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技术学校,浙江 杭州 310022)
布氏杆菌病是奶牛的常见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通过流产物、乳汁及交配方式传播,有明显的地方性。
病牛流产,且流产多发生在妊娠5~7个月,其产出死胎或弱胎,胎衣滞留不下,阴门流出红褐色恶臭液体,因发生子宫炎及卵巢囊肿而长期不孕。病公牛睾丸肿大,触之痛、热,有的鞘膜腔积液,压之有波动。
防控该病应定期检疫和免疫,每年可用凝集反应检疫2次,阳性病牛及时隔离治疗。疫区牛可用布氏杆菌弱毒菌苗气雾或饮水免疫,菌苗也可用于定期预防注射。
被污染的栏舍、用具等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消毒,粪尿生物发酵处理,尸体、流产胎儿、胎衣等焚烧或深埋,护理、治疗病畜的人员及接产人员须加强防护,防止感染。
牛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它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病畜消瘦,体温正常或稍高。病初短促干咳,后湿性咳嗽,有时鼻流淡黄色黏液,其精神不振,食欲差。听诊肺区常有啰音,叩诊有实音区,检查时病牛疼痛和咳嗽。大多数病例乳房感染,乳房上淋巴结肿大,乳房表面出现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硬结。病牛泌乳量减少,乳汁稀薄。
防控该病每年春秋两季应用结核菌素进行检疫,阳性牛隔离治疗,重症牛宰杀。病牛舍或隔离场常用20%石灰乳、5%来苏儿、5%热碱水或20%漂白粉消毒,粪便可堆积发酵。
病初及轻症每日用异烟肼(雷米封)3~4 g分3~4次混在精料中饲喂,3个月为一疗程,症状严重的可口服异烟肼,每日1~2 g,同时肌注链霉素,每次3~5 g,隔日一次。
肝片吸虫病由肝片吸虫引起。肝片吸虫主要寄生于牛的肝脏和胆管中,引起以营养吸收障碍、贫血、消瘦、水肿、异食为特征的疾病。
急性型病牛轻度发热,反应迟钝,腹痛,腹泻,肝脏浊音区扩大,肝部有压痛,有时患牛突然死亡;慢性型表现为贫血,结膜和口腔黏膜苍白,颌下、胸部及腹下部水肿,食欲不振,被毛无光,消瘦;怀孕母牛有流产情况,产奶量显著减少。
防控本病应定期驱虫,本病流行地区春末冬初各进行一次驱虫。牛场应严格管理粪便,牛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集中堆积发酵,同时应注意饲草和饮水卫生,并选择无螺地方放牧,消灭锥实螺。
治疗可用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40~50 mg,一次投服;硝氯酚(拜耳-9015),每千克体重4~7 mg,一次投服。
产后瘫痪是母牛分娩后突发(产前也可发生)的一种急性代谢性疾病,该病常发生于产奶量高的奶牛。
轻症能勉强站立,但走路摇摆不稳,后肢发软,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偏低。重症卧地不起,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停止,瞳孔放大,对各种刺激反应迟钝,头颈向后弯至胸部,呈昏睡状态,体温下降,四肢冰凉。截瘫牛后肢无力,行走摇摆,起立困难或不能起立,但痛觉反应仍正常。
病牛应加强护理,并注意防止褥疮发生。本病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乳房送风疗法,即用乳房送风器或打气筒向奶牛乳房内送入空气,待其胀满后用纱布扎住乳头,1~2 h后再解开纱布。用钙剂、葡萄糖治疗无效的病牛,可肌注肾上腺皮质素,如醋酸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受影响的动物一般是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其主要多发于秋、冬、春季。病畜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到40~41℃,舌面或上下唇、牙龈、蹄部、乳房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有时水泡连成片,水泡破裂后留下边缘整齐的烂斑,病畜流白色黏稠的口水。
发生该病后应立即隔离病畜,封锁疫区,死亡病畜须高温无害化处理。防控该病应严禁从有该病的国家和地区购入种畜及畜产品、饲料等。疫点及受威胁的动物用疫苗和高免血清注射,同时建立免疫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