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迷
【摘 要】Persister cells是指细菌群体中能耐受致死浓度抗生素的小亚群,在感染的复发及慢性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形成机制复杂,并对抗生素表现为不可遗传的表型耐受,由基因突变形成的耐药菌存在本质差异。而这种不发生任何抗药基因突变、仅以非增殖小亚群形式耐受抗生素的现象则称为persistence。本文主要介绍Persister cells的形成机制,为今后的临床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persister cells;persistence;形成机制
1944 年,Joseph Bigger用致死剂量青霉素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液涂在固体培养基上,发现仍然有极少量菌落生长。在抗生素治疗中存活,去除抗生素后恢复生长。为了区分与耐药菌的不同,将这部分细菌称为“persister cells”[1]。persister cells的数量少于细菌总体的0.1%,persister cells的形成机制复杂,persister cells对抗生素表现为不可遗传的表型耐受,由基因突变形成的耐药菌存在本质差异。目前报道发现存在persistence现象的有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衣原体、布鲁氏菌、包柔氏螺旋体、假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广泛涵盖了细菌及真菌种群[2-4]。
一、persister cells产生机制
persister cells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受到多种机制的调控,可以自发随机产生,也可以在外界环境等压力作用下产生。目前对于形成机制的研究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与环境压力、氧化应激反应、营养缺乏、SOS反应、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module, TA)以及群体感应系统等均可以引发persister cells的形成[5]。
1.毒素-抗毒素系统
TA 系统是目前研究报道最多且较成熟的persister cells形成机制。TA 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也可以存在于外源DNA 岛如噬菌体转座子超级内含子和质粒中。TA 系统是由2 个基因组成的一对操纵子,其中一个基因编码稳定的毒素蛋白,另一个编码一个不稳定的抗毒素蛋白,毒素一般与抗毒素形成无害的配合体。毒素蛋白可抑制一些重要的细胞功能,如RNA 翻译、DNA 复制、细胞壁及ATP 合成等,导致细菌的生长停滞;抗毒素蛋白可自动调节毒素蛋白的表达并中和毒素蛋白[6]。
当细菌遭遇不利条件时抗毒素被分解或者毒素表达量增多,毒素水平升高,胞内主要的生命活动瞬间被打乱如蛋白质合成、DNA 复制、细胞壁的合成,甚至可以使细菌停止分裂。Persister cells之所以可以在高浓度抗生素作用下存活,是因为persister cells中抗生素作用的活性靶点均失活。研究发现编码毒素的基因过表达后,细菌的休眠比率大大升高。
在毒素-抗毒素系统中,毒素低水平表达会对细胞生产产生确切的抑制功效。但抗生素药物所杀灭细胞以活力细胞为主,因此persister cells在休眠状态下能够有效逃避抗菌药物的冲击作用。
2.SOS 反应
SOS反应是微生物群体细胞DNA 受损后诱导出的一种重要的应急反应,研究发现persister cells的形成与SOS 反应有关。例如:若大肠杆菌的SOS 反应没有被激活,则菌株将很容易被喹诺酮类抗生素所杀灭而减少持久性。还發现抗生素浓度的动态似乎对SOS 反应诱导的持久性至关重要,因为在高浓度的抗生素面前,只有1% 的菌株诱导了SOS 反应。从而说明persister cells的出现是一种随机事件。
3.群体感应系统
QS(细菌群体感应)机制是指细胞细胞产生、识别、响应被称为自诱导物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并通过信号分子实现细胞-细胞间群体协同反应以应对环境变化的特殊过程。Persister cells的形成受到了群体感应系统或类似机制的调控。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两种群体信号分子pyocyanin 和acyl-homo-serine lactone 3-OC12-HSL,都能通过激活PYO 群体感应系统显著提高培养物的persister cells水平[7]。不过,群体感应系统通过何种途径调控persister cells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结语
Persister cells对临床的威胁巨大且难以清除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它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及难点是继续阐明persister cells形成的深层机制。如果从其形成机制出发,是否可以清除persister cells,需要进一步实验证明。
【参考文献】
[1]Bigger JW.Treatment of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s with penicillin by intermaittent stefilisation.Lancet,1944,244(6320):497.500.
[2]Monack DM,Mueller A,Falkow S.Persistent bacterial infections: the interface of the pathogen and the host immune system[J].Nat Rev Microbiol,2004,2(9): 747.
[3]Palmer GH,Bankhead T,Lukehart SA.‘Nothing is permanent but change-antigenic variation in persistent bacterial pathogens[J].Cell Microbiol,2009,11(12):1697-1705.
[4]Helaine S,Kugelberg E.Bacterial persister cells:formation,eradication,and experimental systems[J].Trends Microbiol,2014,22(7): 417-424.
[5]Lewis K.Persister cells.Annu Rev Microbiol,2010,64:357—372.
[6]Hayes F, Van Melderen L. Toxins-antitoxins: diversity, evolution and function[J]. Crit Rev Biochem Mol Biol, 2011, 46(5):386-408. DOI: 10. 3109/10409238. 2011. 600437.
[7]M?ker N, Dean CR, Tao J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creases formation of multidrug-tolerant persister cells in response to quorum-sensing signaling molecules. J Bacteriol, 2010, 192(7): 1946–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