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红俐
【摘 要】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这是唯物史观视角下研究社区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应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于人的发展视角,基于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视角,基于现代教育的特征,探索更有效的社区教育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区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8-0036-05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社会性的提出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这是唯物史观视角下研究社区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指南。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教育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终身教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势。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解释社区教育现象、把握社区教育规律、解决社区教育问题、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社区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对中国社会的教育责任的解读
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责任的一种解读,也是深入推进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必经之路,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观点、方法分析社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加强资源整合、凝聚社会教育力、促进社会的教育化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促进社区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是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社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包括社区建设),从而与政治经济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条件与基本内容。物质资料的生产体现在社区教育层面,主要包括社区教育课程、项目、师资和基础设施的开发、整合与推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现代化媒体工具——“互联网+”理念下的社区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开发及运用(包括学习资源与活动信息的提供)。基于时代背景,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更好地把握社区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剖析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的主要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住民自发产生的、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其宗旨是提高地区住民的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实保障地区居民的自主学习权利。[1]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尚未把本地的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政府预算,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致使社区教育工作的推进举步维艰、效率低下。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市级的社区大学—县区级的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级的社区教育中心—居(村)级的居(村)民学校”的社区教育四级管理体系,但在政府授权的问题上存在模糊不清、责任推诿的现象,影响到社区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发挥与培养。我国尚未培育出完善的社区教育发展机制,尤其是社區教育保障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从而使社区教育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社区学习共同体等基层学习组织的机能较弱。
(二)制度建设落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制度是社会结构的规范化形式,它既是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也是利益关系的对象化形式。[2]
社区教育制度建设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包括社区教育教师、社区教育管理者、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市场激励制度。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与重要保障。但是,我国的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尚未进行社区教育立法。从地区性角度来说,除了较少的沿海发达城市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制度,全国很多地区尚未开展社区教育制度建设,导致我国的社区教育缺乏统一的政策规划与规范,尚未理顺相关的社会关系与利益关系。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区差异。在沿海发达城市,社区教育已经普遍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人们对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需求与内驱力。而在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整体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社区教育缺乏生长、发展的土壤,人们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也较低。由此可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四)供需失衡
社区教育供需失衡主要表现为数量失衡、质量失衡、结构失衡。数量失衡指我国社区教育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不平衡;质量失衡指社区教育供给侧提供的社区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满足不了需求侧的需求;结构失衡指社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
(五)资源建设水平较低
我国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水平较低,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总体质量不高,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结构不合理。课程开发的内容主要是闲暇教育、老年教育等,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关的社区教育资源不足,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是衡量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不足。各类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利用,这与社区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密切相关。另外,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来源于兼职教师,一些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与教学能力均需提高。而且,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序列,导致社区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
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社区教育更多的价值、功能,同时也对社区教育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期待。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以更新、更高的视角及科学性、实践性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为社区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寻求更有效的路径。
(一)基于人的发展视角
1.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的观点、活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发展因素的人,是完整的社会人,并不是单纯存在的自然人。所以,人的发展是社会人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
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类解放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根据地就已经有了具体的实践,如开展平民教育、冬学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在社会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社区教育是一种群众性教育活动,其宗旨是提高地区住民的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及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满足学习者智力与体力增长的需求、促进学习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加强社区教育实践,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推动社区教育体验类项目、游学项目、应用型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手工劳作课程的开发与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及社区为此类社区教育项目及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与政策支持。同时,社区成员应基于所在社区的特点,运用社区教育的各种学习资源与各类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并用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社区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赋予学习者更多的收益
教育赋予个人的收益,可以大致分为消费收益和投资收益。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应该且能够赋予学习者丰富的收益。从消费收益的角度来说,社区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类、职业技能类、教育辅导类、现代生活类、休闲娱乐类等,人们通过社区学习能够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学会心理调适,掌握各类技能,从而产生满足感与自我效能感。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说,长远来看,社区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们的职业发展与社会角色的完善,提高人们的社会地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基于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为了赋予学习者更多的收益,促进社区教育的深入内涵发展,应该侧重社区教育职业技能类资源的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经验,建立终身学习的学分制度,开设终身学习银行,并适度将职业技术资格鉴定与社区教育挂钩,或让部分社区教育机构(如社区大学、社区学院)承担职业技术资格鉴定的职责,使社区教育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增强社区教育的效用,完善社区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
3.抵制邪教及落后思想的干扰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幻想的反映,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与长远的历史渊源。在阶级社会里,宗教是剥削阶级控制人们的精神手段。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宗教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宣扬社会主义道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邪教是非法组织,对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均具有较强的破坏性。虽然国家明文禁止邪教的传播,但是一些邪教组织仍在社会中蔓延。在一些封闭的、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封建迷信性质的落后思想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地区住民的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实保障地区居民的自主学习权利。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社区教育能够促进人的理性的唤起与人的价值的实现。在基层社会广泛推展社区教育、传播科学的文化知识与先进的生活理念、抵制邪教及落后思想的干扰,是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
