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伟:让中国创新影响世界

2019-09-23 09:04
科学导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二厂太重车轮

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不因循守旧,不拘泥一格,是新一代“匠气”所在。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他做到了——

太重铁路园区的车轮二厂生产线是智能制造的典型示范,它集成當今世界上行业内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但这条高度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正常运转需要专业的技术素养和高度的责任心。在车轮二厂设备科就有这么一位出了名的年轻专家,他就是“全国技术能手”宋志伟。

2012年,年仅25岁的宋志伟被调到车轮二厂一线参与国产化项目的调试。安装调试期间是消化掌握对方技术的最佳时机,在观摩外国技术人员调试时,身边出现过很多畏难的声音,其中听到最多的是“这个技术很复杂,自己肯定弄不了,以后出问题还得找‘老外”。但宋志伟却不以为然,深信太重能掌握锻造车轮的核心技术。

宋志伟白天紧盯外国技术人员的调试过程,晚上登录相关网站搜集文献或观摩视频。从PLC编程到驱动调试,从监控界面设计到电气图纸设计,从数据库技术到高级语言编程,从低层通讯到各类总线协议,从数控技术到数据分析处理……旁人不敢涉足的,他都要一点点钻研到熟悉掌握。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只要突破内心的藩篱,搞技术的路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堡垒。

设备的稳定运行掌控在了自己手中,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常说:“其实‘老外的设备也不是完美的。只要一线有合理的需求,我们就敢动敢改。”针对全线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瓶颈、弊端,宋志伟逐项攻关,不断地优化生产线的节拍与稳定性,使得生产节拍屡创新高,其中的一些创新改进令回头来看的“老外”都感到震惊。

还记得车轮二厂建设之初,热处理炉产品在炉内空间分布稀松,生产效率不高。于是集约化布料的思路就被提上日程,但这一想法的实现涉及一整套控制理论、设备的硬件调整、工艺精准的要求,可谓困难重重。然而,宋志伟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下了改造任务。他在完成了机械手对双层布料的功能后发现,为了满足集约化布料的工艺要求,设备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来满足工艺指标。于是,他翻阅了大量电气资料,在与西门子等厂商交流后,提出了对现有设备变频使用的方案。在通过对电机的变频试验、收集数据并分析论证后,得出了该试验方案完全可以满足目前设备改进需求的结论。同时,为了使变频方案能在后续的实践中顺利应用实施,他制定了详尽的带载试验方案与步骤。终于在团队的一同努力下,试验方案取得满意结果,最终实现了热处理炉的集约化使用目标,使得热处理区的生产能耗降低约20%,车轮解剖成本明显下降,为公司实现了每年约6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如今,他又盯上了因行业技术不成熟而一直未能投入使用的激光尺寸测量机,因为设备技术涉及较多较杂又不成熟,连生产厂家的外国工程师都放弃了,而在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相似设备早已被拆除。但是他偏不信邪,凭着一股钻研精神终使激光尺寸测量机满足了连线生产的要求,不仅大幅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尺寸检查的稳定性,为公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

努力与坚持,缔造了宋志伟一手过硬的技术。2018年11月,宋志伟代表太重集团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比赛中选手需要在短短5个小时之内,根据现场题目的要求,从零开始完成全部的PLC编程调试、机器人编程调试、加工程序编制以及模拟仿真,并实现所有的智能制造平台要求的功能。他不负众望,以过硬的编程能力早早领先,让在场的专家和选手啧啧称赞,最终收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太重集团代表队最终创纪录地摘获了一等奖。领队张东元告诉记者,这个奖刷新了太重有史以来的最高战绩,将成为太重集团的“一个巅峰”,无人可越,因为此奖已是这一领域的最高荣誉。

猜你喜欢
二厂太重车轮
二厂汽水
行李
车轮圆不圆
位置
装车轮
看太重了
没看清
修车
当初小善救小厂 后来大厂反被救
海南橡胶生产新线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