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白蚁的生物防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2019-09-23 05:40张丽丽
山西农经 2019年6期
关键词:白蚁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张丽丽

摘 要:当前,白蚁防治还是以化学药剂为主要手段,这给生态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威胁,论述了白蚁的生物防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白蚁;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10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476        文献标志码:A

白蚁的种类比较多,很多国家的林业资源都受到白蚁的破坏,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白蚁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药剂,虽然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对自然环境和工作人员健康产生威胁。我国已不再使用氯丹以及灭蚁灵等药剂,但现在使用的白蚁防治药物还同样存在着污染的风险,溴虫腈、氯氰菊酯等都是致癌物质,所以采用生物技术是一种比较环保的防治手段。

1  白蚁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现状

1.1  天敌

以白蚁为食物的天敌可分为随机性和目标性两类,可以随机以白蚁为食的生物主要有螨目、唇足钢和蜘蛛目等。蚂蚁是白蚁最重要的随机捕食者,两者在寻找食物时很容易相遇,部分种类的蚂蚁会把白蚁作为目标性捕食对象,例如猛蚁亚科以及切叶蚁亚科中的某些蚂蚁种群把白蚁作为主要食物,非洲的长足猛蚁会有针对性地攻击可可大白蚁,把白蚁作为目标食物。利用天敌防治白蚁的方法无法在在城市中运用,主要用在农业病虫防治中。除了蚂蚁之外,还没有其他的生物可以起到很好捕食效果。此外,穿山甲、土狼、食蚁兽等也将白蚁作为捕食对象,通过增加上述动物的数量或者训养以上动物也可以有效消灭白蚁,但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1]。

1.2  细菌

采用病原体防治白蚁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铜绿假单孢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防治白蚁。通过对多个白蚁种群的工蚁进行试验,有关人员发现大约一个月内便可100%消除白蚁,效果非常明显。

1.3  病毒

采用病毒方式防治白蚁的案例并不多,但采用宿主之间传播的方式,病毒可以很好地满足相关要求。当前,利用病毒防治白蚁只局限于实验室,还没有应用到实际环境中,而且病毒还有自身缺陷,会受到环境中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影响,病毒的繁殖还会受到活体宿主的制约,防治成本比较高,这一方法不适合大范围使用[2]。

1.4  真菌

利用真菌防治白蚁的研究较多,在最近几十年白蚁的防治工作中,与这一方法有关的资料可达65%。当前,已有22种真菌可以作为白蚁专性外寄生物,不少于20种真菌对白蚁具有致病性作用。国内危害最大的是土栖白蚁,很多研究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可以使白蚁致病,接触5~35 min后,白蚁种群的死亡率为85%;如果接触时间达到40 min,白蚁死亡率可上升到100%;如果接触时间再延长,白蚁则会在1 d内完全消亡[3]。球孢白僵菌则对白蚁没有较大的影响。

1.5  线虫

在20世纪初,研究人员在台湾乳白蚁的头部发现了线虫,对白蚁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利用线虫防治白蚁方面的研究。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线虫防治白蚁的研究和应用较多,但是见效比较慢,应用起来也比较复杂,干木白蚁和木杠白蚁的野外防治效果有限。

1.6  抗生素

国内采用抗生素防治白蚁时,多采用阿维菌素和衍生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最早用于对寄生线虫的防治。在室内试验时,采用浓度为20 mg/kg的阿维菌素可消灭白蚁,用药后的4~5 d是白蚁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为32%,每只白蚁接触0.031 2 μg的剂量就会使白蚁出现半致死效果,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伊维菌素用于台湾乳白蚁、黄胞散白蚁的防治试验中,当溶液浓度达到25 mg/L,就具备较好的杀虫效果。当浓度为100 mg/L时,24 h后白蟻的死亡率可达到100%。这一试验在野外的应用较少,必须采用较高的药物剂量,并进行密封处理才可以有效穿透白蚁,而有效的浓度会比室内试验条件下高出许多。

2  生物防治研究

2.1  实验室与野外环境存在的差异

实验室环境和野外有着较大的区别,自然环境中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都会对试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野外试验多选在树木较多的场所,天气因素影响较大,自然环境因素不稳定,将试验药剂应用到自然环境当中,无论何种生物防治手段,如果较长时间处在自然条件下,致病性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实验室和野外环境存在空间差异

实验室中的白蚁生存在培养皿中,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药剂浓度也能处于稳定状态,狭小的空间使白蚁无法避开致病源,很容易发生感染,即使采用最小的致死浓度,也会影响白蚁群体。但在自然环境中,受到空气、光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物药剂很容易受到稀释和分解。

2.3  生物药剂的自身因素

与化学药剂相比,生物药剂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分解的情况。比如可以让白蚁接触或投喂阿维菌素从而杀死白蚁,而在自然环境中,阿维菌素只需 2~4 h就会完全光解或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绿僵素会形成具有杀虫效果的代谢毒素,分子量较低的毒素会受到自然环境中的光照、pH值等因素的影响,而高分子蛋白毒素相互间的作用比复杂,在野外土壤条件下呈现不稳定性。同时,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具备的致病性虽然没有减弱,但在该种环境下绿僵素无法产孢,对白蚁的防治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2.4  白蚁群体防御产生的影响

由于白蚁生存的场所比普通的农业害虫更为隐蔽,采用普通的防治办法不能全部适用于白蚁。在野外环境中,病原体无法被有效隔离,所以要扩大防治范围。白蚁的巢穴结构比较复杂,生存空间以及群体的数量都比较大,通过白蚁个体实现病原体全面传播的概率很小。这种复杂的生存环境为病原体传播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在利用线虫防治白蚁的实验中,如果白蚁子巢数量较多,那么大量的白蚁就会移动到安全巢穴,远离感染区。在采用绿僵菌进行试验时,采用致死浓度孢子药剂灭杀白蚁群时,白蚁的存活概率会随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只有把病原体投入蚁巢内部,才能有效防治白蚁。

3  白蚁防治对策

设计更加合理的白蚁防治试验,缩小实验室与野外环境的差距,是白蚁试验方案制定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减少试验的误差。在最近几年白蚁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中,阴沟肠杆菌可在白蚁肠道中生存11周左右,并产生比较稳定的群落,采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延长菌株的存活时间,从而在分子层面开展灭菌研究。所以应该加大白蚁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力度,选择有效的病原体株系,采用合理的防治方案,加强白蚁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一平,郭仁霞,王中阳,等.扬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白蚁防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21(1):89-91.

[2]安鑫.丛生竹及其复合材料的白蚁防治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3]柯云玲,田伟金,庄天勇,等.林木白蚁的生物防治和生物源农药防治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3):396-404.

猜你喜欢
白蚁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抑病型土壤文献计量分析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77岁“蚁人”家中养10万多只白蚁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残忍的白蚁
白蚁克星机器
黑猩猩钓白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