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
【摘 要】小说《辛德勒的名单》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代表作,后由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救助上千犹太人的故事,真实再现那个特殊年代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视角对影片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人性的生成与发展进行剖析,探求影片中关于人性的思考,揭示主人公辛德勒身上闪烁着的人类奉献牺牲的伟大光辉以及人性的光芒在任何恶劣的条件下都不可能完全的泯灭的道理。
【关键词】奥斯卡·辛德勒;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性解读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是按照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于1982年所著小说《辛德勒的方舟》为原型改编而成的,后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在1993年正式与世人见面。这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纳粹题材的电影。影片通过独特的手法,以纪实的笔调叙述了在纳粹组织对犹太人发动战争、种族屠杀的大背景下,德国投机军火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倾尽所有拯救近1200名犹太人的故事。影片曾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闪耀人道主义光芒,彰显人性的伟大。主人翁人性进化式的改变,即使在朴素而平和的岁月里,使我们也不能回避我们所呼唤的人道不朽、人性美长存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影片中代表性角色的设定进行分析(主要以奥斯卡·辛德勒人物形象为主),理解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人性的思考。
一、电影故事梗概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以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为背景,以和平和救赎为影片主旨,清楚呈现出一位名叫奥斯卡·辛德勒的德国军火商人从最初的贪图一己私利到最后真正发自内心想要救助每一个受到德国纳粹党迫害的犹太人这一思想的转变过程,深刻批判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歌颂战中尚存的人性美。
电影以奥斯卡·辛德勒的人性觉悟为主要过程的中心线展开,鲜明展示了二战期间犹太人所遭残迫的情节。德军两周内攻占波兰,下令清洗犹太种族。刚从家乡(捷克)来到波兰克拉科夫的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办工厂,准备大发战争财。犹太人廉价的劳动力使雇佣犹太人为之工作成为辛德勒最好的选择。他不择手段地压榨犹太人的每一滴血以牟取暴利,但当他亲历纳粹大屠杀进入惨绝人寰的境地时,他的思想开始转变。他开设的工厂成为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用钱买通纳粹高官,拯救儿童;重金贿赂德国军官,间接保护犹太人的生命;终止为纳粹制造炸弹,变相与战争抗争,濒临破产。二战纳粹战败后,他再一次打消党卫军对其工人屠杀殆尽的念头,使部分犹太人免遭荼毒。最后,辛德勒将厂内物质资料如数分发给工人。因为他,近1200名犹太人幸免于难,他们的后代蒙受其恩泽,永志不忘。
二、电影中人性的体现
(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性观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根基,是其精神世界的现实的物质基础,是对人类需求和人类能力的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考察,是人道主義的一种历史主义形式。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通常是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i说“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他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生产资料关系、物质利益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不同的需求、心理和行为表现。人性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理论核心,促进了人的道德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是我们判断人性问题的理论工具。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出发点和根本前提。人性的实现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可能获得实现。在德军开始屠杀犹太人之时,一名红衣女孩第二次出现在辛德勒的视野中时,已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辛德勒同银幕前的观众一样,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看着一列列被送往集中营的火车,辛德勒决定凭借一己之力拯救犹太人。起初他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但在他倾尽所有试图从刽子手中挽救生命时,我们看到辛德勒的伟大。这是一次人性生成、发展、实现升华的过程。人性是具体的,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遵循劳动——社会——人的原则,把劳动看成解开推动社会发展奥秘的钥匙,人的产生也是从劳动的角度阐释的,人的本质则是在生产劳动这一基本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辛德勒人性善观的产生实则是在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与他人交涉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强调人性范畴的发展性。人性的范畴有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由此,人性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随一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不管辛德勒是以最初罪恶剥削资本家的角色出现,还是以之后带有不完美英雄主义色彩的救赎者身份示人的,都是其人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评判人性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得失或主观设定为标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集中表现为人所在的阶级或阶层的特性。而生产力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是说人性也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辛德勒人性善观的形成就是他自身人性不断进步发展升华的过程。
(二)奥斯卡·辛德勒人性层面的自我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理解和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历史性和具体性是其理论特质,它超越了以绝对性、抽象性为特质的本体论思维,真实地表征和塑造了人的生存本性和生命精神,刻画出了人类生存活动的基础性、自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 ii马克思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认为人的生命本质具有历史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动是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双重的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iii可见,人一方面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作为一种实然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人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人“并不是自然给予的现成存在,也不是一经存在便不再变化,而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发展的存在” iv。也就是说,人总是不满足于既定的生存状态,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作为一种应然性而存在。 因此,作为二者的统一体,人的存在是一个由理想变为现实、由应然变为实然不断演进、提升的过程,即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因此,对个人而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已经规定或注定了的本质或命运,人可以在其现实基础上通过生命实践实现实然向应然的提升,达到对现存状态的超越。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理解人,克服了对人性片面、固定的认识,揭示了人类生命本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成创造性。
辛德勒本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但当他目睹了纳粹军队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屠杀之后,他的良知开始觉醒,决定为此做些什么,使得看不到未来的犹太人能够心怀希望,对恢复和谐生活抱有美好期待,体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这个层面上看,辛德勒对自己人性善观的塑造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生成的,是对人自身存在发展的不断反思,其生命的本质具有历史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主观上辛德勒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他自身而存在,其生命活动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作为一种实然性存在。在剧情发展初期,辛德勒为了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而选择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剥削,他压榨当时的廉价犹太人劳工,竭力讨好纳粹军官,歌舞应酬不断,贪财好色,俨然是一个剥削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但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辛德勒因忍受不了纳粹党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散尽钱财而只为拯救更多的犹太工人。此时的辛德勒心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开始同情犹太人一族,对纳粹党的心狠手辣表示不满,这也是对主人公辛德勒人性善观的有效升华之处,是对人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辛德勒前后两种形象的转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而作为一种应然性的存在。辛德勒人性善观的觉醒正是对他自身当时现存状态的超越,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了实然向应然的提升,也是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完善的过程。
辛德勒的转变成功地向观众演示了人性由迷失物欲到唤起良知,再到重新绽放的全过程。面对人性的光华,一切阴暗都不复存在。正如犹太人的那句俗语:“你拯救了一个人,就拯救了整个世界。”
三、结语
战争与人性、杀戮与救赎,历来是战争中互为对立存在的两方面,《辛德勒的名单》对此提示和演绎得极为深刻。影片没有战争的场景,却前所未有、逼真地还原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影片的成功之处更在于对人性的深入解剖与刻画,对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内心的生动刻画。辛德勒未曾泯灭的人性的微茫照耀着他,使他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上千条的生命。影片最终揭示一个道理:人性的光芒在任何恶劣的条件下都不可能被完全的泯灭。即使在平和的岁月里,我们也要秉持人性之美,传递真善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i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i 王天民.实践诠释与历史批判——从哲学使命的变革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本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4(4):53.
ii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491.
iv 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性选择的统一明.东北师大学报,2001(6):47.
【参考文献】
[1] 王天民,郭彦雯. 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实现[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03): 100-103.
[2] 宁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人性观的探究[J]. 山西青年, 2018(14): 81-82.
[3] 潘飛飞,宋金虎,杨飞. 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 才智,2016(19): 231.
[4] 尚青. 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性观[J]. 山东青年,2013(07): 87-88.
[5] 张笑亭.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人道主义解读[J]. 才智,2016(34): 220-221.
[6] 宋聚磊,武广庆.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思考[J]. 电影文学,2015(17):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