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屠杰,陈殿兵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网络远程培训(Network Training)[1],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是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2]作为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的一种全新的、灵活的教育方式,网络远程培训已成为当下教师能力培训方式的主流。在网络远程培训中,最常用的载体就是教学视频,如MOOCs。约翰·丹尼尔在社会各界对MOOCs 过于狂热、期望过高的情况下,结合各类新技术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开放远程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其中的六大悖论。[3]尽管存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以MOOCs 为代表的教学视频仍保持着高发展速度、广受众面、高关注程度。
对于教学视频而言,呈现形式和使用方式是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前者包括课程时长、课件形式选择、培训模式、后期处理等方面,后者则指如何运用教学视频,对此国外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英国的Russell通过自主创建Teacher Training Videos(TTV)网站,借助公共互联网的力量,为全世界范围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在线学习的平台[4]。基于网站运行数据监测和分析研究发现,使用者喜欢网络远程培训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课程的呈现方式具有可视化、口语化、灵活性高的特点(Russell,2014),其采用的形式就是教学视频,而这些有趣的教学视频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远程培训课程使用的教学视频应用方面,基于大量网站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现有的教学视频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共享瓶颈,亟需提高教学视频的视听造型设计[5]。将其应用于学习认知方面的研究发现:学生对配上字幕的教学视频的认知最好,在学习满意度方面,学生对视频类教学视频比图文类教学视频的满意度更高[6]。
由此可见,网络远程培训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成一定体系,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关注到网络远程培训课程的主要载体——教学视频,但是基于教学视频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且在优化教学视频的呈现形式上有待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现行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如何运用远程培训模式、在哪运用远程培训模式以及远程培训模式理论价值等问题上,或是针对教师对远程培训模式的支持度、教学视频可用性的评价角度、对于该模式下所涉及的教师实际感受与培训情况等,而如何从教学视频角度提升培训效用方面的研究较少。
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侧重理论层面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相应理论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因此行动研究或在针对需求、问题等现状进行的研究中,后续具体如何改进与调整方面的实地研究较少。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检索结果显示针对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的研究角度多元,但多关注于研究教师学习态度[7]、课程内容可用性评价及相关标准,或是发展现状、现存不足、社会需求等角度[8],新旧培训模式差异性、网络远程培训模式如何运用等角度也同样有所研究,此外极少数研究涉及到了用户体验[9]、远程培训实际效用等角度,而针对用户体验角度仍旧侧重于对网络远程培训这一模式的感受上[10],对于使用者对该模式下具体教学形式或究竟如何提升教学资源有效性等角度[11]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漏洞。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试图针对教师网络远程培训中的教学视频进行研究。考虑到自身能力和调查的可操作性,将限定宁波地区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研究内容具体到相关研究极少涉及的教学视频呈现方式角度。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小学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中对教学视频呈现形式的倾向性,并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建构影响因素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整合出对应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为宁波市乃至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教学视频改革,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在分析了较多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发现针对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教学方式的研究较少,且具体针对教学视频的研究更少。
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教师学习态度、课程内容可用性评价及相关标准解读上,本研究着重研究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视频呈现形式的倾向性,在理论层次上充实了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已有的研究,有利于拓宽研究角度和视野,具有理论意义。
