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效课堂的课堂文化特征

2019-09-20 07:40伍祥荣
中学理科园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

伍祥荣

摘   要:高效课堂的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也是师生和课程教材所隐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课堂理念文化:由传承转为创造;课堂内容文化:由生活走向课程;课堂行为文化:由探究促进发展;课堂目标文化:由知识孕育智慧。

关键词:课堂文化;理念文化;内容文化;行为文化;课堂目标

高效课堂,指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课堂文化,指影响课堂效率和效益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生态环境、行为方式、目标要求等诸多因素的总和。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教学活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高效课堂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1]。本文就物理高效课堂的课堂文化特征,谈谈个人的认识。

1  课堂理念文化:由传承转为创造

课堂理念,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看法或见解。课堂理念与课程理念不同,课程理念是针对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而言,是一种刚性要求,而课堂理念是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对课程教学实践的认识。课堂理念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诠释,由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差异,不同的教师会形成不同的课堂理念。

从教书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文化的传承,正是这种传承,使得青少年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获取大量的人类几千年來所积淀知识文化信息。从育人而言,课堂教学又是挖掘或培养人才潜在创造力的过程。中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强”,正是代代辈辈的创造性人才,推动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从物理课程而言,课程知识是几千年来人类科学文化的结晶,而教材知识建构过程却是人类科学探究过程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高度浓缩,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物理课程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从新课程理念而言,“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其核心内涵,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学,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引导,以此为抓手,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创造力,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创新思维等心理因素和能力总称[2]。潜在创造力,指人们本身具备的但处于隐藏状态的创造力,不同的人隐藏的深度不同,程度高低也不同。普通人与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勤能补拙”,就是指后天的教育作用不可否定,所谓“勤”,就是指勤奋,其中就蕴含着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课程中的知识与方法虽是前人科学探究的成果,但对学生来说,仍属于“新知识”。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发现与探究也属于一种“创造”,与真正的创造相比,学生收获的不是科学成果而是课程知识,这正是实现传承与创造双重教育目标的落点。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发现或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是体现“由传承转为创造”的课堂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效课堂理念文化的核心内涵。

2  课堂内容文化:由生活走向课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般的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它反映或揭示的是常见的自然生活现象和简单的生活与生产技术,“物理就在身边”是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因此,关注生活的课堂内容文化是课程性质的应然要求。

由生活走向课程,指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日常生活既是获取课程知识的起点,又是课程知识应用的落点,这也是初中物理课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学会生活的重要课程目标。

构建由生活走向课程的课堂内容文化,主要注重贯彻好两个策略。①突出身边生活。所谓身边,就是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例。诚然,教材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策略。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教材是以“流水潺潺”“琴声悠悠”“机器轰鸣”来导入课题,以“扬声器纸盆振动”“振动的钢叉激起水花”“乐器发声”“土电话”“人耳听声”等诸多身边的生活事例来让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但难免存在欠缺之处。如引导学生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教材是以“死海不死”现象来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就不能体现“身边”二字。闽中山区的孩子没见过海,更不知道“死海”是怎么一回事,也很难相信“死海”不会淹死人的事实。(教学改进见后)②以生活促思维。生活现象或事例仅是一种载体,最终目标是构建课程知识。再如前面提到探究“浮力因素”的问题中,教材是要求学生依据“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的原理来推知压力进而推知浮力,这样就很容易误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对于上述不妥的两个问题素材,如果改为演示“把同一木块先后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和“再在浸入清水中的木块上面放上一个茶杯”的生活现象,那么就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猜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领悟“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同中辨异”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既是由生活走向课程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获取课程知识与方法的高效教学。

3  课堂行为文化:由探究促进发展

“由传承转为创造”的课堂理念决定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在发现问题环节中,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都可以得到训练。在提出问题环节中,学生由猜想或假设会诱发其探究兴趣与求知欲望。在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制定计划与方案、分析与推理、概括与归纳等诸多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就是上述意识、兴趣、欲望、能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这就是由探究促进发展的课堂行为文化内涵。

对于“探究”的学习行为,新课程教材有着很好的体现。在章节内容中,教材特意设置了“科学探究”专题,在课题内容中,绝大多数课题都安排了“实验探究”和“迷你实验室”的课堂探究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教师应注重加强如下两方面教学。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推理论正,既是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科学结论的必要程序,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学中应抓住契机,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虽然获得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结论,但学生的理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引导学生的推理论证,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三个问题加以启发:①作一点光源发出的任意两条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②把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你发现了什么?③由作光路图,你能论证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特点?这就是促进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推理论证。二是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如对“速度的变化”科学探究活动中,教材提供了两个问题素材:①重物下落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②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教材仅要求学生论证“运动越来越快”的结论,其实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论证“速度均匀变化”结论。如果学生能重新制定实验方案并从“比较相同时间里的平均速度”来推理论证,那么这何以不是“以探究促发展”教学行为。诚然,这种延伸探究超越课标内容,但作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这就是课堂高效益的内涵。

4  课堂目标文化:由知识孕育智慧

新課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育目标,然而依据物理课程性质特点,启迪或孕育学生的智慧是物理课程教育的第四维目标。物理课程知识是前人科学家思维智慧的结晶,是由知识启迪或孕育学生智慧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在物理课程教学中,由知识孕育智慧的教学主要为以下两种途径。

(1)引导学生领悟课程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与智慧。如“温度计”原理知识,教材仅用“根据汞、煤油或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这一句话进行介绍,其实它蕴含着科学发明家优秀或巧妙的科学思维与智慧。首先,温度计能把只能模糊感觉的冷热程度转化为直接可视且可以用具体数据来表示,这是形成测量原理方面的巧妙智慧。其次,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与温度的变化对接起来,这是温度计设计原理的优秀思维。其三,使温度计内部容纳的液柱尽可能细,温度的微小变化可以导致液柱长度的较大变化,这是科学放大原理的巧妙运用。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学生就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科学思维与智慧营养,这就是为学生未来从事创造奠定一定的素养基础。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的设计。在实验设计中,实验思路的形成、实验条件的创造、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等活动,它不仅是体现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往往是某种原理、技术或方法在应用方面有着超越常规的突破,其中超越常规就是一种思维智慧。作为课程教学孕育学生的思维智慧,其有效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设计活动,以提供孕育学生思维智慧的平台和机会。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实验方案是在竖直的玻璃板前面点燃一支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玻璃板后的像,然后再把另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再次透过玻璃板观察,只能看到点燃的蜡烛而看不到像,记下两蜡烛位置来分析并归纳成像特点。就实验方法而言,其中就用到了位置“留迹法”和物像“重叠法”。如果学生能设计出与此类似、相近乃至有欠缺的方案,那么这都是由知识孕育智慧的体现。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实验设计都是教师包办,主要原因是担心课堂效益。当然,在起始阶段,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随着训练的增多,这种能力就会逐步形成。这就是高效课堂中的期待效益。

高效课堂的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也是师生和课程教材所隐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课堂文化的构建,既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知识与方法内容的解读水平,还依赖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课程意识。

参考文献:

[1]丁谷怡,孙双金.重建课堂文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汪刘生.创造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构建路径探究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学习共同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