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灏
摘 要 通过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思想的继承和改造,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指出媒介具有的强大暗示力,以及媒介所特有的自我遮蔽性。电影理论家贝拉曾说“先有勺子后有汤,艺术工具先于灵感而存在”,LBS(地理位置服务)技术应用于陌生社交领域是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扩展,也为用户扩张了社交版图。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用户在网络陌生社交中的符号表达和符号意义,对其进行反思并就如何在陌生社交中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提出建议。
关键词 网络陌生社交;符号表达;符号意义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5-0098-02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在交往过程中,人的精神、思想、认知都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得到却无法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就是符号。如今用户可以依托LBS技术,在限定的地理范围内与陌生人进行交往,这个人际交往过程背后的符号表达和符号意义又是丰富的、发展的且值得思考的。
1 包装:网络陌生社交中的符号表达
1.1 承载符号感知的载体:图像与文字
约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哈姆认为,自我表露与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用户在依托于LBS技术与陌生人进行匹配和交往行为中,个体的自我表露与传统的自我表露会有所不同,部分用户倾向于缩小“开放我”区域,巩固或扩大“隐藏我”区域。任何符号需要载体,图像和文字是交往意图的载体,由这些符号中得来的意义就代表了他们自己。任何图像都是提喻,因为任何图像不能向对方展示全部的信息,提喻是符号修辞格的一种,符号修辞格的两造(对象与指示符号双方)一般都出现在符号文本现场,修辞格就是它们双方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有很多男性喜欢向陌生人展现自己的财富,那么在网络陌生社交中,这种想法一般会经图像体现,戴着闪闪发光的项链、身穿笔挺的西装漫步街头,图片的接收者会因此解读这是他的财富的指示符号(他的财富不在场);如果是出现在装潢不错的别墅里,接收者们会认为这是他的财富之提喻(他的财富看起来在场)。很多女性在图像中展示自己纤细的双腿、平坦的小腹,这有利于缩短与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满足自己获得赞美和情感交流的需要,因此为营造更真实的场景增加人际交往的砝码,用户倾向于用图像承载不同含义的符号来包装自己。
另外,网络语言本身就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网络新修辞依托于文字也流行于陌生社交中,如比喻(单身狗-单身的年轻人)、谐音(666-牛)、讽刺(绿茶婊)等,还有一字活用的“雷”,含蓄的表达中充满了黑色幽默,用户和陌生人“打招呼”(依托LBS技术的社交媒体中常见的功能之一)时,“今天中午你吃神马了鸭”这样的表达偏离了传统的社交规范,却体现出陌生社交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些相对固定的表达习惯也会更细致地为用户形象进行包装。
1.2 接受符号感知的渠道:感官
张毅恒认为在传播理论中关于渠道的各家说法都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接触方式”(contact),有的认为“空气是声波传送的渠道”,综合来看,渠道往往被定义为“模式化的媒介”或“技术与社会经济体制”,如此一来,会和“媒体”相混。渠道应属于生理感觉,是符号信息到达接收者感官的途径,由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组成。德维托认为人际传播的核心要素就是“自我”,在日常生活中与相熟的人交往中,会因碍于情面,对交流内容有所保留,导致自我认知无法顺利达成,而人们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会产生丰富的可能性,用户可以根据自我认知去判断动态背后隐藏的符号含义。网络陌生社交依托现有的媒介技术平台,为用户实现了文本、图片、音频与视频的交互使用,因此接收者在接收符号信息时就需要综合运用各器官,以理解对方,如聊天过程中对方发来一段坐在车里拍沿途风景的视频,这段视频是符号文本,视频传送的渠道是视觉渠道,即使不知道对方的意图,沿途的风景和镜头的颠簸感会给不在场的你带来不同的感受,并且视频的视觉体验比静态的图片、文字更优,因为在解码的过程中,用户会利用多种感官渠道发送、接收信息、解读符号。总之网络陌生社交突破了自古交往“面对面”的局限,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趣味性。