本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参加过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部分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分析对象,对其教学视频呈现形式的倾向性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访谈和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等处理程序,进一步分析和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构建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课程呈现形式的倾向性影响因素模型。
基于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构建的模型,从课程时长、课件形式选择、培训模式、后期处理等方面,对江北区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课程现有呈现形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策略,以期对浙江省尤其是宁波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有所启迪。
为了解网络远程培训现状及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视频呈现形式的倾向性,本研究通过问卷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达成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应现状、获得量化资料的目的,从而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在问卷调查的样本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取得一手资料。
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信息、网络远程培训现状、教学视频呈现形式的倾向性以及网络远程培训教学视频效果四个方面,包括职业、学历、性别[12]、教学视频的配乐、长短、人声[13]、学习意愿、存在问题等诸多因素。每位被调查的教师用5 到10 分钟就可完成。研究者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及数理统计手段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
问卷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19 所中小学,每个学校根据实际教师数量抽样10-25 名教师。最终回收问卷373 份,有效问卷359 份,回收率为96.2%。
考虑到不同学科特点以及教龄过短可能存在的较大差异,在访谈对象的抽样时,本研究在受调查学校中随机选取了7 位参与过培训、且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做了较详细的记录。通过了解他们的网络远程培训参与情况、对网络远程培训教学视频呈现形式的倾向性和建议,为方案的优化提供了珍贵的素材,提供了问卷以外更加详尽的资料。
此研究共有19 所中小学参与第一阶段抽样,其中江北区中心小学因为有缺失所以有效样本仅有6 个,其他学校都有12-22 个有效样本,共计359 个。在性别构成中,男性共有77 人,占21.4%,女性共有282 人,占78.6%,两者相差较多,这与江北区中小学教师女性偏多的情况有关,可能会对最后的结论造成一定影响;在年龄分布中,21-30 岁有100 人,占27.9%,31-40 岁有141人,占39.3%,41-50 岁有105 人,占29.2%,50 岁以上有13 人,占3.6%,分布较为科学;在教龄构成中,1 年以下有15 人,占4.2%,1-5 年有82 人,占22.8%,6-10 年有42 人,占11.7%,11-19 年有118 人,占32.9%,20 年以上有102 人,占28.4%,分布结构良好。
此外,在学历构成中,专科有18 人,占5.0%,本科有324 人,占90.3%,硕士有14 人,占3.9%,博士有3人,占0.8%;在职称构成中,无职称有27 人,占7.5%,二级教师有103 人,占28.7%,一级教师有181 人,占50.4%,高级教师有47 人,占13.1%,正高级教师有1人,占0.3%,样本数量过小,后面的分析中可以忽略;在学科构成中,语文有114 人,占31.8%,数学有80 人,占22.3%,英语有50 人,占13.9%,信息技术有8 人,占2.2%,其他学科有107 人,占29.8%。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对于网络远程培训过程中所用教学视频呈现形式的人声形式并没有明显倾向,但是在视频时长、导入形式、配乐形式、培训形式、缓冲时长和清晰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不同需求。具体表现为:
(1)倾向于短视频形式进行授课
在视频时长方面,倾向于8 分钟以下的人有104人,占29.0%,而倾向于8-15 分钟的人有162 人,占45.1%。由此可见,倾向于15 分钟以内视频时长的人占到了此次调查样本的绝大多数。网络远程培训往往属于一种硬性要求,其实际效用在现阶段培训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理想的情况,教师对于网络远程培训过程中教学视频的接受度有限,视频过长会严重降低教师的学习兴趣,或是降低培训的实际效果。
(2)配乐有所需求,但人声形式差异不大
对于教学视频的配乐形式而言,被调查者表现出对开始和结束有配乐、中间无配乐形式存在较大倾向,有216 人,占60.2%,已过半数。在研究者看来,教学视频之中的配乐往往能起到激发学员兴趣或放松状态的作用,而研究所调查的对象都已成年,对于教学视频之间利用配乐提升兴趣与注意力的接受度不高,效果欠佳,因此对中间无配乐具有一定的倾向。而开头与结束的配乐却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起到缓冲开始学习的作用,以及在学习之后起到舒缓作用,因此对于首尾部分的配乐也有所倾向。同样考虑到受培训者均已成年,男女声在语气、表达等感官上的差异影响不大,因此在人声形式上,80.2%的教师认为男女声录制都可以。
(3)结合多种课件视频导入,辅以讲解为优
