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导入氟尿嘧啶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20 03:07刘伟源钟燕朱家麟许贤君陈燕图
中国美容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氟尿嘧啶疗效

刘伟源 钟燕 朱家麟 许贤君 陈燕图

[摘要]目的:探究微针导入氟尿嘧啶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笔者科室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给予外涂硅酮霜治疗,观察组给予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VSS评分、POSAS评分,监测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VSS评分、PO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以及過敏、红斑等不良反应。结论: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改善患者患处外观,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氟尿嘧啶;微针;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9)09-0037-04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创伤愈合的非正常结局,属于病理性瘢痕,是各种创伤修复持续过度导致的。其实质是皮肤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增殖,纤维蛋白、胶原蛋白、氨基多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由于HS位于皮肤表面,严重影响患者外观[1-3],且伴有刺痛、瘙痒等症状。临床上治疗HS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是外涂硅酮霜,这种治疗方式便于患者自己操作,但治疗时间长且效果不佳。目前有研究指出[4],通过应用整形外科使用的微针可以增加药物的渗透作用,以达到防治HS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微针导入氟尿嘧啶在HS防治中的应用,以期改善HS患者的外观及症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笔者医院收治的增生性瘢痕(HS)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纳入标准:①证实符合HS形态学特点,瘢痕增生范围局限于受伤部位者;②年龄20~50岁;③近3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HS的相关治疗用药者;④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标准:①瘢痕疙瘩,瘢痕增生范围超出原受伤区域,呈肿瘤式生长者;②合并肝、肾、心等其他系统疾病者;③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IV病毒感染者等;④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⑤年龄小于16岁或临床依从性差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21~50岁,平均(32±2.47)岁;病程1~14个月,平均(4.74±1.05)个月;瘢痕位置:躯干、四肢多处6例,面部1例,双上肢2例,躯干3例,下肢2例,臀部1例;治疗瘢痕面积:2%~30%,平均(15±2.33)%;因烧烫伤产生的瘢痕12例,继发性外伤产生的瘢痕2例,手术1例;13例患者自觉疼痛、瘙痒。观察组:男7例,女8例;年龄20~54岁,平均(35±2.35)岁;病程1~13个月,平均(4.72±1.00)个月;瘢痕位置:躯干、四肢多处7例,面部2例,胸腹壁1例,肩背1例,上肢2例,下肢1例,会阴1例;治疗瘢痕面积:1%~35%,平均(14±3.15)%;因烧烫伤产生的瘢痕13例,因继发性外伤产生的瘢痕1例,手术1例;14例患者自觉疼痛、瘙痒。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外涂硅酮霜[商品名:疤痕舒,启东市东方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2640490],每天外涂两次,辅以弹力绷带压迫治疗。观察组首先清洁瘢痕治疗区,再涂以丁卡因胶浆表面麻醉,20min后消毒,然后用电动微针(36~42针)或黄金滚轮微针(64针)均匀刺扎拟治疗瘢痕表面,以瘢痕微渗血为度,将配制好的浓度为2mg/ml的氟尿嘧啶稀释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氟尿嘧啶注射液0.25g(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10ml:0.25g,国药准字H31020593)+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以单层纱布浸湿后覆盖其上,保持约30min,待药物渗透后,清洁消毒创面,无菌敷料覆盖保护,单次治疗氟尿嘧啶总量不超过250mg。次日见针眼愈合,即可辅以弹力绷带压迫治疗。每6次为一疗程,早期每7~10d一次,2个疗程后,改为15~20d一次,再2个疗程后,改为30d一次维持,每个疗程后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1.3 观察指标:①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5]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瘢痕进行评分,包括瘢痕的颜色、厚度、血管分布和硬度。总分为15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越严重。其中VSS降低60%以上为显效,降低20%~59%为有效,降低19%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分别对医师及患者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ore of scar assessment form,POSAS)[6]对瘢痕进行评分,观察者量表是医生对患者瘢痕的血管分布、厚度、凹凸程度、柔软度、色素沉着、表面范围、总体评价等7项进行评分;患者量表是患者对自身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后,对瘙痒、疼痛、颜色、厚度、硬度、形状、总体评价等7项进行评分。2个量表的分数相加即为总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VS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V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POS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PO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PO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病例每个疗程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对照组约每2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皮肤过敏、红斑、溃烂等不良反应。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女,54歲,工厂热水管道破裂致全身大面积烫伤,TBSA 55%,深Ⅱ度~Ⅲ度。在笔者医院经过多次手术网状植皮后痊愈,痊愈后1个月进行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抑制瘢痕增生治疗,瘢痕治疗总面积25%,每6次为一疗程,早期每7~10d一次,2个疗程后,改为15~20d一次,再2个疗程后,改为30d一次维持,每个疗程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治疗后患者自觉瘢痕硬绷感明显减轻,瘢痕软化,瘙痒、刺痛症状缓解,关节活动灵活、舒展,瘢痕呈现逐渐淡化。见图1~5。

3.2 病例2:女,45岁,煤气爆炸致全身多处皮肤烧伤,TBSA 40%,深Ⅱ度~Ⅲ度。在笔者科室多次手术网状植皮后痊愈出院,出院后半年因腘窝瘢痕挛缩、瘢痕溃疡回院复诊,不同意手术整复,但同意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抑制瘢痕增生治疗,瘢痕治疗面积15%,每6次为一疗程,早期每7~10d一次,2个疗程后,改为15~20d一次,再2个疗程后,改为30d一次维持,每个疗程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治疗后患者自觉瘢痕硬绷感明显减轻,瘢痕软化,瘙痒、刺痛症状缓解,关节活动灵活、舒展,瘢痕逐渐淡化、稳定。但双侧腘窝瘢痕畸形仍存在,瘢痕反复裂伤,瘢痕溃疡存在。考虑与治疗前即瘢痕挛缩严重,瘢痕反复裂伤又加重瘢痕增生有关,需要进一步瘢痕手术整复。见图6~8。

