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湖环绕着聊城古城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古称东昌府,因古有聊河而得名。这座位于鲁西大地的古城,如今已经走过50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大坟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聊城因水而兴,黄河悠闲地从这里流过,京杭大运河浩浩汤汤地贯穿全境,金堤河、徒骇河等河流在这片大地上结成密密的水网。兴盛的漕运曾给这里带来数百年的经济繁荣,造就了聊城“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地位。
聊城古城被东昌湖温柔地环绕,与聊城新区隔湖相望。聊城铁塔、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如一颗颗明珠闪耀在湖畔。
聊城古城又称东昌古城,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始建于宋朝,初为土城,明朝时改建为砖城。东昌湖是宋朝建城时因修筑城墙及护城堤挖土而形成的,后来几度被扩大。位于古城中央的光岳楼又名“余木楼”,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用建城所剩木头修建而成的,如今已成为聊城的标志性建筑。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为“中国十大名楼”之一。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登楼抒怀,留下诗篇。清康熙皇帝曾4次登楼,题写了“神光钟暎”匾额;清乾隆皇帝曾6次登楼,留下诗作13首。
在聊城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东昌府,有三宝,铁塔、古楼和玉皋。”古楼即光岳楼,铁塔指的是位于聊城东关运河西岸高12层的楼阁式佛塔。铁塔本身没有铭记,经推测初建于北宋早期。
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这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是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