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双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区地方志办公室〕,北京100007)
年鉴是条目体资料性文献,条目一般占年鉴全书总篇幅的60~70%左右。由此,条目是构成年鉴的基本信息单位和主要表现形式,是年鉴的主体部分。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关键在于条目的编写。而目前年鉴编纂的特点是众手成鉴。由于各个撰稿人的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写作素材等均有所不同,很容易造成条目的设置、写法、质量上的参差不齐。因此,编写好年鉴条目,是提高年鉴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好年鉴资政作用的根本问题。强调条目编写的规范化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为后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加强和深化对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规范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提高年鉴工作科学化水平、完善年鉴编纂理论和加强方志学科建设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精神,推进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实践发展、实施年鉴“精品工程”,发挥好年鉴存史资政的功能作用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北京东城年鉴》编纂为例,从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规范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入手,针对条目编写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叙述与微观实证相结合、文本解读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规范化的路径。
规范,是一种法式、典范、规格,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或明文规定的标准[1]李今山,范作义等.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序P1)。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化是大生产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年鉴编纂是众手成鉴,是一项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事业,因此,年鉴编纂十分需要规范化[2]唐剑平.关于年鉴规范与创新的思考.中国地方志,2013,(4).。年鉴规范是指“年鉴系列、年鉴群体整体上在规定、规范上要大致取得一致,或走向一致”[1](P6)。条目编写规范化不仅是年鉴编写规范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年鉴规范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要求“编纂地方志应当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文献的资料性,是地方综合年鉴的根本属性和特征。讲文献,就是特别要求资料的科学性,即资料的呈现形式不是单纯的堆砌与汇编,而是要对各类资料进行深度的加工整理,以做到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编排有序、结构严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年鉴的编纂进行科学的设计,发挥年鉴编辑部和撰稿人两方面的积极性。编辑部的主要职责在于拟定全书的框架和纲目设置及编写规范,而撰稿人就是按照一定的规范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稿件。
存史、资政、育人,是年鉴的基本功能[3]赵海渊.关于年鉴事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史志学刊,2018,(1).。而要发挥年鉴的基本功能,就必须全面、客观、系统、准确地记述上一年度事物发生、运动及发展的状况。但是,不少年鉴在条目的设置和编写上,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步调,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缺乏全局观念和存史观念,条目资料的筛选缺乏明确的目的性,造成了种种不规范问题的产生,很难说是全面、客观、系统、准确地记述,这就使年鉴发挥作用打了折扣,从而导致社会认同度不高。以目前北京市正在进行的二轮修志为例,年鉴本应成为二轮志书资料来源的富矿,但由于以往年鉴编写过程中对资料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规范性重视不够,导致有价值、可用的资料不多。由此可见,规范条目设置及编写在内的年鉴编纂,不仅是提高区级综合年鉴编纂科学化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发挥年鉴功能作用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鉴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方综合年鉴不仅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编纂质量上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截至2017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共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3200余种(公开出版2033种),2018年应编纂出版3220种[4]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2018年第四季度全国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和综合年鉴全覆盖完成情况的通报.中指组【2019】1号.。然而与数量扩张相比,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提升则至为重要、更为关键。