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昌 叶雪玲 张吉梅 董宏伟
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2.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引起血小板黏附、活化并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冠脉血管狭窄或阻塞,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动物实验研究[3]表明,抑制血小板功能可明显抑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是ACS患者治疗的基石。世界各国都将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列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治疗指南[4]。替格瑞洛是高效的第三代抗血小板药物,多项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替格瑞洛有比氯吡格雷更强更快的抑制血小板效果,因此已被大部分欧美指南推荐为抗血小板的首选药物[5-6]。由于我国人群具有不同于欧美人群的自身特点,所以部分国内研究中,替格瑞洛并未达到与欧美一致的效果[7]。本研究中,我们回顾分析了山东德州地区ACS患者PCI术后使用替格瑞洛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替格瑞洛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德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进行PCI手术的ACS患者200例。选取标准为:①之前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②发病时间在72 h内患者;③年龄在40~75周岁患者;④所有患者均知情此次实验过程,并且依从性良好,配合此次实验的进行。排除标准为:①未置入支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②凝血功能异常患者;③胃肠道出血患者;④对产品任意成分过敏患者;⑤吸烟、酗酒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记录一般资料。
PCI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纠正贫血、抗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片标准治疗:75 mg/次,1次/天,于晚饭后口服,连续治疗12个月。实验组患者给予替格瑞洛片标准治疗,90 mg 2次/天,于晚饭后口服,连续治疗12个月。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可加用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
随访观察1个月,记录血小板聚集率、是否发生大出血(颅内出血等致死事件)、小出血(鼻出血、咳血、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性事件)、呼吸困难、胃肠反应与其他不良反应(头晕头疼、中性粒细胞减少、便秘等)。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共200例样本数据经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与体重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如表2所示,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06±4.73)%与(58.97±4.41)%,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至(39.90±6.03)%,平均下降程度为18.16%;对照组患者降低至(33.37±5.50)%,平均下降程度为25.6%。结果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明显。
表2 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如表3所示,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事件。但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小出血事件的分别为5例与14例,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与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P=0.030),这表明替格瑞洛更易引发小出血事件。
表3 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
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标准: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或者完全消失,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精神体力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电图及各项生化检查指标得到改善但不完全正常,患者明显感觉症状得到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患者再发相关心血管事件。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如表4所示,实验组患者的抗栓疗效如下:显效8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的抗栓疗效如下:显效83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9%。经计算,替格瑞洛的治疗效果与氯吡格雷相比无提升(Hc=0.394,P=0.693)。
表4 治疗效果判定
如表5所示,实验组患者未发生呼吸困难现象,发生胃肠道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为2例和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对照组发生呼吸困难、胃肠道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均为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这表明替格瑞洛更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其安全性不如氯吡格雷。
表5 患者不良反应
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χ2=8.791,P=0.03。
PCI治疗是目前AC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解决冠脉狭窄这一主要问题,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它无法根本解决患者的血栓形成体质,故患者术后依旧易形成支架内血栓,影响术后治疗率。为避免支架内再形成血栓的发生,抗血小板治疗是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不可取代的手段。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出现,大大降低了ACS患者死亡率,提升了ACS患者的生活质量[8]。
临床上,P2Y12受体拮抗剂是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常规药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氯吡格雷属于第二代P2Y12受体拮抗剂,它是一种前体药物,从肠道吸收进入人体后,可在肝脏细胞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与P2Y12受体永久结合,故氯吡格雷是不可逆的P2Y12受体抑制剂。但是其发挥抗血小板活性有延迟现象,起效时间比较长,并且也有少量患者对氯吡格雷不敏感[9]。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第三代P2Y12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医生的关注。替格瑞洛经口服进入人体后,不经过肝脏转化,可直接作用于P2Y12受体,与受体结合是高度可逆的,故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主要特点是起效快、作用强,停药后可快速恢复血小板功能[10]。替格瑞洛的疗效已经被国外多项大数据研究证实,2011年,欧洲指南将替格瑞洛列为一线抗血小板药物,其推荐级别高于氯吡格雷,只有在不能使用替格瑞洛患者中才退而求其次使用氯吡格雷。但是有些亚洲学者的研究发现,针对亚洲人群,替格瑞洛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方面的效果并未比氯吡格雷明显提升[11-12]。故替格瑞洛在亚洲人群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相同的抗血小板策略可能使不同种族人群的出血风险具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山东德州地区的患者来说,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比氯吡格雷更明显,但也因为其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使患者出血风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而且,从治疗效果来看,替格瑞洛并没有给患者带来明显获益,原因可能是替格瑞洛多效性、引发的不良反应及患者基因型差异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因此,从安全性出发,本地区患者更适合继续使用氯吡格雷,暂缓替格瑞洛的推广使用。但本实验具有样本数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非双盲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替格瑞洛疗效及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需对大样本量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寻找对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敏感的基因型,这对指导临床医生的个体化用药有指导意义,方便临床医生实施治疗时,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个体差异,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选择合适的P2Y12受体拮抗剂和治疗方案,在预防血栓形成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使患者最大程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