4.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
社区教育是将人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他强调了人的价值体现在与社会的联系中。
社区教育能体现人的本质意志,促进人的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与人的价值的实现。通过社区教育强化对社区成员理性的教化,提升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与科学文化水平,社区学习共同体就会萌芽。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在自然界面前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社会力量。[4]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内的成员基于一致的目标、遵循共同的章程而自发建立的基层学习组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重构社会关系、建设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视角
1.加强资源整合与制度建设
马克思认为,社会组织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联系,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在当今社会,社区建设是共同体培育的条件。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核心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中指出“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區”,强调了社区作为一种地域载体对教育发展的基础作用。
社会的教育化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所谓社会教育化,意味着社会要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不仅教育部门,社会的所有部门在行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行使教育职能,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使多种多类的教育形成为一个整合的体系。[5]
首先,从纵向上来说,要加强政府统筹管理的力度,努力打破体制壁垒与制度桎梏,理顺行政关系,形成各相关行政单位、机构(如教育、财政、妇联、团委、民政、司法等)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社区教育体制建设与制度建设。尤其对于我国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社区教育而言,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建立社区教育的权力生成路径,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是推进社区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次,从横向上来说,要通过各类项目建设、工作室建设等桥梁,建立社区教育共享机制。尤其要发挥社会组织与区域内高校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特色,搭建平台,推进工作,互助互惠,从而构建纵横交错、广覆盖、功能全的社区教育共同体。
2.促进社区教育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即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区域平衡与供需平衡两个方面。需要站在较高的视角,基于辩证法的观点努力解决社区教育的矛盾,缩小社区教育的地区差异,推动社区教育的区域平衡与供需平衡,改进社区教育工作,促进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提升我国社区教育的总体水平,实现教育公平。
从区域平衡的角度来说,首先,政府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与整体规划,扩大对落后地区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包括经费支持与政策倾斜,促进我国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尤其要加强落后地区的社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在宣传的内容与形式上,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各类宣传方式与媒体途径(如新闻网站或APP、报刊、电视、广告、社区宣传栏等),将社区教育的理念与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
从供需平衡的角度来说,要明确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主体与内容,优化社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建立社区教育供需模式与社区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社区教育供给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统一,促进社区教育协调发展。
3.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今社区教育发展的诉求,需要用创新性、发展性的理念来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使教育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
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开发区域性、本土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编写社区教育特色教材,构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尤其要大力开发社区教育地方性资源,挖掘社区本土文化,体现社区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彰显社区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发挥社区教育对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居(村)民学校建设、将家训文化融入到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祠堂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乡贤对本土优秀历史文化的教育传承作用。
4.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6]社区教育是扎根于社区的群众性教育,更应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与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教育,依靠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群众对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社区教育而言,社区成员是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的一种身份与符号。
首先,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要建立“社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教师—社区成员(学习者)”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模式。社区教育机构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包括课程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开发。社区教育教师则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要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推广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服务社区成员的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区。
其次,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角度来看,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是社区治理乃至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要让社区成员真正参与到社区教育的管理服务中,要让社区教育管理制度符合社区成员自身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的一种前提。要促进教育与社区的融合,加强教育与社区的双向互动与资源共享,如利用社区的基础设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将师资、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输送至社区,为社区开展教育教学或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为社区成员服务。
(三)基于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要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又要面向未来,树立远大的目标。因此,我们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开展社会主义的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南与未来方向。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继毛泽东思想后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教育走向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特征主要包括:教育普及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法制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多样化、教育整体化、教育终身化。[7]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应该具备现代教育的所有特征,并在发展中逐步深化、融合、凸显这些特征,使社区教育的改革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前进。发达的社区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真正成为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需求,如日本公民馆的普及、美国社区大学的蓬勃发展。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与“现代化”的目标相距较远,发展现代化、高水平的社区教育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
要通过需求引领与政策导向,提高社区教育的普及率,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要通过国家层面的立法与区域层面的制度建设,促进社区教育的规范化与法制化,从而走上社区教育民主化的道路。
要通过资源整合与体制破壁,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形成覆盖面廣、点面结合的社区教育网络系统,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这是教育整体化的重要体现。
要积极探索市场介入社区教育的有效模式。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来购买服务。但是,适度的市场配置与竞争机制的引入,将激发社区教育的生机与潜能,改善社区教育的供需结构,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自组织能力与总体水平,赋予社区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建立、运用、推广社区教育专门的政府管理网站、终身学习网、网上学习社区等平台,满足现代市民对学习方式的新需求,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推动社区教育在教育工具与教育方式上的创新,发展现代化的社区教育。
要基于社区教育本土性、群众性、灵活性的特点,挖掘社区的特色资源与教育价值,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坚持发展的观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打造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教育,从而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与教育的终身化。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
[2]崔希福.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5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4]杨信礼.重读《实践论》《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
[5]厉以贤.教育·社会·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7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7]柳海民.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