在导入形式上,倾向于视频导入的有207 人,占57.7%,已过半数,其次是动画导入,共有79 人,占22%,相比于陈述导入、图片导入或其他形式,视频与动画等更能激起教师的学习兴趣。对于作为教学辅助的课件,倾向于PPT 与综合型的人数较多,分别占34.8%与18.7%,PPT 显得更为普遍、通俗,容易接受,而综合型结合不同形式的作法也能更好地起到教学作用。教学视频中的培训形式同样受到教师的关注,有42.3%的教师认为有一个讲解人出现的形式更容易被接受。这也不难理解,对于培训中涉及的诸多理论,讲解人的存在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解释,从而理解相应理论,但过多讲解人的出现则显得不太必要。
(4)倾向较好的网络与视频质量
在培训过程中,视频的缓冲速度与清晰程度往往是区别于视频本身的理论价值之外的事物。对于长时间的缓冲等待、资源查询,更容易引起受培训者的厌烦。例如,在对现阶段网络远程培训中教学视频最大缺点的调查中,就有9.7%的教师表示网速太慢、获取资源太困难是一大问题。此外对于视频缓冲时间的调查中,70.5%的教师倾向于5 秒以内的缓冲时间。
而对于教学视频的清晰程度倾向调查中,76.9%的教师表示希望视频能为高清的画质(720P)。对于客观视频质量的追求,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的兴趣、动力等被不自觉地消磨,更快速的视频获取以及较高清晰度更容易被研究对象所接受。
根据表1-3 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参考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此次研究针对宁波地区现阶段网络远程培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结果:
(1)认可程度与现实监管问题
从表1 可知,非常认可目前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的有43 人,仅占受调查总样本数的12.0%。而持有一般态度、较不认可以及非常不认可态度的共计47.6%,约占调查总样本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对于目前阶段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的认可程度较低。
表1 课程认可程度
虽然现阶段对于中小学教师有每年的进修课时数要求,但该课时数可用日常讲座、培训、听课等数量众多的活动进行计算,且对于网络远程培训这一方式课时数并未进行较高数量的严格参与要求。结合其他数据可知,教师对教学视频呈现形式、实际教学效果等诸多因素缺乏认可,使得教师对于参与此种培训方式的态度并不积极,认可程度也随之降低。此外,由于缺乏相应课时要求,以及网络远程培训这一方法本身存在的难以实时掌握等问题[14],也使得对此类培训进行监管存在相应的现实难度。
(2)理论实践结合困难,实际培训效果有待加强
表2 结果显示,对培训的内容能紧密结合实践经验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的认同度[15]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占56.3%。而持不确定态度、不太同意以及不同意态度的共有157 人,占43.7%。
表2 实践结合程度
表3 最大缺点的调查
对于远程培训中诸多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因为视频呈现形式、理论教学内容等因素,并未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根据数据显示,对于教学视频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持有一般态度的占34.0%,不太愿意与不愿意的共占5.0%。
由于教学视频往往根据理论与逻辑进行推导,而在视频过程中缺乏培训方与受培训方的交互,使得视频对于现实中实际问题缺乏解答,单一侧重于对教学理论的讲授,与教师实际教学的结合较少,使得相应理论存在一定停留于理论的现象,难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应对实际教学问题。而在结合实例方面的欠缺,也使得许多教师对于理论应用于实际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难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同时对于教师尚未进行普遍的积极引导或思想普及,许多教师并不愿意将远程培训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也造成了远程培训效果欠佳的问题。
(3)操作复杂、缺乏交流与真实感等制约教师继续学习
从表3 可知,对于现行远程培训体制下最大缺点的调查显示,认为网络远程培训的最大缺点是与教师的交流缺乏真实感的有96 人,占26.7%。认为缺少与教师实时互动交流的有142 人,占39.6%。
现阶段网络远程培训往往以视频的形式完成相应工作,而视频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程度必然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虽然有录播与直播两种形式,直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教师认为直播形式中的交流缺乏相应的真实感,同样存在较大问题。同时根据数据分析显示,视频呈现效果与教师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基于本次调查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本次调查研究中认为操作繁琐,不太会使用的人数达到66 人,可见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教育信息技术的缺乏,难以掌握相应的远程培训所需技能。因此加强远程培训所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同样非常重要。
远程培训作为现阶段较为便捷的培训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在职教师进修的需求,提升教师相应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视频作为远程培训中非常普遍的教学手段,其呈现形式与网络远程培训的效果密切相关。
根据问卷分析和访谈可以发现,性别不同对人声形式倾向性有显著的影响,年龄对配乐模式和培训模式的倾向有显著影响,31-40 岁和41-50 岁对配乐模式和培训模式的倾向存在显著差异,41-50 岁和50 岁以上教师对培训模式的倾向存在显著差异,职称与视频清晰程度倾向有相关关系,学科与导入形式和课件形态倾向有相关关系。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网络远程培训的宣传与技术普及
