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生活志

2019-09-20 03:30
齐鲁周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蜂窝煤露天电影液化气

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经历了诸多历史拐点。虽衣食不够富足,生活亦有诸多乐趣。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日常在记忆中形成定格,以一个个画面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距离而陌生,因难忘而深刻。

露天电影

夏秋两季星期天,是看露天电影的好日子。吃罢晚饭,一家人自带小凳子小马扎,早早地去广场占座位抢地方去了。还有来得更早的人,先放几块大砖头,放张报纸压个土块,也算是占了座位。遇上好电影上映,什么朝阳沟啦,铁道游击队啦,来的晚了还真是找不到座位。

孩子们有自己的选择,遇到他们不爱看的,就开始玩捉迷藏的游戏。

那时放电影一般是16毫米的单机放,一盘拷贝完了换另一盘时,中间还要休息,换好再继续上映。有时映到半截,看得正起劲,当中停了,喇叭喊起来,等一下,片子未到。引得一阵大乱。也有好的放映员一到这时候,就发挥他的特长,用个竹板说起了山东快书:武松打虎来一段,只见那大虎,张着嘴来呲着牙,身上毛纹半尺长,一道白来一道黄……逗得大家挺开心的。

穿工作服,骑自行车上班

60年代的工人师傅朴素直爽,生活平凡,上班穿旧工作服,下班穿新工作服,那时,买布做衣服要布票,做棉衣要棉花票。所以,穿着都要节省算计着过日子。

那时,二级工每月工资37元,而且好几年未涨过工资,大家都无怨言,每日上班,还经常加班加点做义务贡献。

上下班,几乎每人一辆自行车,骑自行车好像工厂发的福利一样,你骑飞鸽牌,他骑永久牌,我骑凤凰牌,叮铃铃,慢悠悠,上下班都很准时,好一群乐天派的工人阶级劳动大军。

生产队的大喇叭

收罢了工,吃罢了饭,提上小马扎,队部听听大喇叭,一听评书白眉大侠,二听评戏李二嫂改嫁,生产队长把话插,喂喂社员同志们听好了!……

①每年积攒下来的旧挂历、废画报都有用途,搓纸帘子是最佳用项。把废纸剪成同样大小的棱角形,搓成一样大小的筒状,中间用白粗绳穿起来,喷点亮光漆,然后一条条挂在门楣上,风一吹咣咣作响。

②大杂院的自来水都是安装在大马路上的,大铁盆、木制搓板、塑料水桶是家庭主妇、大姑娘小媳妇的最好洗衣工具。

③上班族的搪瓷杯

④假领子

⑤60年代的婚礼非常简单,送礼都是单位发的奖品:搪瓷面盆、日记本、印着红旗的镜子和毛主席语录。新郎新娘都佩戴毛主席像章,买几元钱糖果和几包香烟,沏几壶茉莉花茶就把大事儿办了。关系特别好的,送个绸子被面,还得偷偷地送,生怕别人看见,说是资产阶级思想。

⑥设计花布

⑦70年代刚有液化气,这是件大好事。从此再也不用排队买蜂窝煤,一趟趟往家运煤了。液化气用完有专人送到家,为了省几元钱,大部分人还是自己去灌液化气,用钢筋弯成一个铁钩子,一头挂在28自行车后座,另一头挂住气罐的把手上,不用猫腰,只要车子一歪,骑上即走。

缝被头·弹棉花网被套

那时候,家里没有洗澡间,冬日,家里更没有暖气。天冷了,只能靠烧煤球和烧蜂窝煤取暖,屋里生火,又脏又冷,所以,家里尽量避免洗洗涮涮的事情。

晚上钻被窝,免不了弄脏被头,为了尽量不拆洗被子,母親买来几尺白布,把每床棉被上缝上一个白被头,被头脏了,拆下来洗刷,比较方便。洗干净了被头,干了再缝上,这样,既避免拆洗麻烦,又节省了肥皂和水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盖的棉被,铺的床褥子,时隔一两年也得翻新一次,旧的棉套舍不得扔,给弹棉花的重新弹一弹,网一网,就又当新的用下去了。记得有首歌这样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

粘贴塑料鞋

60年代,有双塑料鞋穿也挺知足的,那时,二级工的工资一个月才37元钱,所以,生活中什么都得节省。塑料鞋子虽然比布鞋耐穿,难免也有鞋底断裂、鞋带破损的时候,母亲总有办法来解决。她用一块长铁片在火炉上加热,再把一块事先剪好的塑料,趁热粘贴在一起。这样一双旧塑料鞋子又可以穿一阵子了。

那时,钱是攒出来的,米是省出来的,孩子长大是等出来的,日子是熬出来的。苦难使人们养成了忍耐、节俭、计算、勤劳的性格和品德。我家收入并不高,母亲总是把我们姐弟几个人打扮的利利落落,屋里屋外收拾的干干净净,有条有理。

猜你喜欢
蜂窝煤露天电影液化气
WHAT
液化气脱硫塔的设计与强化
HEARTH WARMING
液化气催化氧化脱硫醇的新一代催化剂
烧蜂窝煤的记忆
造蜂窝煤的老工人
浅析液化气脱硫醇技术
露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