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园文化视阈下的“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2019-09-23 01:44宋航牛牮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宋航 牛牮

[摘           要]  “工匠精神”自提出以来就成为各类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为此提供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孕育土壤,并且制订“工匠精神”的培养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工匠精神”真正落地,成为促进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90-03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对劳动者的希冀,也是对每个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从业者的要求。

高职院校因其培养人才的独特性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1]。职业院校,尤其是行业办学院校,更要发挥好办学的优势,围绕“工匠精神”这一核心要义通过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工匠精神”的培养评价体系多措并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发挥优势引入优秀企业文化

作为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中能工巧匠的职业素养传播、传承的作用,通过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前移对接校园文化,在学生踏入职场前了解、认知和认同优秀企业文化,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需要,消除与企业的文化隔阂,缩小与企业的心理距离。

(一)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安徽省就业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93.9%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作为理论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通过提前与企业接触,领悟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同时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操作学习和企业文化培养,找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将“要我学”通过自身激励机制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工匠精神”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企业文化中的“质量意识”“时间观念”“团队协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等工匠精神引入校园,通过在校园设立企业文化墙,把企业文化的要求体现在校园环境中;在校园中设立劳模宣传墙,将企业劳模工匠的事迹在校园内宣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感染和影响,以此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自发形成向劳模工匠学习的意愿,从而起到提升职业素质的作用。

(三)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构建创新思维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长青的秘诀,更是企业中“工匠”的追求,将含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从学习的开端就领会创新精神,认真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积极参与创新意识培养,努力投身创新课程实践环节,充分把创新融入学习、实践中,最终形成职业思维方式,为今后在企业中成为合格的“工匠”打好创新意识的基础。

二、打造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之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工匠”是企业中的能工巧匠,不同于工人的区别是他们并不是闭目塞听,一门心思端坐在流水线前却随时可以被替代掉的一环。“工匠”二字包含专业、专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心无旁骛、持之以恒、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是每个企业都渴望的人才。高职院校要通过营造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随时能体现“工匠”气息,让学生在校三年为步入企业成为“工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一)工匠精神须“四进”

“工匠精神进校园”,将工匠精神标志性的标识、口号、警语,通过电子屏幕、宣传展板和橱窗等在校园和学生生活区展示渲染,形成校园的大环境覆盖,使师生受广泛影响;“工匠精神进课堂”,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2],让何为“工匠精神”、如何体现“工匠精神”等成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对“工匠精神”的养成十分有必要;“工匠精神进教材”,编制符合专业特色的工匠精神读本,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工匠精神与专业相关的鲜活案例;“工匠精神进实训”,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在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得到体现。

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制作了行业系统内“全国劳模”许启金的宣传文化墙,介绍了许启金同志的成长轨迹,作为只有高中学历的技术工人,1982年参加工作起一直在宿州供电公司辖区内从事野外巡线,在铁塔检修一线工作,维护的线路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许启金工作之余爱动脑思考,善于创新创造,先后研制出“输电线路角钢吊点卡具”等7项国家专利,2003年成为送电线路工高级技师,2011年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2016年成为“全国技术能手”,他的“启金工作室”已获得了43项国家专利。许启金30多年坚守一线的“钉钉子”精神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状元技工”。

许启金的事迹在学院宣传后,学生受到深深地震撼和鼓舞,尤其是对口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学生更是封许启金为偶像,在平时枯燥的学习实训中受到了启发,实训成绩大有进步。学院还参与了安徽省首批“劳动模范工匠大师进校园”活动,与许启金签订了对口专业“师带徒”协议,“协议书”要求导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订培养计划,制订培养措施,同时要求学生主动与导师联系,及时请教问题,报告学习情况。该专业以许启金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考核培训标准》《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典型题库》作为课外辅助教材,在对口专业学生中推广使用。

通过将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训”落地,在学生中获得了良好反响,学院营造的校园文化转化为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通过学习技术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在进入相关岗位工作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赞许与好评。

(二)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两结合、两渗透”

