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蝶花
一、教学分析及教学思路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动物细工程的内容,其中的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的新技术,与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但又因其实验操作技术复杂,目前普通中学的实验设备、精密仪器和药品配备等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故又是难点内容。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以讲述形式先对动物细胞融合部分进行授课,再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上述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且很难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其根源在于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本课采用自主合作的启发探究式学习,将两个内容融合为一个探究单元: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从分析传统方法生产抗体的不足引出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再到如何大量获得单克隆抗体,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制备方案,确定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础,也是制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在各个环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组探究中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在小组分工合作探究过程中合作探究、交流表达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认同科学技术的诞生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②激发学生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三、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被毒蛇咬伤后,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的有效成分是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再由图片新闻引出抗蛇毒血清的制备的视频播放,使学生了解抗体的传统生产方法及不足之处。
幻灯片总结传统抗体的生产流程,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出这样获得的抗体的缺点。
(二)总结——传统抗体的获得:
(1)方法:①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相应的 B细胞,分泌相應的抗体;
②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
(2)缺点:产量低 、纯度低、特异性差。
如何获得大量的、纯度高且特异性强的抗体?
(三)引出——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用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克隆,也就是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大量增殖形成细胞群,从而产生大量的化学性质_单一、特异性强_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思考:在体外培养条件下B淋巴细胞能无限增殖吗?什么细胞能无限增殖?
那怎么才能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请从细胞工程的角度分析可行的设计方案? 提示:要想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必须获得一种既能分泌单一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细胞。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四)提出——设计方案:
B淋巴细胞 动物细胞融合 克隆
骨髓瘤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
由设计方案引出两位科学家,适时进行科学创新教育;
设计方案是完美的,制备过程却是复杂的,这当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五)合作探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组讨论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1、.材料获取
:①如何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B淋巴细胞?从什么部位获取B淋巴细胞?
②获得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都是我们所需的吗?
③如何得到较多的骨髓瘤细胞?
2、.诱导融合
:①诱导融合的方法有哪些?
②细胞融合的具体过程:先实现融合,再实现融合;
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原理、意义和应用?
3、.第一次筛选
:①若只考虑两两融合,诱导融合后培养液中有哪几种细胞?
②如何筛选?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来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
4、.第二次筛选
:①筛选出来的细胞产生的都是同一种抗体吗?
②如果不是的话又该如何筛选?筛选的目的是?
5、.大量制备:
如何培养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教师评价、修正、重点说明和总结。
(六)水到渠成——学生完善流程图,梳理制备过程:
这样制备的出的单克隆抗体和传统抗体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有何应用?
(七)自主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优点: 特异性强 、 灵敏度高 、可大量制备。
(2)应用①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②用于
和。 主要用于癌症治疗。
优点: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
六、教学反思
“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本节的难点,概念生涩难懂,过程复杂抽象。若在这两个点上平均使力,势必使得难点剖析不深刻。而动物细胞融合又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础,因此,笔者在教材素材和文本设计上大胆创新,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出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案,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制备过程中各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动物细胞融合内容贯穿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打破传统的先讲解动物细胞融合再学习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模式,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足够思考探究交流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过程以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各组代表展讲、教师解惑等多种教学策略,成功地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