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的探索与启示

2019-09-23 01:44李洁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进校园

李洁

[摘           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区域特色“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探索“非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弘扬先进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拓展本区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新途径,更好地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有利于学生在“非遗”传承的创新中实现文化创新。

[关    键   词]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88-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活态文化,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得以生存与传承,通过人的传承活动得以保护和发展。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教育、信仰培养、道德渗入、文化认知、技艺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担负起“非遗”传承和创新的使命。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号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续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学校要结合教材开发、特色课程开设、第二课堂等社会实践,提炼民族文化思想,升华民族文化精神,开阔学生视野,弘扬先进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拓展本区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新途径,更好地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在“非遗”传承的创新中实现文化创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文化支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全国不少地区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黑河市劳动保障技工学校将黑河市辖区内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一)建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

鄂伦春族主要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民族,世代以打猎为生,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渔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2项。

黑河市劳动保障技工学校在校内建立一个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展出鄂伦春族渔猎生活及桦树皮工艺制品、图片200余张,集中反映了鄂伦春族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文化。

(二)深入生活体验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来”,师生到鄂族聚居地调研、到桦树皮工艺品厂见习、到艺术团观演,了解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创新,体验鄂族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风,了解桦树皮制作工艺,学习摩苏昆的唱腔和曲调,体会鄂伦春民间舞蹈的内涵和精髓,为文化传承提供物力支撑。

(三)教学中融入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课堂教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内容,增强学生对其文化的系统了解和掌握。

为了让鄂伦春文化“活起来”,学校联合民间艺人开发教材。形成民间艺人和学校德育、美术教师专兼职结合教师团队,编写了《鄂伦春神话传说故事》《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桦树皮画的构思与制作工艺》《鄂伦春民族纹样》等校本教材。

在特色课程上开设了《鄂伦春神话传说故事》,系统地阐述了鄂族起源、神话传说、传奇故事,从中学习鄂伦春族文化中除旧布新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英雄主义等家国情怀。在《桦树皮画的构思与制作工艺》课中,教育学生掌握桦树皮制作工艺阶段、特点、方法、步骤、纹样,学习桦树皮制作技术及作品创作,了解桦皮工艺制品诞生于鄂伦春族游猎生活方式,以实用为主,装饰纹样因取材于大自然,展现的是淳朴及粗旷的美。随着时间变迁,鄂伦春族在桦皮工艺制品的继承和创新上都要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美。在学前教育专业和社团活动中开设《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和《“摩苏昆”说唱》特色课程,将鄂族舞蹈古朴粗犷之美以及说唱艺术的神韵之美融入教学。

鄂伦春校本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人文、美育等学习兴趣,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的几点启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中,笔者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学校责任重大。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先进文化的有力彰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民族个性。

鄂伦春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中“一匹马”“一杆枪”,表现了鄂伦春人雄健、彪悍的氣质,向人们述说了鄂伦春先民不惧严寒、不怕困难,日夜巡逻、守护山林的神圣职责。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对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心怀敬畏,族人相信通过“萨满”能够实现人与“天”的感应。这些朴素的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鄂伦春民族崇尚英雄文化,塑造了“莫日根”民族英雄形象。“莫日根”一词意为聪明的猎人,或为民除害的英雄等含义,莫日根故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说唱文学《英雄格帕欠》。讲述的英雄少年格帕欠,只身除妖怪犸猊,并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历尽千辛终于处死犸猊救出父母的故事。鄂伦春文化中的“莫日根”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民族脊梁的象征。鄂伦春文化中的团结意识、民族意识都闪烁着自然的思想光芒,这种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世代延续发展的精神追求。鄂伦春民族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表现出英勇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我国反抗外族入侵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华五千年文明,始终以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文化为导向与核心,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不屈不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民族气节,对凝聚社会意志力、促进民族精神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能量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家乡鄂伦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形成了以生态文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传播,为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地方。传承先进文化是学校的使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学校文化传承的内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人文知识,也把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任何一个民族都在批判继承已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延续的文化基因。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后人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资源。学校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误导,坚守文化本根,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中职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黑河市是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地,随着鄂伦春族下山定居以及游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古老的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黑河市劳动保障技工学校以传承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传播民族基因、培育一代新人上的文化效力,让“非遗”在校园中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

通过挖掘区域鄂伦春非物质文化精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品读家乡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家乡“非遗”文化传承技艺中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文化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为更好地探索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学校深入挖掘其文化特质,围绕着“非遗”传承“活起来”“走起来”进行文化创新,以生动的教学实践,树立文化理想,坚持文化创新。

学校与文化企业部门联合,以“兴安白桦”的主题,编排了《美丽的乌娜吉》《勇敢的鄂伦春》《高高的兴安岭》等节目,在黑龙江省第一届古仑木沓节、鄂伦春下山定居60周年庆典、周末大舞台、技能节及中俄文化大集等活动中展演,其中《爱菊乌沃——鄂伦春的美好家园》在省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中获二等奖。这些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高了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桦树皮手工制作方面,学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白桦林公司合作,师生利用桦树皮的树结、自然纹理,以鄂伦春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为表现手法,创作的《兴安早春》《野果飘香》《鄂乡雪韵》《早春融雪图》《盛夏捕鱼图》《浅秋雁归图》《深冬觅食图》等作品,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中分获二、三等奖。通过学习、采风、展演及参赛,为“非遗”走进校园搭建平台,教育学生感受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与精深,增强学生对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扩大鄂伦春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使“非遗”进校园活动灵活多样,扎實有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文化教育工程,是政府及教育文化部门的共同使命。在“非遗”文化进校园实践中,学校选择项目、认定内容、编辑教材读本、出台计划措施、创新科学方法,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路径,尤其是在当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路者,讲好中国故事黑河篇方面,“非遗”文化进校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微,余建荣.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4(2).

[2]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14).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进校园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舞龙舞狮进校园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少数民族音乐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
鄂伦春的明月
凝望鄂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