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教师”必须终生践行

2019-09-20 14:11陈碧瑜黄文龙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8期
关键词:行动需求责任

陈碧瑜 黄文龙

[摘 要] 没有哪一个人生来就会做教师,没有哪一个教师任教后能做得十全十美。“学做教师”,就是教师生涯里贯穿始终的任务,也就是要做到荀子所说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教师”称谓,在言行上不得不一生一世承受自己过细的检验和他人挑剔的目光,做好教师工作就是教师毕生要付出努力的行动;尤其是教师工作具有极强的知识性、操作性和针对性,“学做教师”就必须终生践行。

[关键词] 学做教师;责任;需求;行动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教师”称谓,在言行上不得不一生一世承受自己过细的检验和他人挑剔的目光,做好教师工作就是教师毕生要付出努力的行动;尤其是教师工作具有极强的知识性、操作性和针对性,“学做教师”就必须终生践行。

一、“学做教师”是基本的责任

教师从来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称谓,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业。有几个教师会因为据说是从事“天底下最辉煌的职业”而分不清东西南北?有几个教师会因为社会要求高而实际地位低而撂挑子?有几个教师会因为有人划出了谋生型、职业型和事业型而彻底地变更了自己?在这个依然充斥着焦急和焦虑的社会里,教师必须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应承担的各种责任,特别是践行学做教师这个基本责任,着力于学习,一直学到“会做”教师和学到“做好”教师。

1.会做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只不过是踩到了登上讲台的准入门槛,它只是宣示这个人“可以”做教师,而不是宣布这个人“会”做教师。我们通常把职后头三年称为新手期,第二个乃至第三个三年称为满师期。不会做教师的一般在三个月以内就可以认定,而要认定为会做教师的则要经历两到三轮也就是6到9年的教学考验。教师的不易在于教学具有情境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它是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紧密配合的动态过程,它對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组织与管理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甚至教师的相貌、着装、言行习惯和心理承受力都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一个点的缺失都将被定格或被放大,从而造成个体形象的缺损乃至垮塌,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会做教师的着眼点主要在班级管理和基本的授课能力上,教师只要把握较多的学科知识,学到一些组织教学的技能与经验,注意一些包括上课前检视自身纽扣拉链之类的细节,这一关是比较容易通过的。

2.做好教师。如果把“会做”教师看作是“登堂”,那么,“做好”教师则是“入室”。从会做到做好是一段长期的艰难的学习途程,很多教师的生命就得由彩色熬成黑白。从会做到做好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但前后两者在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是有着巨大差别的。从学习宽度看,只要会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出乱子,就应该算是会做教师,而要做好教师则应该保证学生知识的网状结构,教师应该有更多所任学科以外的知识和能力来引领和服务学生;从学习深度看,会教只是粗浅耕耘,教好则是深耕细作,教师“教好”的评价标准其实是学生“学好”,教好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科教材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并对其他知识有很强的联系能力,而且也需要师生通力合作,因而教师的学习就更具精细化,学习与研究的结合就更加紧密。“好”总是相对的,“做好”也是有不同尺度的,当教师达到最初制定的目标后,更好的目标又在前头,因此,只要有意愿,做好教师的学习就永远在进行中。

二、“学做教师”是现实的需求

所有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如果仅仅存在于纸面上,那么它对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就微乎其微,真正能证明其价值的只有教育教学实践。政府与民众对教育的要求,也只能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上。社会的进步和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也逼迫着教师必须不断发展自己,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也需要通过学习以便发展他人。

1.适应现实。社会现实纷纭复杂,既有功利主义的片刻横行,也有昂扬向上的时代潮流。所谓现实,是纵向上历史的优良传统与横向上当前的主流民意的交叉点,所谓适应,不是盲目胡乱地和光同尘,而是有所选择地参与其中。对于当前社会最需要的公平、均衡、优质教育,教师也许可以说这些大多是政府的责任,但是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我们有多少教师自信有才智来达成社会的要求?教师要适应现实,要有全局视野、专业目标和实践能力,这些并非全然要在现实中学习。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优良成分,国外成才观念的合理内容,优秀教育家的先进理念,各界行家的组织、管理、开发、评价等可资借鉴的专业能力,教育界先驱者的思考、尝试及其对成败的分析、总结,外部对教育的观察、挑剔乃至赞许或抨击,都值得参考学习或引以为戒。

2.改变现实。如果说能力弱的只好适应现实,那么能力强的就要改变现实;如果能力小的只能改变小部分现实,那么能力大的就要改变大范围的现实。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进步,而所有发展进步都要改变现实,因此教师总是在不断积蓄能量以改变现实,在改变现实后继续积聚能量。教师就是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内化为能量的,通过学习知识,教师可以洞悉用什么方法或者用什么工具来获得知识,可以养成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可以形成通过掌握的知识来创新知识的能力,只有持续增高加大知识基础,教师才有改变自己和改变他人的本钱。不少人认定教师力量太过单薄,要改变教育现实难于上青天,这些人在估算上是有问题的。如果全国一千多万教师每人的水准提高一成,中国教育的水准就提高一成;如果每个教师能够改变自己和身边的一小部分,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学做教师”是终生的行动

所以要“学”,是因为力有未逮,以眼下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尚无力解决问题或者还根本不知道问题;所以要“学”的另一方面是哲学家告诉我们的,“问题解答的标准本身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1]”。人也许只有一点是永远正确的,那就是始终承认自己的无知;人也许只有一点最值得自豪,那就是愿意一点一点地击破无知。教师既要为自己的发展学会做人做事,又要为学生的发展学会教书育人,还要为毕生服务社会而开发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力量,因此学做教师就是教师的终身行动。

1.教育是终身的行动。接受教育是每个正常人终生的需求和行动,接受教育说到底就是学习。在一般的教育机构里,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者应该说都是学习者,受教育者自不必说,教育者在教育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或者说是进一步强化相同的内容。在学校或培训机构以外,学习往往是单向的,或者是刻意的或者是不经意的,外部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者一个信息往往能够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没人要担心“学有所教”的问题,从教师到教材甚至到学习目的都有人在操办,当这一切结束后,特别是当其中有人成为教师后,很多人会骤然之间感到迷失,学习的目的、方向、内容以及教育者会突然成为问题,迷糊、消极、懈怠等各种现象都有可能登台表演。因此,学校应该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学习目的教育,为教师寻找、配备合适的引领者,全力培育教师持续学习的习惯,让教师也会用终身学习的习惯去影响他人。

2.做“人”是终身的追求。所有生命都会生存,但生存只是没有意义的活动;只有人会生活,是人赋予生活以意义。不仅如此,按柏拉图在《斐多篇》的说法,人还懂得如何去死。人活世间的意义就是从做人处事显示其意义的,传统的“成人”教育就充分显示了先贤对人生意义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里的生涯只是其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在校外、在结束教学生涯后教师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生规划与实践。做“人”,需要身心的和谐与人际间的和睦,光有自身的“顶天立地”仅仅是部分成功,人际关系的和睦才真正标志着人生的圆满,为此,就需要知己知人,知己才能完善自己,知人才能真心待人,最终达成相互间的尊重与信任,促成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知己与知人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其中有太多的为什么和太多无法复制的答案,教师没有理由敬谢不敏,而是应该付出毕生精力反复学习反复探究的。

冠上“教师”二字,便是终生的承诺;要对得起“教师”二字,便需要终生学习。学做教师,是态度,是意志,也是践行的功课。当“学做教师”成为每日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我们就能真切体验朱熹《观书有感》中透露出来的喜悦:“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参考文献:

[1]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8.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行动需求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