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一天下
——周小楞编著 《孝陵周氏》 序

2019-09-23 07:53萧淑贞,周小楞
中华民居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绛县周氏历史

撰文萧淑贞 绘图周小楞

在中国,在山西,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山西省新绛县在历史上久为州府之地,人文荟萃,一九九四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的故乡孝陵庄村便是新绛县一个历史悠久、有众多历史遗迹的村庄。

充满故事的孝陵庄

年幼时,我便觉得故乡山西省新绛县孝陵庄村的村名很特别。长大后,方知其与皇家陵寝南京的明孝陵同名,又得知晋文公曾在此祭奠父亲晋献公,留下了“九门九棺”的遗迹。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古老村庄。

遥远宏大的历史与现实中的小村庄总是有点距离,但如果这段历史与自己周边的人有关联,再遥远也会变得亲近起来。

195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山西省鼓水流域发现了13处新石器古人类遗址,孝陵庄村内就有两处。2004年,山西省考古队对孝陵庄村东部的运粮河附近的一处遗址进行了发掘。结论是,其时间早于山西省襄汾县“尧都陶寺”,考古价值极大。

村里的周氏祠堂初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它于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分两次重建。重建历史被记载在祠堂的两块石碑上。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根”。每年大年初一或者清明时节,周氏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内,庄严地向祖宗一叩三拜,默默地表达心底的感恩和祈求。

周小楞校长是孝陵庄村的周氏后人。他在《孝陵周氏》一书中说:“乡风民俗堪称一个民族的活历史,在所有的风俗中,葬俗可谓一位固执的老人。它所秉持的理念和态度不易被撼动和改变。”人类最早的棺木是独木,其后无论怎样演变,圆头的样式一直被保留下来,这从考古发掘中可得到佐证。圆头棺木既难做又费料,前后挡板(当地俗称“回头”)必须是高价柏木,一般人家的财力难以承受,所以棺木样式渐渐地就由圆头变成了齐头。周小楞校长经过调查发现,很多村庄的棺木样式都已变成齐头,唯有孝陵庄村的棺木至今仍是圆头。

这个村庄极为重视孝道:每年重阳节,村里都要组织唱戏,为大伙儿尤其是老年人献上精神食粮;每年岁末,即将满三十六岁的年轻人会集体捐钱慰问村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些对孝道的坚持都与“孝陵”的村名十分相配。可见,历史传统和文化虽相隔两千多年,仍然在顽强地发挥着作用。

《周氏祠堂正堂》

《周氏祠堂大门》

孝陵庄村牌坊

周小楞在《孝陵周氏》一书中说:『乡风民俗堪称一个民族的活历史,在所有的风俗中,葬俗可谓一位固执的老人,它所秉持的理念和态度不易撼动和改变。』

《孝陵庄第一大院》

孝陵周氏历史溯源

周氏得姓虽晚于周朝,但实际上源于周朝。周姓氏族虽多出自河南,但周朝先祖早期的活动范围却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一带。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提出,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当得名于“古山”(即今新绛县古堆,又称鼓山)。“临汾(新绛县曾用名)有古山、古水。古公亶父本居其地,故称‘古公’……”由此推断,“公刘(古公亶父先祖)居豳。及于亶父,盖在临汾古水之滨”。“古山”“古水”指的就是如今新绛县的古堆、鼓水。一山一水以“古”为名,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周”与农耕文明起源的关系也许才是周校长编写《孝陵周氏》的真正动力。了解“周”字的含义,必须了解周部落的历史和“周”字的演变过程。帝喾是黄帝的后裔,他有一个儿子名“弃”,生下来便被其母姜嫄扔掉。弃长大后擅长农事,后来做了尧的农官,被举为“农师”,后人尊称其为“后稷”。“稷”是谷、黍类农作物的总称,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新绛阳王、万安一带和稷山县都有稷王庙,也有关于弃的传说,可为印证。弃的后人后来迁徙到渭河流域的“周原”,即今天的陕西关中岐山脚下,部落因此以“周”命名,后稷也被尊为“周部落的始祖”。

“周”字起初是一个类似“田”的象形字,表示田间阡陌和沟渠纵横,中间种植着繁密的庄稼。由于后稷是农神,加之古公亶父率氏族南迁至周原定居,继承并发展了以农立国的传统。后修筑城邑,故又在近似于象形的“田”字下面加了一个象征四周城墙的“口”,进而演化成后来的“周”字。

