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惩罚教育充满智慧和善意

2019-09-20 14:11许好霞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8期
关键词:和尚师父小鱼

许好霞

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说:“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或者说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指出:“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惩罚不等于体罚,也绝不是为了伤害。然而,惩罚教育又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教育方法。惩罚得当,教育则事半功倍;惩罚不当,教育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还会伤害学生的心灵。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我正在上课,一名学生迟到。为了让这名学生记住以后上课不要迟到,我没让他进教室,而是让他到操场跑了三圈,算是对他迟到的一个小小的惩罚。学生也很听话,把书包放在教室门口的窗台上,围着操场跑了三圈,然后回到教室坐下来上课。下课后我也没有向他解释惩罚他跑圈的目的。在我看来,这点惩罚也不算什么大事,我也没想让他难堪,也不是想让他人格受到侮辱,只是想利用这种惩罚方式提醒他以后上课不要迟到。谁知这名学生因为我让他围着操场跑圈,下课后竟然背着书包回家了。后经去他家劝导,这名学生才又回到了学校。

事后,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虽然这次惩罚无多大过极行为,但教育的方法还是有失欠缺。当时,我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只是简单地采用了看似平常的教育方式。殊不知在看似简单的后面常常潜藏着复杂。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有敏感而脆弱的一面。如果教师考虑不周,一不小心触到这敏感而脆弱的区域,就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痛,学生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一棵茁壮成长的嫩苗也许就此“夭折”。所以,付维利曾经说过:“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对于技巧的把握,是需要教育者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摸索。

我们这些在学生心灵尖上行走的教育者,切不可忘记,我们是在塑造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要多站在学生的感受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每说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学生能否接受得了;每采取一种惩罚方式,都要考虑这样的惩罚对他或她是否得当有效。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住在深山中的一座庙中。一天,小和尚将抓到的溪流中的一条小鱼用细绳捆住,系上小石头,再把小鱼放回溪水中。小鱼挣扎着在水中游动,小和尚十分开心。接着他又捉住了一只青蛙,如法炮制。他的师父看到这一切,平静地在小和尚熟睡时将一块大石头绑在了他的背上。小和尚醒来了,挣扎着走到师父面前,哀求师父将石头拿下来。师父让他站起来走走。小和尚只艰难地走了几步就坐下了,只得向师父认错。师父问:“小鱼、青蛙会怎样?”小和尚无语以对。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一定要寻找一种恰当的惩罚方式,以求让犯错误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明白自己为什么受到惩罚。尽管在这方面需要我们有高超的教育智慧,但若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有這么一种意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多几片阳光,就不会有太多的教育悲剧发生。

其实,对犯错误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时,我们完全可以避免一些因惩罚不当而伤害学生的事发生。我们倡导“爱的教育”。教师光有爱还不够,还要懂得爱的科学,爱的技巧。惩罚同样需要科学和技巧。例如,学生完不成作业,有的教师就罚学生写五十遍乃至上百遍,时间长了,学生重复一个问题腻了,要么消极怠工,要么想法糊弄。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相反还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种惩罚就会失效。如果改变一下惩罚的策略,换一种惩罚方式,即先让学生把作业完成,然后再罚他一周收发全班学生的每日作业。如果自己不率先完成,他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这样的善意惩罚,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还能养成严格要求自己,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再如,有的学生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我们的老师要么告诉家长,开始这种惩罚也许微见其效。时间久了,效果也会减弱。如果换种惩罚方式,让吸烟的学生主办几期有关吸烟危害身体健康的班级板报,并在板报后边写上自己吸烟的感受,也许教育的效果更明显。

总之,惩罚学生就要学生心服、口服。只要我们方法科学得当,惩罚中多一些爱心和善意,多一些智慧和技巧,教育的效果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和尚师父小鱼
小和尚打水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我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