营造独具行业、职业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未来建设者的迫切需要。“两结合、两渗透”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模式对传递优秀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悟透弄懂“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至关重要。通过“企业文化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渗透,治企理念与办学理念相渗透,在建设校园文化大框架下,培育良好校园风尚、行为准则,最终形成引领学院发展的蕴含工匠精神的优秀校园文化体系。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促进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两结合、两渗透”。学院共有学生社团44个,其中文化活动类社团16个、学术科技类社团16个、志愿公益类社团7个、体育活动类社团5个,每个社团均配备思想政治水平过硬、专业技术能力拔尖的教师作为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学术科技类社团通过开展专业技术研讨、技术比拼等活动提升专业技术能力,通过举办企业现场参观,企业技师进社团辅导等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精神。

文化活动类社团立足于服务学院党团建设,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优秀企业文化,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社团制作优秀学生代表实训操作视频,展现了普通学生向工匠学习的精湛技艺,对产品精益求精,学习打磨耐性,坚守岗位不断创新。制作优秀毕业生工作现场视频讲学专栏,通过优秀校友以“朋辈互助”的方式传播企业文化,传递工作理念和职场守则。

(三)创新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用高品位、先进性、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校园文化要与工匠精神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内容,形成职业素养,磨炼职业意志,培养职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符合”工匠“要求。

通过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初体验”“企业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聘请企业文化专家,开设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或制作专题报告,聘任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学院兼职教师,结合”工匠“必备素养内容开展教学;可以通过学院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挂职——教师进企业挂职、企业人员进学院教学;学院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服务——教师进企业进行培训、企业人员进学院开设讲座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外,还能掌握”工匠“本领,使学生尽早接受优秀企业文化和劳模精神的熏陶,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感受企业劳模和先进人物正能量,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培育”工匠精神“。

三、构建”工匠精神“的培养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不仅要通过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熏陶,还要通过第一课堂关于“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结合的理论与实操训练,更要通过第二课堂的培养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的学习实践得以固化。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形式多样,成为职业素养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可以借鉴第一课堂的工作模式和内在机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工匠精神“分层、分类、分阶段培养,职业素养教育精准指导,最终在学生毕业时体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

(一)培养体系

第二课堂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侧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对学生学会做人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学生步入职场所必备的职业素養,也是成为“工匠”的必备素质。

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在第二课堂中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培养课程。第一学期的课程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感知,可通过举办劳模讲座、工匠精神报告会、观看《大国工匠》视频、对劳模工匠访谈等形式,初步了解工匠精神;第二、三学期的课程则侧重于对”工匠精神“的践行,通过实训、实习提升专业技能,体现实习实践操作的精细水平,渗透工匠精神;结合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自我成长,培养耐心坚持的品格和自省谦恭的优良品质,体现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通过技能大赛,体现工匠精神中的心无旁骛、技艺精湛,追求精益求精;第四学期的课程侧重于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体现工匠精神中的创新性。

(二)培养考核

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需做到可执行、可量化、可考核[3]。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所修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均对应相应学分,学生只有修满了规定的第二课堂学分,才能准予毕业。

学院第二课堂培养模块分为思想成长、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文体活动、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创造、工作履历六大模块。学校团委、各系部、学生社团等均为每个模块提供相应的活动课程,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课程。整个第二课堂培养纳入学分兑换,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不扣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习实践,学院要求每个学生在思想成长项目中必须修满1学分,这也是为企业培养”工匠“奠定政治基础。

”工匠精神“的培养评价体系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的闭环控制系统,涵盖入学教育、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活动参与等节点[4],要突出日常管理的制度化、具体实施的精细化、目标考核的定量化,让考核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实践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在某一方面较为欠缺时,指导教师应针对性地提醒和指导,让抽象的“工匠精神”培养具体化、细节化。学院各部门应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氛围。

(三)培养应用

“工匠精神”的培养评价体系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将“工匠精神”培育蕴含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用于学生评先评优、推荐就业,引导学生全方面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第三方信息化平台,科学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动态情况,分析研判学生在职业能力塑造、职业素养提升、技术技能进步、工匠精神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实践成果,为推荐学生就业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而且还需要运用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多管齐下才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并发挥作用,使之从精神层面转化为物质层面,产生切实可行的行动和效果,促进学生的成熟与进步,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郝风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7(21):55.

[2]黄莺.新时代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7.

[3]王爱军.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J].交通职业教育,2017(3):14.

[4]王爱军.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J].交通职业教育,2017(3):15.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90后大工匠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