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唐太宗在《帝范》中说:“夫食为人天,农为政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廉耻。故躬耕东郊,敬授人时。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家无一年之服,不足御寒暑。然而莫不带犊佩牛,弃坚就伪。求什一之利,废农桑之基。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为害也,甚于秋螟。莫若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人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农业不只是生产粮食,还关乎“俗还其真”“人还其本”的社会风尚和个人心性。乡村和农业被视为具有政治、社会、道德建设综合功能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周朝可谓一朝千秋。

村里的周氏族人以祖先为傲,每年的祭祀仪式都非常隆重,就连后人取名也常和自己的宗族历史相关。比如,族人中有名为“周凤岐”者,其名字便取自“凤鸣岐山”的典故。岐山,也被称为“西岐”,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被视为周室肇基之地。传说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栖息鸣叫。百姓们认为凤凰是被周文王的德政吸引而来的,是周朝即将兴盛的吉兆。那《孝陵周氏》 或许是呼唤凤凰涅槃、凤鸣岐山的神话再现?

一家观天下

孝陵周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家族。全村所有的周姓人皆同祖。小时候,我常去村里那座气派宏伟的周氏家庙中玩耍。那里是村里生产队开会、举办各种公共活动的场所。但当时我只知那座庙叫“家庙”,却从没想过是谁家的庙。现在想来,当时大家都想当然地省略了“周氏”二字。

周氏家族主要以农耕为生,“缅怀祖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善族人”的族风历来为人称道。正如《孝陵周氏》中所写:“要使公序良俗坚守不变,必须具备足够大的体量和相对稳定的族群。”孝陵庄村在今天还能坚持历代相传的葬俗和孝道,与周氏家族坚守乡土的力量密不可分。

旧时乡村的高门大院外总有一棵大槐树。孝陵庄村也有这样一棵怀旧的古树。至今,每忆及儿时,村东部周家那颗粗壮的大槐树总是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家族之大不仅在于人多、院子大、台阶高,更在于重德行。在孝陵庄,无论书香门第还是小门户人家,都竭力追求德孝为先,诗礼传家。

孝陵庄周氏家族中原有“忠信堂”“三达堂”“中和堂”“慎独堂”等堂号。其中,“三达堂”源自《礼记》 中“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一句。“中和堂”源自《礼记》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事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慎独堂”源自《礼记》中的“君子慎独”一句。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经典语句。“堂”是门风、家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个人成长务必以修身为本,而“修身”“齐家”都需要以清正的家庭教育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决定着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命运。

《黑门大院》

心血著书 乡贤大义

周小楞校长是我尊敬的长辈,他集多年心血编写了《孝陵周氏》。与他有关的一些画面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周校长能乐善画,他画的凤凰成双飞翔,舒展飘逸;他曾在村里的文艺队中演奏二胡,表演时全情投入的神情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去挑水时,边走边思考,竟然挑着空桶去了学校……如此这般入痴成憨、舍身忘我的境地,一般人很难达到。身为周氏后人,周校长编写了《孝陵周氏》一书,为孝陵庄村留存了历史记忆。他的敬业和对故土的深情触动人心。

而周建中先生秉承绛商之脉,年轻时闯荡深圳,功成业就,身虽远,心仍在,对于故乡和村庄的历史掌故、未来发展拳拳于心,不仅资助编写了《孝陵周氏》,还计划修复老宅作为村里的公共空间。新老两代乡贤都将宗族情谊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公共关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四时更替,季节轮回。记录过去,留待后人,谁又能知道谁不是前度刘郎?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外姓人,受周建中先生和周小楞校长委托,不揣冒昧,欣然应允为《孝陵周氏》 写序的原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四时更替,季节轮回。记录过去,留待后人,谁又能知道谁不是前度刘郎?

《孝陵周氏》 封面,由杨春虎题字。

《许老二院》

猜你喜欢
新绛县周氏历史
新绛县:警示教育超前防范警钟长鸣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山西新绛县出土金元砖雕的音乐学研究
新绛县:携手阳光纪检 共建清风绛州
新绛县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做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天 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