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旭
【摘 要】长三角区域主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区域产业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对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优势进行了研究,涉及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产业优势和具体产业优势。就总体产业而言,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就具体产业而言,安徽省的采矿业、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和浙江省的纺织业具有明显优势。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联动。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长三角区域;产业优势发展;经济发展概况;产业发展模型
一、前言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其处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體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长江三角洲中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良好。由于长江三角洲的特殊地理位置,能够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城市经济学的角度下建立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模型,能够实现该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实现经济相互协调、相互带动的发展模式,逐步减少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达到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
二、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人口膨胀、贫富悬殊和环境恶化等,为了对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就需要人们将城市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这就是目前的城市经济学。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经济就是将其中的各个省市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其中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和规律进行讨论,并且根据发展趋势,对该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三、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
(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是将此区域看成一个整体,从系统的角度上来全面评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生产总值是评价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最为客观的一部分,就2018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来看,其占据了全国生产总值的25.1%,而该地区的地域面积仅为全国总面积的2.2%,从这样的数据对比上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的高级水平,并且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者。
(二)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比较
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其中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GDP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财富,从2018年长三角地区的GDP统计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当中GDP最高的为江苏省,接下来依次是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但是从GDP的年增长率上可以看出,安微省年GDP增长率最高,接下来依次为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从这样的增长率上可以看出,安徽省的GDP总值不高,但是其GDP增长率较高,这就说明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正在缩短与其它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上来看,上海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不相上下,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较低,这就说明安徽省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多,经济发展水平与总人口的数量不相匹配,需要加快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产业分析
第一、二、三产业的首位度分别为1.47, 2.86和4.0。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首位度为2.86,相对城市首位度3.7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首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其首位度仍将会持续下降。上海城镇体系第三产业的首位度为4,说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较大差距,还处于积聚阶段。随着城市分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深,该首位度还将持续上升。中心职能分析。对第一产业的分析可见该中心度在各个城市分布的规律并不明显,中心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落后两类地区,表明一方面落后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第一产业也较发达。对第二产业,上海仍保持较高中心度,受〃苏南模式”和上海辐射影响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有国家计划单列市特权的天然良港一宁波的中心度也较高。而南京、杭州则因为国家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暂时落后于一些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中心度最低的苏北几个城市因为长江天堑等交通因素而落后于其他地区。对第三产业,上海保持了更大的中心度(0.49),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外扩造成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政府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致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第三产业的集聚。通过对综合中心度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南京、杭州、宁波、常州、无锡、苏州;第三层: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舟山、绍兴、嘉兴、湖州、合肥:第四层: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淮南、芜湖、滁州、马鞍山。以上海为中心,宁苏锡杭甬庐之所以位于第二层自必言,第三层的城市有的是因为区位条件不好或交通不便(舟山、湖州),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嘉兴从区位而言与常州、无锡、苏州相似却不及苏锡常发达,可能与“经济断裂点”有关。根据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来计算两座中心城市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得出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0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这里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这大概可以解释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及苏锡常那样发达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其中第一产业值都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对于第二、三产业值来说,每个省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浙江省的第二、三产业值处于同步发展的情况,而江苏省的第二产业增值较快,上海市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增值发展较快,其产业结构有着从工业化向服务型转变的趋势,但是由于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第一产业值所占的比例没有超过15%。在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各省之间的产业结构形成了联动的状态,目前正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实现优势互补,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共同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
安徽省的采矿业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安徽省境内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与矿产资源相关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这些行业中,安徽省均占有一定优势。安徽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在泛长三角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当地产粮丰富且劳动力密集有关。上海市的优势产业有食品制造业、烟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炼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输设备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备制造业。充分体市作为泛长三角经济龙头的重要地位以及先进生产力。江苏省的优势产业有仪器仪表机械制属于装备制造业,其发展得益于上海龙头动效应。近年来,与上海毗邻的苏州、无锡市制造业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受到上海波及作用。然而,苏北地区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浙江省是我国的纺织大省,其销售收润等指标都居于我国之首。浙江省的优势集中在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家具制造业、造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回收加工业,另外还有建筑业。
(四)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长三角地区产业模型
由上可知,虽然长三角地区中各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较好,但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不同,其产业结构并不平衡,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产业联动,使长三角地区中各个省市的产业发展保持齐头并进的状态,根据城市经济学的理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点-轴”空间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其中的发展确定基点,并且寻找基点与基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相应的“轴线”,在轴线的延伸下,也会出现一定的基点,这些基点之间再进行相互连接,形成新的发展轴。将理论应用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当中。采用这种模型理论来建立轴线的时候,需要选择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作为中心基点.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就可以选择上海作为基点,然后向外进行扩散,并且使各个基点之间进行相互连接,最后就能够形成全方面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样的产业发展结构和产业模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T”型发展轴
这样的发展轴线是以上海市作为两条轴线之间的基点,并且在上海沿海方向和沿长江方向建立两条发展轴线,这样的轴线包含了整个长三角地区,这样有利于沿线区域城市的產业发展,而上海市作为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最快和产业结构最为鲜明的城市,可以在这样的范围中作为“领头羊”。
2.多层次网络型发展态势的形成
“T”型发展轴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一级发展轴线。为了带动其他二线城市的发展,需要实现多层次的空间发展,建立多层次网络型发展轴线。其主要建立方式是在一级发展轴线建立之后,来带动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这些城市主要包括南京、苏州、杭州和泰州等,并且在这些城市中设置新的中心基点,形成新的轴线,这就是二级轴线的建立。三级轴线的建立同以上叙述的方法。
四、结语
根据长三角地区中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来看,在建立以城市经济学为基础的长三角产业模型的时候,需要寻找相应的中心基点,在各个基点的连接之下形成不同等级的发展轴线,这样可以带动长三角地区中其他城市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沪苏浙皖为范围的泛长三角区域已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长三角区域以2.2%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全国GDP总量的25.1%。就总体产业优势而言,各省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都呈现逐年递减态势,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50%以上),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60%以上),安徽省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就具体产业优势而言,安徽省的自然资源优势较为突出,表现在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具有优势;上海市的优势产业在装备制造业和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江苏省的优势产业在装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浙江省的优势产业在纺织业和建筑业等领域。随着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联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邵运川.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产业模型[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3(20):51-52.
【3】胡跃红,易莎.基于VAR模型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27( 1):80-83.
【4】何骏,郝琪.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优势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0-114.
【5】傅兆君,王超,赵方舟.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01):0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