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
【摘 要】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对银行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商业银行应对外来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完善的内部审计功能,应当把独立性作为基础,并让其充分的融入到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各类事项中,同时完善的内部审计功能还能够向银行的决策管理者提供客观公正的实际经营运行情况,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最终能够实现商业银行本身的自我剖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1、内部审计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就是一个集团公司或组织团体进行内部审查、评估、考核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提升经营运行活动的效率,从而使自身变的更加完善,帮助企业或组织加速实现总体目标的进度。从其性质上来说,内部审计具备两大特性,分别是独立性与客观性。独立性意味着内部审计工作独立于其他事物与个人,不会受到任何来自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保证审计结果客观、科学和有效的前提。而客观性是针对内部审计工作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方法而言的,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方法应当符合时代潮流、具备十足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不能被各类主观概念或臆想所左右。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征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拥有两大鲜明特征,第一是审计技术紧跟时代潮流且灵活,第二是审计内容主次分明,针对性强。
首先第一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的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革新,而这种革新也带动了审计技术的不断进步。相比于其他组织和集团,银行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一旦审计业务出现漏洞或存在缺陷,带给银行的风险无穷大,导致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银行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和损失,需要在审计技术方面格外重视。举例如我们常见的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以及近年来新兴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等,都是站在时代前端,具备科学性、灵活性的现代审计技术。
其次第二点,包括内审在内的所有审计工作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走个过场,粗枝大叶的完成,而是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对于审计内容进行规划与分类,突出其中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工作。从一般经验来说,内部审计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包括重大决策创造的经济效益情况、各类决策落实执行是否到位、现有经营政策制度是否合理等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采用方法与技术依旧滞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也就让审计工作所覆盖的面更宽广,涉及深度更深入,这也就需要审计工作各方面所需要的条件更加专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审计方法与技术上依旧达不到工作所需要的标准和要求,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是如此。举例如目前对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审计工作依旧停留在抽样调查这种较为原始的技术手段层面上,并且出具的审计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来自于审计人员个人经验与主观判断,这显然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势头所不匹配的。日后银行金融数据库进一步扩大,涉及方面进一步增多,提升技术手段方法迫在眉睫。
2、实施模式固化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业务的专项审计,其开展的频率也很高,而其他方面的审计如对高管的业务数据情况评价则顯得有些重视不足。并且就算是业务专项审计开展频率高,经验相对丰富,但实际上对其检查的程度也并不够深入,绝大多数的类似检查都停留在是否合规这个层次上,尽管有部分审查也会深入到包括建立数据模型、开展飞行突检等层面,但审计手段上的更新对于审计结果的价值从根本上依旧没有提升,管理者对其也不够重视。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离任审计为主,而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在人事任命之后,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委派才开始进行的。包括时间紧张、工作价值低等原因,离任审计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随着日积月累该工作逐步变成了一项程序性的工作,而缺乏实际意义,这种固定化、模式化、单一化的工作也阻碍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进步与提升。
3、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
评价机制是评估内审工作成效的依据与手段,也是内审工作实施效率的重要保障,同时为内审工作的公平客观提供依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评价机制因为各类历史现实因素,其起步发展较晚,相关的评价机制与标准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如此没有一个客观公众的评价机制作为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内审工作的好与坏也就难以衡量。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也只能自行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摸索,在具体的评估流程与方法上难免有一些疏漏。
另外评价机制不健全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设立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构,各项审计报告基本都需要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自己进行修改与校正。这无疑是对审计独立性的一个重大打击,受各类利益集团、人员主观意识等因素影响,不能保障审计报告的合理与客观性。
最后在评估的手段与方法工具上,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评估上一般只定性不定量,评估的对象也较为单一,基本都是内部审计报告本身,在很多情况下缺乏对其他相关能够影响审计结果的外部因素考虑,仅凭一纸审计报告难以得出全面、客观与科学的最终结论。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1、加速内审方法技术的革新力度
首先从内审工作的两种场景,即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入手,要加强对这两种审计方式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说现场审计可以使审计工作更加细致全面,而非现场审计可以增强审计的风险预警能力。银行可以将这两种审计工作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考虑,做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其次从监督层面上来看,要不断完善监督检查的工作细则流程,对于不同层面的经营管理者进行差异化监督管理,对具体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记录以备下一次审计不再发生同样的类似问题,不断优化与完善流程。
最后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逐步使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来进行审计工作,对审计报表各项进行复核检查。
2、优化内审模式
想要对目前的审计模式进行颠覆与改变,第一步就是要提升审计结果的可利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专项审计工作时一般都只对其中低级的违规操作关注,出具程序化、模式化的审计报告,这对于类似问题反复发生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优化内部审计模式需要提升认知层面,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与考虑问题。需要将整个银行的运行流程都纳入审计工作的视野之内,如此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带问题,出具更有参考价值的审计报告。
3、不断健全完善内部审计评价机制
建议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第一步就是要从客观制度上给予内审质量评价相应的参考依据。从大环境上来看,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事物依旧停留在概念层面。健全内部审计评价机制需要上级银行金融主管部门与底下商业银行共同努力,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参考借鉴外国经验,建立并推广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运用实施的内审评价机制,下面的各大商业银行也应从日常实际工作着手,不断探索,改善内部审计评价现状。
四、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目前来看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审计独立性、审计评价机制、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都存在欠缺与不足,这些优化与完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实际摸索来改变,随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也必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冉;H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包春;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3.焦体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4.段明明;X银行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5.张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谭金仓;;浅谈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现状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