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19-09-23 01:44谭柳青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谭柳青

[摘           要]  立足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实际分析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建立完善的运行体制、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拓展育人平台等途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5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水平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是高校创新德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新模式和新举措。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

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在高校,无论是专业课、思政课还是通识教育课都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规律的探寻和思索,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大学时期是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学科专业素养、能够成熟地从事实践活动的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作为培育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钻研精神和创新热情,提升职业理念、职业精神,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以说,“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共识尚未完全形成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实施“三全育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课程思政”大格局,需要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共同配合、一起努力。由于传统观念、惯性思维的影响,还有部分教职工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工部门的事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任务,与自己无关。尤其是部分专业教师仍然存在“专业课就是讲授专业知识”的思想认识,给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不小的难度和阻力。

(二)机制体制还不够完善

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是“课程思政”建设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管理层面,需要构建校党委书记、校长直接管理和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机制;在教学层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以思政课为主导,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互动互通机制和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其他专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紧缺的现状,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乏力;另一方面,缺乏通过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示范性的德育教学指导,使“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力量不足,导致进展缓慢、效果不够明显。

(四)教育手段比较单一

当前,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渠道,缺乏灵活多样的载体和途径;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专业知识讲授,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协同育人”效果,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三、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思考

(一)建立完善的运行体制

“思政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工程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1)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党委要从全局的高度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加强领导和指导,明确教学目标,提出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总体要求;(2)搭建各学科之间互融互通互动的教学平台。科学构建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为形成以思政课为主导、思政课教师带动的“课程思政”新格局创造条件;(3)建立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保证“课程思政”落实落地;(4)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日常培训体系,增强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5)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

通过课程思政队伍建设工程将专业课教师纳入课程思政的范畴,扩充师资队伍和扩大思政教育的课堂。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体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有深刻的理解,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高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校要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系统规划,特别是要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日常培训体系。同时,为教师量身设计“职业课程”,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促使教师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三)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立足各专业学科的特殊视野,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认真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德育元素,注重提升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项链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等探索中,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将专业课堂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真正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外,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标签式、附加式的生硬说教,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从而达到育人目标。

(四)拓展育人平台

社会是一所最能磨炼人、促进人更好成长的大学。高职院校可将“课程思政”向社会延伸,拓展更为丰富多样的育人平台。比如,可结合学生实训课时所占比例大、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间较长的特点,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岗位实践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接受教育熏陶。同时,可充分挖掘企業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带班师傅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等,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此外,通过拓展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打造育人平台。比如,学校与地方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赴贫困村开展“科技兴农”“产业扶贫”实践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雷锋就在你身边”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爱心。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达到“理论引导、坚定信念、砥砺意志、适应社会、提升能力”的目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金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3]张淼.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之路径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