2 表演:网络陌生社交中的符号意义
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在符号的表达过程中有三种意义: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首先,这三个意义是不一致的,在网络陌生社交中,让图像承载符号含义是比较常见的做法,站在信息发出者角度看,由于地理范围的限制和整个媒体平台营造的社交环境,那些用以交流的內容以及背后的意图意义就会与初衷产生偏离,甚至发展到负面或不健康的意图中。其次,符号意义的实现在于解释意义。微信中的漂流瓶、附近的人,社交软件陌陌、探探等App的出现将这种陌生社交的需求公开化,为用户与陌生人进行交往提供了便利,热衷于此的用户会接受对一些符号的意义解读规则,哪怕是冒犯,整个交往过程也会像与志同道合者点头示意般自然。由于无法统一和解释的主观性,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之间的互动产生陌生社交的诚信、谎言和虚构。
艾科提出的“符号撒谎论”认为,符号的特点就是“可以用来撒谎”,戈夫曼曾提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四种表演方式(dramaturgy):自我理想化表演,陌生社交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用户刻意美化自己的处境不在少数,习惯把自己表演得比实际要强;误解表演,图片中的一束花、视频中自己做的美食、语音中略带沙哑的歌唱,这是有意在给对方错误认知的表现;神秘化表演,在用户资料中用户会选择是一张标有“单身”字样的狗的照片,或者一段在行驶中露出方向盘中央车标的视频,这些符号表达让自己神秘化,与其他用户保持距离,同时还不忘用一些象征性的标志暗示吸引对方。最后一种是补救表演,是指立即转换表演以纠正之前某个不适当的印象。从心理学讲,我们的感知和感情都是每个人独特的东西,意义的“真实性”很难用理论推导,除非有一个模式可以明确符号类型,量化人交往的动机,事实上不止是网络中的陌生社交,对于现实中的很多交流人们自己都说不清这所谓的动机。由此看来,在陌生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如何利用承载符号感知的载体与陌生人交流、分享,能否由此交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传播学问题。
3 反思与讨论
3.1 反思:网络陌生社交的异化符号消费
“在淘宝购物是在淘宝购照片”这样的评价同样适用于此,网络中的陌生社交是在消费符号。在网络世界与陌生人的交往中,用户需要为账户充值、升级来增强曝光率和关注度。用户隔着屏幕面对的均是符号化了的人,必须通过符号的载体来传达信息,无法摆脱手机媒体的中介作用,只能借助媒介了解彼此。符号的价值超过了交往本身,尤其体现在用户资料和动态两个功能中,符号接收者对内容承载的符号的解释依赖于符号发出者的表达,由此而来的认可或反驳很大程度也由这些资料决定,人际交往的工具变成奴役交往主体的力量,用户会沉浸于对方的美颜照片、撩人音色,认为这些符号或是符号的解释就是寻觅已久的知己。让很多用户忽略的是,为陌生社交提供平台的社交软件或程序通过LBS技术吸引用户,展示用户状态,仅是构建了替代现实的“拟态环境”,这个“新技术”环境,就如布希亚所说,充满了修辞和寓意的氛围。
3.2 讨论:网络陌生社交的健康交往规范
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基于发生在网络陌生社交中的失范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政府和相关平台有必要严格约束,如施行敏感词过滤的制度。很多LBS人际社交应用已明确表明:若双方交往言语中出现色情等词语会遭到永久封号的处罚。
苏格拉底认为爱的观念一直是衡量“交流”的尺度,从个体層面讲,用户自身应该树立主体意识,福吉尼亚·师(Vlginia Shea)提出的10项在线行为规范:1)牢记人,保持自身的主体性;2)在线行为坚持与现实生活同样的行为准则;3)清楚自己在电子空间中的位置;4)尊重他人的时间与带宽;5)使自己的在线行为彬彬有礼;6)知识共享;7)协助控制争端;8)尊重他人隐私;9)不滥用权力;10)宽宥他人)可以作为用户的交往准则,也会对净化整个网络陌生社交环境会起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白佳.LBS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肖月明.陌生社交的互动场景模版化趋势——基于LBS社交软件探探讨论[J].传播力研究,2018(26):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