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促机制研究

2019-09-23 06:35军笑雨
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对策建议

军笑雨

【摘 要】当前,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不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差距大,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机构升级互促机制相脱节等诸多问题,限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足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协调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区域布局、协调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的步伐等途径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提质增效。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互促机制;对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Northam(1975)在研究一国或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时曾提出著名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即一条代表城镇化发展阶段的“S”型曲线:包括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的中期阶段以及产城融合发展、高度城市化的后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呈现出跨越式上升的态势。沈正平(2013)通过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指出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的宽度和深度也都得到了巨大的拓展,产业分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工业产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科技创新型转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逐渐地趋向优化。我国许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影响机制进行了定性理论分析和定量实证研究。曹宗平和吴思思(2014)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明显。孙叶飞等(2016)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改进Moore指数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徐维祥和唐根年(2005)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城镇化要素的空间集聚互为基础。张瑜等(2015)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结论。黄勤和杨爽(2014)指出,传统城镇化推进主要依托产业集聚和人口红利,注重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城镇化与新型产业的协同集聚和专业分工。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具体包括:强调城镇化建设的本身属性——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要摒弃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且需要新型城镇化来推动。其次,我国城镇人口集聚快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半城镇问题突出,城镇常住人口不能均等化享有本地户籍利益和社会公共服务,且一些大城市在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城市病”,需要政府和社会推进城市功能疏解,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另外,我国产业粗放式发展的严重后果凸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不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布局不协调,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创新资源等过度集聚于单一区域,使区域间贫富差距日渐增大,不利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限制且发展缓慢,造成投入资源的浪费。因此,切实解决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不合理、城镇化冒进粗放的现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互促机制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的,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传统城镇化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或直接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经济逐步向非农业经济转化,产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升级;乡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向城镇趋同;生产资源、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产生布局转换,从乡村聚集至城镇,且城镇区域逐渐扩大。而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城镇化发展质量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即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依托

新型城镇化通过强调以人为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重视对生态文明的保护,推动城镇提供质优量多的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适宜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并利用“用脚投票”机制加速了优质人力资源集聚、产业协同集聚,为产业结构升级集聚各种优质生产资源和创新资源,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了要素在各城镇之间的自由动态配置以及产业研发创新的能效,有利于产业分工专业化、产业空间布局集约化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

城镇具有空间聚集性,是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中心,由于要素流动性强,社会分工细化,因此是工业化发展的载体。新型城镇化由于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和改善人居环境,因此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在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对城乡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

(三)产业结构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产业经济支撑,极大地提高了各个产业对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吸收和承载。产业结构升级的外溢性也进一步优化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而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转移。同时,处于“双期交汇”的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水平,推动服务型农业的生产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就地城镇化”在我国遍地开花,直接扩大城镇的空间范围,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有序推进三次产业中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重点推进第三产业,抓住互联网信息革命的战略性机遇,加快培育第三产业,推动我国第三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竞争优势,最终实现我国第三产业占全国生产总值比例大于70%以上的目标。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数据收集、信息传输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大相关现代化农机设备的投入,建设农业规模化、智慧化、信息化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使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内部优化升级,激发工业企业的创新驱动能力,加快改造传统工业产业,加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促进新旧产业动能承接的协作步伐加快。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链高端推进,提高工业产业附加值。拓展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健康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加快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引导和培育,提高信息科技服务类、商务服务类、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类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以及个性化供给能力。

(二)優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布局

综合考虑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路径依赖性特征,以及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资源能源、经济发展基础、环境空间容量水平各不相同的现状,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布局需要政府进行总体规划,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各个区域、行业有序协调落实。东部地区应继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城镇化辐射集聚示范作用、产业集聚作用以及高科技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优势作用,带动城镇群向外扩散,稳步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升级。东北地区应加快过剩产能的淘汰以及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新兴支撑产业继续吸收下岗职工和农业转移人口,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借鉴学习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综合区域经济实际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以及产业结构发展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升级,促进优质劳动力回流并加快当地农业人口转移,培育地区城市群,支持当地特色优质产业的发展,创建特色城镇,促进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和“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的形成。

(三)协调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的步伐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但如果二者在一定时期发展步伐不一致,则容易导致双方相互促进效应不显著,甚至制约双方发展。因此,在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要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的步伐,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发展的良性互动。产城融合既要遵循市场调节规律,促进各个产业和城镇的自然融合,又需要政府合理的规划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市发展规模,以促进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协调统一推进。产业发展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途径,因此,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综合城镇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评估产业结构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为支持产业创新研究和技术结构高度化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吸引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以及产业升级,加快产业提高承载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促进城镇集群的产生。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服务,是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依托。因此,产业结构升级规划必须结合本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发展格局,并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健康快速地升级。

【参考文献】

[1]Northam R M.Urban geography[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128-135.

[2]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5).

[3]曹宗平,吴思思.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水平提升间互动关系研究[J].城市观察,2014(6).

[4]孙叶飞,夏青,周敏.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11).

[5]徐维祥,唐根年.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

[6]张瑜,曹俊杰,禹文文.我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6).

[7]黄勤,杨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经济纵横,2014(1).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对策建议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