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人们住的是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低矮房屋,房顶是用一片片瓦盖成的,墙也是用石砖砌成的,而且房屋内部只有床、桌子、凳子等基本家具。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单位分了单元房,从大杂院的两三代人住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平房,搬进带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楼房,喜悦之情无法言表。
房间整洁,窗明几净,雪白的墙上能挂上自己的绘画作品,卫生间可洗澡,(自己亲手把大铁桶装在六层楼顶上,这就是当时家家户户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以后又改成了电动热水器)厨房装上液化汽灶、抽油烟机。不大的门厅里也摆上了新餐桌、新餐椅,一家人终于可以天天团聚吃饭了。
不久还购置了电冰箱和升降照明灯,两间卧室都换了新家具、床上铺上了席梦丝床垫,两边的床头柜上还配了两盏台灯。另一间小小的卧室也装饰了一面墙的壁橱,上面摆放书籍和文具。后来感觉画画不方便,又买了个长桌当画案,笔墨纸砚都一一更新。有朋友来参观都惊呼,说我鸟枪换炮了。
骑上26型凤凰自行车,背上画夹到处采风,画画速写搞创作,偶尔也在报刊杂志上刊登作品,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稿酬,工厂里的工人和朋友都对我又羡慕又嫉妒,说:哈哈,家华(作者)变成了获鹿(作者居住地附近的一个县名)华侨了。
那时我自己有了更高的理想,想着如果能调到出版社专职画画有多好。经过几年努力,1984年河北省第一届人才交流会上,我正式从印染厂一名工厂职工调入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当了编辑干部。 我想,这要不是改革开放文化大发展,思想大解放,这个愿望很难实现了。
我的工作调动,又改变了我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孩子的理念。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思维方式是我的信念。几年之后两个女儿都顺利考上了天津美院。从做人到学业方面都是优秀人才。如今两个女儿一个在天津日报当美编,另一个闯到德国当了艺术家。
近几年,我们的住房条件更是实现了数次飞跃,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大多数人早已住上了上百平米的宽敞楼房,一部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则拥有了数百万、上千万的別墅 ,居住方式也从原来的“住公房交租金”变成了如今有着明晰房屋产权的私人财产,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