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文化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物质扶贫边际效应递减,文化扶贫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为经济扶贫、教育扶贫提供支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社会共识,借助互联网推动文化扶贫,创新扶贫模式,已成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之路。
地方高校具有文化扶贫的天然优势,但当前高校参与文化扶贫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形式单一、受众面小、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地方高校在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完善扶贫服务体系、与留守贫困人口精准对接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文化精准扶贫
我国于2013年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策略,标志着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物质扶贫边际效应递减,文化扶贫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不管是从扶贫的实践来看,还是从扶贫的理论上来看,都需要创新路径。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模式,也为具有文化扶贫天然优势的地方高校带来了更多可行性。
一、高校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背景
(一)贫困文化与文化精准扶贫
贫困文化的概念首先由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提出。刘易斯认为,人的贫困很大程度上与其接受的贫困文化有关。贫困文化是指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体在相对隔离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一套使贫困本身得以维持和繁衍的特定文化现象,是一种脱离现代主流社会文化的贫困亚文化[1]。
在我国,贫困文化有着很深的传统小农文化烙印,表现出听天由命、故步自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重男轻女、好逸恶劳等特点。作为一种与物质贫困相适应的精神贫困,贫困文化使贫困者安于现状,丧失挑战贫困、创造新生活的精神动力,陷入“物质贫困—精神贫困—能力贫困—物质贫困”的恶性循环,甚至产生贫困的代际传递[2]。这就需要从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指导,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其贫困处境,文化精准扶贫应运而生。文化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扶智”,“精准化”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要求我们对贫困对象进行精确掌握,了解他们的切实文化需求和症结并对症下药,达到有效的文化帮扶。
(二)国内外高校的文化扶贫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从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来看,国内外高校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及文化扶贫工作已经有多年实践,多以图书馆资源为主力,开展多种模式的帮扶工作。主要方式有面向社区开放并提供在线远程教育、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与贫困地区学校及图书馆开展合作、校地共建文化项目,以及与社会机构合作为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我国高校参与文化扶贫的主要方式有结对帮扶县级及以下基层学校和图书馆,支援贫困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校地对接及对弱势群体进行文化帮扶。
通过对河南南阳地区6所高校的走访调研,发现几所高校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开展模式基本一致,多是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定期深入留守貧困人群进行探视,帮扶内容多是捐钱捐物捐书、免费义诊、大学生支教及政策宣传等形式,总体上存在参与热情度低、规模小、精准度不够、成效不明显、帮扶对象受益面较窄等问题。
二、“互联网+文化精准扶贫”的意义与可行性
(一)“互联网+文化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精准扶贫”是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综合管理平台为载体,以拓展扶贫措施为手段,以创新运行机制为保障,推动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实现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管理和精准组织,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持续健康的一种扶贫开发模式。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融合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有助于促进地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互联网+文化精准扶贫”的可行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和普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不同人群开展的扶贫工作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分析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挖掘精准扶贫工作的内在规律,可以实现扶贫方式、扶贫内容与扶贫对象的有效匹配,为扶贫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三、地方高校“互联网+文化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一)当前地方高校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实地调研不足
因为缺乏深入留守贫困群众中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地方高校在扶贫过程中往往依赖以往经验,采用传统单一的扶贫方式,甚至不调研一味地跟风扶贫,导致扶贫效果远低于预期,出现看似轰轰烈烈、实际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
2.重形式轻内容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文化扶贫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集中于解决起效快的物质匮乏问题,而忽略了留守贫困人群的精神匮乏、信息匮乏及落后的价值观和甘于贫困的心态等重点问题,在扶贫中“授人以鱼”倾向严重,没能从提升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入手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忽略了“授人以渔”的根本性作用。
3. 缺乏文化扶贫专门人才
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而专业的工作,是对人的思想进行的扶贫。当前多数地方高校的文化扶贫工作侧重于教育扶贫,不管是支教形式还是物质捐赠形式,参与扶贫工作的人存在流动性大、持续性不强的问题。若地方高校能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致力于留守贫困人群文化扶贫工作的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将文化扶贫与教育扶贫有机结合,扶贫工作必将提升一个新高度。
4.发挥农民自我脱贫积极性不够
当前地方高校的扶贫方式多是输血式扶贫、救济式扶贫,无法真正调动起困难群众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在某些贫困地区“越扶越贫、越扶越懒、脱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而文化扶贫的基本任务是挖掘扶贫对象的文化建设参与治理能力,培养其自主能动能力,从根本上将有计划的外部干预转变为受助群体建设文化、创造文化、消费文化的内在能力,将“送文化”转变为培育贫困地区“文明生长点”的过程。[3]
5.文化扶贫经验交流不足
在精准扶贫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发挥自身优势,投入扶贫开发事业中去。但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地方高校间以及高校与其他行业之间却多是单打独干,缺乏必要的经验交流,不能有效联合自身以外的力量协同扶贫,导致一些好的文化扶贫经验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高校“互联网+文化精准扶贫”的可行性路径探析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化精准扶贫离不开公共数字文化,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大有可为。针对当前地方高校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出文化扶贫的特色路径。
1.建立专业化的文化扶贫人才队伍
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职能,建立起一支能长期从事文化扶贫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除了组织校内有关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定点帮扶,也可以给贫困地区教育工作者创造机会进入高校研修,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教育能力。同时,地方高校有充足的学生资源,可鼓励贫困地区大学生回乡宣传先进思想文化,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进而带动当地脱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大数据开展实地调研
地方高校在开展文化扶贫之初,应先结合自身资源,组织相关专业人士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扶贫评估体系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留守贫困人群的年龄结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文化生活现状、文化生活需求、学习需求等进行详细摸底,建立对应的贫困群众文化需求数据库。同时,借助于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贫困群众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因人群而异地精准输送文化资源[3]。
3.利用信息网络开展精准思想扶贫
文化扶贫更多的应该是思想扶贫,帮助贫困人群打破固有思想,消除贫困文化。研究表明,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留守人群的闲暇消费形式及时长,文化程度越高,越愿意选择文字媒介如读书、看报等形式;文化程度越低,则更多地会选择语言媒介如闲聊天、打牌等形式。鉴于此,高校应将文化扶贫的重点放在革新贫困地区群众的思维模式、观念意识、价值体系上,通过互联共享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继承传统文明等形式,培育并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养,激发其开拓精神,从而实现精神脱贫,提升自我建设能力。
4.搭建线上线下文化扶贫交流平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加快了信息流通及共享的步伐,各行各业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互通有无。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发文化扶贫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平台,组织文化扶贫相关论坛,开展文化扶贫经验交流研讨会,与政府、爱心企业、其他公益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同时,借用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成功的文化扶贫经验,真实反映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实际,实现文化扶贫工作线上线下多元化沟通。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文化扶贫工作带来了机遇。作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智力库和人才库,南阳地方高校要顺应新时代的發展潮流,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将数字化作为文化精准扶贫的发展方向,创新“互联网+”扶贫思路,利用贫困大数据打造“互联网+”扶贫云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创新文化扶贫体系,坚持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理念,开展更为周到、完善、接地气的文化精准扶贫服务内容,使受扶对象真正从文化精准扶贫中找到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助力国家文化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 Lewis O.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J].Social Service Review,1960(1):99-100.
[2] 何仁伟,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研究进展及贫困问题研究框架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8.07.032
[3] 黄鑫,邓仲华,“互联网 + ”视角下的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6(4):53-59.
[4] 石晓蕾,高校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7.09
[5] 雷兰芳,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1):27—30.
[6]化秀玲,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