虽然网络远程培训已经不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但是对于网络远程培训的宣传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许多教师对于这一类培训方式以及相关教学理论的认可程度较低。可以通过走进校园宣讲或者培训效果展示等一系列方式,增强中小学教师对于网络远程培训的接受度,提升其对网络远程培训的信心,从而侧面提升网络远程培训的教学成效。同时由于网络远程培训并未普及,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相关操作系统不熟悉或是难以掌握的情况,应当加强对远程培训所需必要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便于更多教师应用此类系统,加强其继续学习的意愿。
(2)建立有效的网络远程教育互动和监管平台
由于网络远程培训并未配备良好的监管系统,同时也并未对教师做出严格的课时规定等,使得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接受课时数较少。对此,可以通过完善监管平台,加强相应的管理,做到能及时对培训者进行追踪评价,建立有力的监管体系,并将学习干预的理念引入远程培训与教学领域用以解决绩效问题[16]。此外,单纯地加强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网络远程教育互动平台的建设同样重要。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网络远程培训缺乏交流与真实感同样制约着教师选择网络远程培训,可以通过及时互动或者差时互动的方式来增加网络远程培训中师生的交流频率,提升远程培训的真实感与参与感。
(3)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课程量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教师的培训模式倾向和培训课时是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例如在31-40 岁以及41-50 岁两个年龄段,对网络远程培训中教学视频的配乐模式和培训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又或者不同职称的教师对教学视频清晰程度的倾向也有相关关系。因此在设计相应网络课程时,应当对教学视频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确定不同视频所针对的对象的具体年龄、性别、职称等特点,满足其相应的教学需求来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提升不同教师对网络远程培训的认可,并提升培训成效。
(1)控制不同种类视频时长
由于不同内容教学视频在实际课程教授所需时间和学习者所能接受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当针对教学视频的内容进行区分,控制不同类型视频的时长,确保视频在时长上处于更易被接受、教学效果更佳的区间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普通课程应当控制在15 分钟以下,避免内容的冗长致使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同时可加强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和应用,从而促进有效教学[17]。而大型讲座等录播或直播时,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时长必然会有所延长,但是应当控制其时长不得超过2 小时,过长同样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状态。
(2)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调查中,许多受调查者表示不管是直播还是录播,两种形式的网络远程培训课程都存在缺乏真实感的问题。也有不少教师表示,视频中理论存在一定与实际不太契合的问题,或是不太认可视频所教学的理论,甚至是不愿意将相应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情况。因此在进行网络远程培训课程制作时,应当注意实践案例的导入,通过与实际情况或良好效果的结合,让被培训者能较为直观地认识到培训内容的操作情况和最终成效,提升其对相应理论的认可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视频的呈现效果。同时增强理论与实践相互链接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的同时进行理论的传授,不仅可以降低理论的枯燥感,更能让被培训者更为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应用层面和实际作用,从而提升教学视频的学习成效。
(3)加强网络远程培训的互动性
网络远程培训的交流性是影响教师对其认可程度的一大因素。因此可以建立专门的交流互动平台,为参与网络远程培训的教师提供针对疑惑、个人想法、讨论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机会。通过专门互动平台的建立,让教师有完备的平台进行交流分享,通过彼此交流、答疑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增进了培训理论理解,起到加强培训效果的作用。
除了建立专门的交流互动平台外,在网络远程培训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教师的实时交流,比如建立及时的发帖、回帖体系或者在视频中设置弹幕功能,拓宽实时互动交流渠道[18],通过在培训过程中及时提出问题、实时交流看法、解答疑惑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被培训者接受网络课程过程中的真实感与参与感,从而提升现阶段网络远程培训的实施效果。
(4)简化与优化网络课程平台
加强网络远程培训所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除此之外,由于教师普遍有进修的需求,但年龄、性别因素往往会影响教师掌握相应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继而影响其对网络远程培训的体验与使用效果。例如,年龄稍长的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操作熟练度普遍低于年轻教师,一味加强教育信息技术普及并不能取得长久的良好效果。根据相关数据可知,除了操作繁琐、对相应技术掌握不熟练等原因外,还有平台卡顿、获取资源缓慢等原因,从而使教师继续使用网络远程培训进行学习的意愿低迷。因此应当简化并优化网络课程平台和相应的个性化操作方式,尽量让教师能在最短、最方便的情况下学到课程系列知识,满足不同特质教师的使用需求,加强网络远程培训的普及度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