提高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合理性
职业院校与对接企业都要明确校企合作的宗旨,即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而非停留于合作形式。只有双方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標,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提高教育质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校企合作关系中,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再加上一些合作院校没有主动争取,致使正常的教学规律和秩序被破坏。对此,职业院校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保证自身教学体系完整性的情况下,与企业展开合作活动。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的宗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都应该按照行业的标准和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制定培养计划,而不是单方面以职业院校或合作企业的标准和需求来设置课程。职业院校要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并据此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侧重于合作企业的特点和技术,但不能完全以企业的标准来设置教学课程,而是要坚持向行业标准靠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同时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四)加强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有些职业院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对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了删减或压缩,以至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足,在职业发展中的上升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因此各行业中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学生如果只掌握实践技能,那么在旧的技术被淘汰后,就会很难适应工作需求。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到一个行业发展的本质,同时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加从容地应对行业的变化。
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建设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坚持精益求精的教学精神,打造高效课堂,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德育三方面的共同发展。
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大力开展“强师工程”,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学校现有教职工547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04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10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91人。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7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培养、聘请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建立起了优秀的教学团队,在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上,都有了充分的保障。
五、结语
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引导双方树立起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对接,使学生到工作者之间的转变更加顺利。但目前来说,校企合作在我国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式,优秀、成熟的实践案例还比较少,还有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对现代职业学校与属地产业合作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的合作对接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关教育者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不懈地努力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任建设.基于产业优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证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7,15(9):357-358.
[2]包艳萍.职业院校与属地产业合作对接探讨[J].参花,2016(23):112-113.
[3]吴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认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45):135-136.
[4]魯朝云,邓志虹.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2):5-7.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研究版),2016(9):83-89.
[6]曹晓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助推地方经济产业升级[J].广州化工,2015(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