正如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常务副组长李培林所言:“年鉴数量的增长固然可喜,但质量的提升更为关键。没有质量作为基础的纯数量增长,不仅将损毁年鉴事业发展的根基,更会流毒当代、贻误子孙。”[5]李培林.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年鉴事业发展新跨越——在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7-15.中国地方志,2016,(9).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年鉴事业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不容否认,年鉴数量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大幅度跃升,目前能在业内和社会上被公认为精品的地方综合年鉴少之又少[1]吕鲜林.名鉴诞生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地方志,2013,(4).。针对此种局面,近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高度重视年鉴质量建设,不仅在全国性会议上及下发的文件中反复强调,还于2017年12月制定印发《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努力打造精品年鉴,连续三年共打造出14部精品;启动中国年鉴论坛,发布《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李培林.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年鉴事业发展新跨越——在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7-15.中国地方志,2016,(9).。这些措施,特别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实施的年鉴精品工程,对提升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的质量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年鉴精品工程的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年鉴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培育精品意识和精品年鉴、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年鉴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根基所在,也是年鉴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步骤。而规范化,则是实现年鉴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效益型提高”转变的根本途径,这其中就包括条目编写在内的从框架设计到征稿、编辑、校对和出版等各个方面、环节和整个流程的规范化。
众手成鉴,是我国目前年鉴编纂的基本特点。这种成书方式有利有弊,优点是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缺点是由于各个撰稿人的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写作素材等均有所不同,很容易造成条目的设置、写法、质量上的参差不齐,产生木桶效应,从而不能确保年鉴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在发挥众多撰稿人积极性的同时,有必要发挥年鉴编辑部人员的自身专业优势,从条目设置到内容编写制定一个明确的规范,以指导、规范各单位撰稿人的写作行为,从而使他们上报的稿件更符合编辑部和高质量年鉴的要求。另外,年鉴撰稿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规范条目编写更为迫切。目前年鉴队伍的不稳定性集中表现在每年大致更换1/3的撰稿人,也就是说,每年有1/3的新撰稿人加入到年鉴编纂队伍,在没有更好的机制保证年鉴撰稿队伍的稳定的前提下,从条目设置及编写规范化入手,拟定各单位年鉴必写的基本条目和撰写要求,是确保年鉴编纂质量的上佳选择和有效途径。
总之,由年鉴编纂的基本特点和队伍现状所决定,条目编写规范化不仅是提高区级综合年鉴编纂科学化水平和发挥年鉴功能作用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区级综合年鉴质量、打造年鉴精品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年鉴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效益型提高”转变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年鉴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综合年鉴条目编写规范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集中表现在对条目编写越来越重视,立条的标准越来越明确,条目的分类愈来愈科学,条目编写亦日渐统一、规范,质量在逐年提高。然而,在编纂的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年鉴编纂规范化的进程,影响了年鉴质量的显著提升。
标题制作是年鉴编辑工作的主要工序之一,对年鉴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标题要求准确、简短、适中。要以简驭繁,用简短语句把条目正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制成标题,做到言简意赅、名副其实[3]赵庚奇.年鉴标题十论.中国地方志,2015,(12).。但目前已出版年鉴中标题制作的问题不少,表现在:一是冗长,有的标题是一个长句。在每年上报东城年鉴编辑部的稿件中,有不少单位、部门不时出现一些比较冗长的标题,比如2012年区国资委上报的一个条目的标题【企业在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新模式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即为此种情形,后经责编精炼改为【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发展新模式】[1]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东城年鉴(2012).中华书局,2012.(P198)。二是空洞,总结式、口号式标题。