3.3 病例3:女,30岁,面部火焰烧伤在外院治疗后痊愈出院,伤后4个月因面部瘢痕增生来诊,见上唇、下颏部瘢痕增生明显,严重影响外观。进行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抑制瘢痕增生治疗,瘢痕治疗面积1%,每6次为一疗程,早期每7~10d一次,2个疗程后,改为15~20d一次,再2个疗程后,改为30d一次维持,每个疗程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治疗后瘢痕明显淡化,外观改善。见图9~12。

4  讨论

由于瘢痕的形成机制较复杂,目前还尚未完全阐明[7]。临床上常用的治疗HS的方法有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物理和药物治疗的方法较多,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外涂硅酮霜是一种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其具有稳定瘢痕内环境作用,降低胶原纤维增生及减轻毛细血管充血,从而达抑制瘢痕增生的目的。关于氟尿嘧啶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经研究证实,氟尿嘧啶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2α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有关[8-9]。静脉注射氟尿嘧啶,可用于结肠癌、胃癌、宫颈癌等治疗。氟尿嘧啶局部注射常用于瘢痕疙瘩的防治,且属一线治疗方案,也可以治疗HS,这可能与氟尿嘧啶的机制有关[10-11]。但是,局部注射患者除要承受较大的疼痛外,同时为避免药物吸收导致的毒副作用,必须严格控制药物使用总剂量,所以,在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打破这种局限性,找出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使用微针导入氟尿嘧啶的治疗方法,达到预防和控制较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目的。微针包括水光微针、电动微针及微针滚轮,其原理是利用微小的针头,刺穿皮肤的角质层屏障,快速建立大量的微细皮肤通道,使药物能够通过这些通道进入到皮下组织,增加其对药物的渗透吸收[12-13]。现在微针导入药物在美容整形外科中应用较为广泛,且疗效确切。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微针通过在角质层穿孔,可以加强药物的经皮渗透效果,增加药物的导入率[14-15]。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微针导入氟尿嘧啶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瘙痒等症状,在治疗后6个月两组VSS评分、POS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本研究中使用的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治疗可以显著有效抑制瘢痕增生,有助于改善患者表皮外观。同时,本研究监测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过敏、红斑等,表明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但是为了避免药物的过量吸收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剂量。本次存在问题:①缺乏治疗有效性更加准确的客观测评指标,最好能加入治疗前后的病理切片数据进行对照;②治疗安全性范围的确定:包括氟尿嘧啶单次治疗总剂量范围、氟尿嘧啶浓度范围、单次治疗瘢痕面积范围、治疗时间间隔以及有无毒性叠加等,目前上述治疗方案以氟尿嘧啶在瘢痕疙瘩防治中应用作为参考而建立,是否还有更佳方案或针对患者特点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微针导入氟尿嘧啶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改善HS患者患处外观,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下一步将继续观察目前治疗病例的后期演变,并继续积累新的病例,有条件加入病理对照数据及药理学数据,并解决治疗有效性观测指标及治疗安全范围的问题,以期能够继续优化治疗方案,造福更多增生性瘢痕患者。

[参考文献]

[1]王达利.增生性瘢痕防治的研究进展与方向[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7,12(4):247-253.

[2]温春泉.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4):84-86.

[3]谢仕乔.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像素ER激光联合微针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53-54.

[4]崔晓美,丁晓东,陈晓明,等.微针疗法联合PRP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8,27(10):31-34.

[5]汪犇,邓宇萱,李吉,等.侵入性微针射频与等离子点阵射频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自身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2):126-130.

[6]徐泓,张昇华,张爱珍.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疗法治疗痤疮凹陷性疤痕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8,8(5):54-56.

[7]刘孝兵,宋印娥,杨帆,等.超脉冲CO2点阵激光与微针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对比[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4):315-317.

[8]陈丹洋,吴小蔚.微针在美容整形外科应用中的进展[J].安徽医药,2018,22(1):12-16.

[9]胡桓,郑江红.瘢痕疙瘩药物治疗的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9):

1826-1829.

[10]刘升阳,叶犇.兔声带瘢痕的建立及其細胞外基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6):250-254.

[11]周思政,李青峰.皮肤创伤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8,14(1):48-52.

[12]孟莉莉,王晓蕾,王佳旭,等.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改良横切口皮肤美容缝合法对剖宫产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3):2881-2884.

[13]蒋屏东,孙慧,郑渊,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3):6502-6505.

[14]周明伟,王连有,姜日花,等.A型肉毒毒素联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2):386-390,466.

[15]朱方强,陈民佳,朱明,等.炎症与组织再生修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7,12(1):72-76.

[收稿日期]2019-07-06

本文引用格式:刘伟源,钟燕,朱家麟,等.微针导入氟尿嘧啶在增生性瘢痕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9):37-41.

猜你喜欢
氟尿嘧啶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TOF方案诱导化疗口腔鳞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奥沙利铂+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化疗的不良反应
5—氟尿嘧啶对小麦、白菜和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