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英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样,这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原则。我们不能反其道行之(“以论带史”),造成本末倒置。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学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引导学生研讨历史问题的基点和依据。
所谓“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各种载体,包括物质材料、符号资料或者遗迹痕迹。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史料从内容方面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类。直接史料主要包括会议记录、私人日记、各种文献和文告等;间接史料主要包括各种史学专著、论文等。
史料是教学和立论的基础和依托。所谓“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加工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详尽地占有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条件,客观地分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保证。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善于运用史料,精当选择史料,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笔者近年主要在一线从事初中历史教学,教学之余经常参与高中历史教学等研讨。近年来,特别是高中课程实验版教材发布以来,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运用及研究论文超过200余篇,而初中历史的史料教学相对谈得较少。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本来是一个自然衔接的过程,尤其在使用史料教学中如何做好衔接,是中学历史教学连续性的一个关键。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逐步落地,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提上日程,更加强调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加强史料教学的有益尝试,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应当注重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促进初高中史料教学有机衔接。
初中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应当符合学生的成长发育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知识接受规律。初中学生大部分处在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身体快速成长的同时,心理也随之急剧变化,他们对事物的接受和感悟能力正在突飞猛进发展。在历史知识接受能力方面,学生不仅对历史故事感兴趣,也会对所能接触到的一些史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进入初二以后,这种倾向变得更为明显。为适应这一成长特征,初中历史教学可设定若干层级、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基础层次的,了解和学习历史课程知识;较高层次的,认识人类的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更高层次的,是“鉴往而知来”,了解过去,感知当下,开拓未来。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恰当择取史料,尤其是引用实物史料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活泼生动,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史料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史料来培养“史识”。所以,史料教学驾驭的难度较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同时,史料教学受到课程学时编排、教学时间安排的制约,还必须考虑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得当。目前,初中历史大致是每周两节课,每节课40分钟,这些安排基本能满足历史课教材学时的要求,但也不算十分充足。因此,史料教学应该多采用一些实物史料,巧妙嵌入文字史料,少许引入口碑史料。这就要求教师精选史料,精心组织,精当运用。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获取适合课堂运用的实物史料;二是史料的选用如何做到既真实可靠,又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现状;三是史料当能凸显历史学习的人文性和趣味性等特征。这是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结合史料教学的特点,统筹考虑课堂实际、学生接受实际来进行历史教学。
伴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式迈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时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成为历史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高中历史必须高度重视史料教学,加强史料训练,同时也是为高考做准备。就成长发育的阶段而言,高中学生的心智已接近于成年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感知能力更强,对历史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尤其是自学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历史现象及规律也容易产生深究的倾向。为了更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还要精心準备,恰当补充课外的史料。在选用课外史料时,要对史料进行分层加工和处理,核心教学史料重在讲透、用足,次要教学史料需要充分、恰当,并视需要补充外围史料。
就历史课程编排来说,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均属于一个完整历史阶段的展现,只是深浅、侧重有所不同。因此,在同一知识点初中、高中两轮出现的课程编排中,史料教学的衔接性和延续性就更为重要。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下面略举一例进行阐述,以管窥豹。
“秦统一全国”是部编2016年版《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册第9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是2018年版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两者虽然都是关于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但是高中阶段的教学不同于初中阶段的简单重复,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上,初中、高中都可以采用史料教学,但要有层次上的明显不同。比如,两节课都要涉及郡县制,初中阶段只需让学生简单了解在秦朝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天下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影响深远,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史料要简单明了,最好使用秦朝疆域图来展示。
在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把郡县制讲透彻,不但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还要与分封制比较。史料的选取要慎重,在利用疆域图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大胆引用《左传》《国语》《史记》中的史料,从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始追溯,从史料中获知郡县制的推行和李斯的关系,以及与郡县制相匹配的地方官僚机构等。此外,教师适当补充王夫之的《论郡县之制》等材料,以达到“论从史出”。这样,把握好史料的广度和理解上的深度,使课程教学相互衔接、不断加深。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