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三是题文不符[2]高燕妮.年鉴条目编写琐谈.史志学刊,2018,(1).。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7月21日,珐琅厂作为‘汉语桥’第三场决赛场地,迎接参赛选手们参观京珐艺苑展厅,学生们学习景泰蓝历史和制作技法,体验传统手工艺珐琅器制作流程,通过掐丝点蓝比赛、寻找吉祥寓意、景泰蓝售卖比赛3个特色任务,触摸景泰蓝艺术品。7月22日,举办主题为‘生来多彩’汉语桥·景泰蓝推广会,珐琅厂员工作为嘉宾出席活动。”[3]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东城年鉴(2016).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P259-260)此标题错失重点,内容是说“借助‘汉语桥’推广景泰蓝”,标题却突出大学生中文比赛。再如:2012版的一个条目,原稿内容说的是签订协议,标题却是【为市非遗博物馆复制精品】,题文不符。四是不严谨,引起歧义。如《北京东城年鉴(2014)》环境保护分目下【筛查辖区工业企业】[4]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东城年鉴(2014).同心出版社,2014.(P226),原标题是【3家不合规企业退出】。五是标题太大,大到从标题上根本看不出反映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要记述的是什么内容。如:【专项整治】【青年人才工作】【依法治教】【中医管理】【文明城区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等,都是宏观性的大标题。
基本要素齐全,是衡量年鉴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年鉴条目价值之所在。然而在已出版的诸多地方综合年鉴中,要素残缺不齐问题还比较突出。无主语,是目前年鉴条目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例如:《北京东城年鉴(2016)》“政权 政协”栏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分目下【安全社区创建】条目:“印发《北京市东城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区安全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组织街道、属地单位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业务培训。交道口街道、崇文门外街道、安定门街道、前门街道、东花市街道、王府井建管办6个街道(地区)递交市级安全社区创建申请表,年度创建任务超额完成。”[3](P191)这个条目就没有文件印发的单位,即缺主语,同时也没交代时间。年鉴条目要素中存在其他的主要问题是缺一个及以上的基本要素,如有的有开始时间而无结束时间(活动类、展览类条目),有的事件有过程无结果,有的既无时间又无主语,还有的缺少时间、地点、内容等等,不一而足。除了基本要素不齐全外,还有一个要素结构排列顺序问题。同一类型的年鉴条目(如会议类、活动类等)在同一部年鉴中的结构安排应大致相同,然而实践中排列却比较随意、无序。例如,会议类条目要求有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中心议题、会议决议、参加人员等6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哪个在前,哪个居中,哪个在后都需要斟酌,并作出规范,否则就会出现整部年鉴中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恰当规范的体例,是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在目前已出版年鉴中,体例不规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采用总结式、报告式格式书写,罗列一、二、三;文字用语采用“积极”“认真”“为贯彻某某会议精神……”“在某某精神指导下……”等形容词和虚话。有的基本是照抄单位总结。如“构建多元化创收增收新局面。在国际融资、品牌类投行、资产推介等方面尝试业务创新,紧抓增收重点,克服业务短板,培育新的创收增长点,拓展创收渠道,促进支行中间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二是采用议论式书写,自我评价、自我议论多。背离了“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叙而不议”的体例要求。
年鉴是公开出版物,读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年鉴必须不断增强可读性。质量高的条目,不仅主题鲜明,资料充实,结构严谨,而且还要做到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使人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悦耳,韵味悠长[1]李今山,范作义等.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P77)。然而,绝大多数年鉴的条目从标题到内容显得枯燥、呆板,缺乏生动性和鲜活性,给人一种僵化的感觉,不能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这一问题的原因除编纂者的语言功底之外,主要还是年鉴编纂者不遵循全书统一的规范所造成的。
上述条目编写方面问题的存在,大多是由于不规范或规范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因此,规范综合年鉴的条目编写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本年鉴有几千、甚至上万个条目,由于出自上百名撰稿人之手,唯有统一标准和规范要求,才能达到全书的统一和编纂质量的提高。因此,可以说“只有写作规范化的条目才是好条目”[2]谭烈飞著.志鉴求道.北京出版社,2016.(P415)。近几年来,针对年鉴条目编写存在的各种不规范问题,我们在条目编纂规范化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从我们的实践入手,认为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的规范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提高年鉴编纂的质量和科学化水平关键在人,在于建立一支过硬的队伍,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高素质的编辑部。因为大到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编纂规范制定和框架设计,中到组稿、培训、初步编辑,小到数据的核实、文稿校对、排版等,都需要编辑部及各位责编来组织和具体落实。