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差异对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影响

2019-09-20 15:17戴陶萱廖越英
知识文库 2019年17期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

戴陶萱 廖越英

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在不同地域,尤其城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而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笔者试图通过两者耦合关系的分析,给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几条可行性建议。

在农耕时代,学校虽设,然与寻常百姓无关,辛勤的劳动者无需“学而优则仕”,学校也不过为了培养出河清海晏政治理想的统治者。工业时代,伴随着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学校随之发展壮大,从零散的教学点拓展到体系化的教育网络。

如今,随着整个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也有着长足进步。但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政策的推动、资金的投入、观念意识的影响、师资水平的高低,甚至个人或社会团体的反哺等,不一而足。虽其根本还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教育。然而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文化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发展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当今教育可圈可点,笔者以为问题依然存在。如在地域文化方面,无论在课程设置、大纲编排,还是在师资配备、经费安排等,均明显不足。课程的修订,师资力量的培养皆非仓促可希,教育的发展也绝非朝夕可就,反观当下教育部门却是有些急功近利了。课程结构设置与高考相挂钩,教育管理“唯分数认英雄”。均分是学生素质的唯一代表吗?教育实用主义,吹捧应试教育,虽有高分人才,难有创新独立!试想,一个鲜有文化积淀的学生在社会上真的能立于不败之地吗?反观当下“高分人才”,道德失衡,有着技术专业,却少家国情怀,仅是“工程机器”罢了。而地域文化就是浸润心灵的一泓静水,它不以分数起波澜,不以物欲所左右,却是教育前行的动力源泉。

文化影响着教育,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必然影响着农村教育,其表现在:

(1)影响着教育观念的产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不同,不是肤色、体格等生物意义的不同,而是表现在思想文化上的不同。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视野开阔,形成了富有远见、宽容明理、开拓创新的同时,但缺乏批判精神;内陆山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深厚,有经邦济世的情怀,但偏执,不易接受外来事物。

(2)影响着师生性格的形成。人生活在某一地域中,必然具有某一地域的文化性格。第斯多惠曾指出: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应注意就其广泛和包办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化。

(3)影响着教育内容的生成。一个地域的饮食服饰、宗教活动、民族节日、风土习俗等活动,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教育有着持续的影响。比如在教育中,发达地区偏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而落后地区更多的是学历技能的提升。

(4)影响着教育方式的选择。发达地区往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多愿采用新教学模式、新技术手段,而较落后地区往往观念相对固化,保守地坚持原有的方式。同时,落后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软件硬件设施不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笔者就此,作以下探讨:

(1)各有其美,应美人之美——地域文化有其特色,应彰显其价值内涵

由于资金、师资、信息等因素,农村教育有着种种劣势。但农村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乡村文化,农村教育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提升发展,这样教育往往有着更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提升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任何时代的文化建设,必然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仍是现代教育的源泉。

各地教育存在差异,将一个地区的教育模式完全套用在另一个地区显然是不匹配、不现实的。标准化、模式化,使教育趋于一致,极易失去农村教育自身发展的活力。对地域固有文化的认识并不充分,却一味吸收源源不断的“新”教育文化模式。虽初心为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却有急功近利之嫌。生于斯,长于斯,却不知其根本,那么所做的一切将不过只是隔靴搔痒。

教育的精神贵在因时设施,非有定局之格。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开设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将地域文化融贯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用典型的事例与材料,介绍地方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学生能从中悟地域文化之美,寻生命蓬勃之力,启人生智慧篇章,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2)美美与共,使美中生美——跨文化交流,应促进地域文化共同发展

在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交流方面,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坚持开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高校专项计划”和“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任教,鼓励高校畢业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教师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仅在2018年武汉大学开展的农村学生“自强计划”就有1834人录取,而南京大学也有125人被择优录取。再如,开展地方农村专项计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渠道,让更多的农村学子在高考时有着更多优质的选择。毕业后也能更好地支持当地的农村教育建设工作。

在推进各项教育发展计划的同时,优化教育结构,淡化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现代化教育进程,建设共享教育资源平台,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工作,将基础设施与农村地区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发挥出1+1>2的实际效果。如为“补齐”新疆教育发展的短板,自十三五开局以来,共投入37.2亿元,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了更大范围和更高质量的普及,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6%,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8.6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各地区间文化教育的交流,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携手并进。推动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从形式促动到内容丰富,让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迈上新征程。

同时,随着世界各色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文化模式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夫各民族文化进展,常常有腐生新之势力,而欲求取腐生新,一面当不断从其文化源头作新鲜认识,一面又当不断向外对异文化从事于尽量之吸收。”跨文化交流的浪潮推进了西方教育模式的传播,然万事万物皆有其利弊得失,包容并举,照单全收亦绝非良策。当下的政府与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多元文化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任务,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唯有交流学习,融汇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之风日盛,中国文化也逐渐飞入海外“寻常百姓家”,“中国风”、孔子学院的盛行推动了对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对增进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人更应秉持着一份文化自觉。同样,在当下农村教育中,我们也更需要对地域文化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学生可从喜欢的文化专项入手,由专项逐步延展到各个方面,拓展对文化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如将昆曲、评谈之类的特色文化艺术编载入册,开展东西文化特色交流课程,在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通过深度认识,品文化内在意味,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也让农村教育的内涵得以丰富,培养出既有文化传统,又符合现代化文化要求的人才。

不过,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公平是相对的。在经济教育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同样也存在着教育公平的疑问。如江浙地区高考录取分数偏高,试题偏难颇让学生苦恼,而录取人数比例却一年不及一年。与此同时,减招名额给西部地区的举动亦让莘莘学子们叫苦不迭。更别提省内院校内紧外宽的录取政策。这就是教育的差异。事实上,它的客观存在有其积极意义。教育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给予了中西部等地区教育巨大援助。如“教育援疆”等给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融入了新鲜的血液,伴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更新。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差异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不公平”建设了教育的公平。

文化教育是历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它是传统的承继,也有未来命运的开拓。“教育生态关注的后面是社会的生态,教育生态的改善需要依赖于社会生态的改善。”课程的修订,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培养皆非仓促可希。唯有坚持农村地区软实力建设与硬件设施发展投资相并举,课程设置因时而进,文化教育包容革新,行此道,方不误现阶段农村教育发展。

基金项目:长沙学院2018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校级一般项目“地域差异对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影响”,项目编号:38;2018年长沙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kc1809052。

通讯作者:廖越英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农村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农村 新一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