正因为如此,规范年鉴条目编写要首先从编辑部抓起,大力加强编辑部自身建设,从组织形式、管理要求上逐步规范。包括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责编分工明确,工作有程序有具体要求,建立编稿、审稿制度,填写编审稿记录,提出时间及质量要求。建立值班记录、例会制度。规定工作流程,包括完成时间、交接手续、质量要求等。自下而上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各单位配备年鉴撰稿人,与编辑部建立常年联系。年鉴编辑部配备足够的编辑力量,每名责编有明确分工,并按系统负责联系有关单位。创办年鉴撰稿人QQ工作群及年鉴编辑部微信工作群,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在多年编纂实践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辑部于2016年编印出《〈北京东城年鉴〉编纂实用手册》,给年鉴编纂单位以具体、详细、科学的指导和明确而规范的标准要求,由此各单位撰稿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逐年提高,从而确保了《北京东城年鉴》质量的稳步提升和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3]《北京东城年鉴》在2015年北京市首届年鉴综合质量评比中获特等奖,在2014、2016年北京市第一届、第二届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中均获一等奖;2017年8月,《北京东城年鉴(2016)》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三等奖。。
基于标题在年鉴条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应从简约上发力,对标题制作进行规范。一是标题必须精炼。要求所有单一性条目标题一般不超13个字,排版印刷标题不能跨行。标题中不用标点符号,不形容、不描写。如:【完善应急预案,全力应对电力突发事件】17个字,不仅长且包含一个逗号,改为【制定预案应对电力突发事件】[1]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东城年鉴(2013).中华书局,2013.(P128)12个字,避免标题中的标点符号,也删去了“全力”等修饰词。再如:【塑造网络新形象,培育潜在市场】改为【借用网络培育潜在市场】[2]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东城年鉴(2014).同心出版社,2014.(P180),直接突出主题,既避免了空洞,又省略了标点符号。二是标题必须做实。要求标题要提炼条目中内容的精华,应明确、简洁、不修饰,要突出主题、紧扣内容,起到见题知意的作用。标题要用一句话直接表达一个完整的信息,避免出现大标题小内容或小标题大内容。如:【时尚创意大赛亮风采】改为【时尚创意大赛多项作品获奖】[2](P168)这样标题就写实了。再如:【基层党建工作】改为:【非公企业党建活动】[3]北京市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东城年鉴(2015).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P77),此条反映非公企业的党建活动,但用基层党建工作,不仅标题大,而且标题和内容也不相符。三是标题必须突出中心词,避免用语抽象。提炼标题一定得在吃透条目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要求撰稿人和责编在编写条目时,必须认真研究材料,提炼主题。如:【拓展顾客体验消费】改为【从经营品牌向经营顾客转变】[2](P176),条目反映了经营理念的转变,但原来的题目反映不出条目的中心内容。再如:【信息公开工作取得突破】改为【68家政府部门财政预算公开】[2](P192),这样标题一目了然地突出了条目主要内容。再比如:【价格检查】改为【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88起】[2](P150),这个条目记载的,就是在价格检查中发现288起违法案件。如果只用“价格检查”做题目,不仅从标题中看不到条目的精华,也由于标题太笼统而无法反映条目的中心内容。四是标题必须使用规范和通识度高的词语。要求制作标题,必须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避免引起歧义。如:【治理有机物排放企业】从字面上看是对企业进行治理,仔细看条目内容,是因为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影响城区环境,需要调整城区工业企业。如果用这个条目很容易引起歧义,可以改为【实现城区挥发性有机物减排】[2](P266)。再如:【三家不合规企业退出】此条内容是讲,为保证城区环境,筛查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其中三家企业的产品或项目,不适合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不是企业不合规,只是产品或项目不适合在城区生产。如果用这样的题目,容易被读者误认为是不合规企业,可改为【筛查辖区工业企业】。五是标题必须准确达意。要求标题必须准确完整地表达文意。如:【率先出台《实施意见》】【认建认养】【会议座谈】【“四个服务”制度建设】【组织指挥】等。从这些标题中,很难想象条目的内容是什么,条目要说明什么。仔细看条目内容才知道,“率先出台《实施意见》”记述的是出台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意见”,标题完全可以直抒其义,题目可改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意见】[3](P137);“认建认养”似乎是半句话,条目记述的是对树木绿地的认建认养,可改为【树木绿地认建认养】[3](P307);“会议座谈”记述的是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会,就改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会】[3](P173);“组织指挥”什么事都有组织指挥,此条记述的是防空袭击演习,就改为【防空袭击演习】[3](P207)。这几个例子这样改了以后,标题不仅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读者也能从标题中知道条目的内容。因此,制作标题时不该省略的绝对不能省,标题一定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目前年鉴条目标题一般有三种形式,即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词组或短语。然而,在实践中究竟采取哪种形式为好,一般不宜笼统作出统一的规定,而要根据年鉴的既往做法、具体的条目类型和表达的内容而确定。但同一类型的条目,标题结构应基本保持一致。一是会议、论坛、活动、展览类条目的标题,一般要用名词短语(词组)。如:【党外人士中秋座谈会】【金融创新支持创新创业论坛】【“微型党课”教育活动】【第十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培训班】。二是机构、组织建立类条目,一般应用主谓结构,如:【北京市预防腐败局成立】。总之,提炼好标题是提升年鉴亮点的关键,好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年鉴条目,一般应具有时间、地点、事情、人物(单位)、原因、结果等基本要素。然而,作为构成年鉴主体的条目,由于反映对象的范围、内容、程度等不同,其构成的要素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每一种类型的条目进行解剖和科学分析。只有对不同类型的条目加以区分,明确条目各自类型的构成要素、特点和写作要求,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才有利于规范条目的撰写,从而提高条目的编纂质量。基于此,在编纂《北京东城年鉴》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每一类型条目的特点、构成要素及相应的写作要求(见下表),并据此精选和提供相应的范例,用以指导各撰稿单位的写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年鉴条目类型、构成要素及编写规范要点情况表[1]本表依据谭烈飞.关于年鉴编纂中应注意的问题(讲授提纲)》等整理而成.见谭烈飞.志鉴求道.北京出版社,2016.(P406-413)
例如,概况属于综合性条目,为达到全书统一,提出明确的书写要求。概况可分为两段书写,第一段写单位全称、简称[简称用“()”括起来]、单位性质、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等基本情况。有沿革内容的部分要如实记录每年的沿革情况。第二段写当年单位履职情况、主要工作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能用数字反映的最好用数字反映,单位获得荣誉情况也放在概况里。编写概况要防止内容残缺不全和空洞无物。尽量避免使用“遵照……”“以……为核心”“以……为重点”“以……为根本”等空话、套话。概况中的数据和条目中的数据、事实等要一致,防止前后不统一、相互矛盾。年鉴编辑部经逐年调研,不断修改,已经基本形成《北京东城年鉴》概况的规范格式。单一性条目有会议类条目、活动类条目、工程建设类条目、科研成果类条目、竞赛类条目、事故类条目、机构类条目、调查类条目等。每一类条目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规定。如会议类条目,要求有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中心议题、会议决议等基本要素。出席人员放在条目最后。句式上采用某某会议召开的句式。
年鉴崇尚简洁,文约事丰。“坚持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述之中”,是年鉴在体例规范上的基本要求,也是年鉴区别于其他工具书的重要之点,更是精品年鉴所要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年鉴条目“语言拖沓臃肿不精练,文风欠朴实,缺乏可读性”的问题,东城年鉴编辑部从遣词造句上用功,规范语言文风。一是在制定编纂规范上提出明确要求。年鉴条目文体采用说明文和记叙文相结合的文体,其特点是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因此,编写条目要直言其事,不修饰、不评论。语言要简洁,文字要简练明快、开门见山,秉笔直书,寓情理于事实记述中;只记录事实,不做议论、分析、推测;写确实已经发生的事,用事实说话,力争做到“多一字则繁,少一字则残”。二是在具体指导上强化实用性培训。每年组织基层撰稿人培训,讲解年鉴有关规范要求,解答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历年条目编写中经常出现的不规范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和举例讲解。如在文字表述方面,必须字斟句酌,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述事物。不用“当前”“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部门”“大幅度增长”“也许”“大概”“可能”等模糊语言;以及“去年”“今年”“明年”“近年来”等时间基准不清的词语。再如,针对年鉴条目中经常存在的行文繁复啰嗦、扰乱年鉴章法的几种句式进行现场剖析,提出明确的句式要求:不用“了”“的”“为”“对”“共”“已”等字句,做到惜墨如金。三是在编校实践中进行语言锤炼。对于各单位上报来的质量良莠不齐、千差万别的稿件,要求编辑人员进行反复修改、精心打磨,去掉不符合语体规范且野蛮生长的枝蔓,露出“庐山真面目”。如“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抽查”这个句子,经删除“对”“进行了”4个字,将动词“抽查”提前,改为简洁的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抽查安全管理工作”。再如,“设立一个规模2个亿的某某创投基金”这个句子,可以删去“一个”“的”3个字,改为“设立某某创投基金规模达2亿元”。这2个修改后的句式简洁,语意明确,句子由虚变实,字省句洁,顺理成文。
与此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规范化除应在上述四个方面进行努力外,还应在层次序码、标点符号、字体字号、年代书写、人名地名称谓、计量单位、数据处理、图片选用、索引编制以及数字、专用名词的用法等,遵循相应的规范,作出统一规定,以使撰稿者有所遵循,亦便于编辑加工和读者阅读。
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规范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多方面的探讨。这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动态过程,有赖于年鉴编纂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只是基于年鉴编纂实践的初步探索和粗浅思考,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丰富和完善。相信随着年鉴事业的发展和年鉴编纂实践的不断丰富,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成果将不断丰富,对年鉴编纂的指导意义亦会愈来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