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生成课堂是特级教师李仁甫首倡的一种新型课堂。它与“再现课堂”相对,“着眼于在教学现场”“建构起一种真实的对话关系”,在“关系与过程”的建构中生成一种真实的课堂风景,追求生命在场的价值目标。这样的价值目标的确立,源自李老师真正着眼于合格公民的培养和人格精神的重塑这一师者情怀。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历来饱受诟病。吕叔湘先生批评的“少、慢、差、费”现象至今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两次推进课程改革。前一次改革轰轰烈烈,各种语文主张满天飞。面对层出不穷的语文流派,一线教师茫然无从,甚至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课堂常常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性,导致语文味严重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两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基本的特征。新课标(2017年版,下同)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总之,这一轮课程改革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它要求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培养人”这条主线。李仁甫老师倡导的生成课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生成课堂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主张语文性,上出语文味,追寻一种生命在场的现场感和精神拔节的成长感。
课堂为谁而教?这是语文课堂课型定位的准绳,也是思考语文教学的起点。毫无疑问,课堂为学生而教。但时下不少被人津津乐道的公开课,有的展示的是教师独特而新奇的文本解读,有的展示的是色彩绚丽的课件制作,有的展示的是行云流水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或是上给专家看的,或是上给同道看的,有的甚至是上给不懂行的领导看的。在这样的课堂上,丝毫不见学生生命的律动。扪心自问:这样的语文课堂真实吗?是常态吗?
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其实,还真不好下结论。但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有哪些要素,是可以说清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言语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想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包含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特别强调言语习得的真实场景,着眼于在真实的运用情景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思维品质。这样的真实运用情景,必定排斥线性课堂以及全程预设。因为在真实场景中发生的哪怕是一些细微的事件,都有可能把课堂引向陌生与意外。这种真实的课堂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了言语习得规律,是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教学观的体现。基于此,上常规课便成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必然选择。
一般來说,常规课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和公开课相对的一种课型。公开课更多的是一种展示课,课堂上热闹无比,各种“秀”粉墨登场;多数公开课旨在炫耀教师素养,体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常规课扎扎实实,安安静静;多数常规课旨在上完教学内容,服务于训练与考试。另一种常规课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遵循言语习得的规律,老老实实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这里论及的常规课,显然指的是后一种。李仁甫老师提出的生成课堂与这样的常规课不谋而合。李老师认为:“生成课堂的特征是精彩、灵动、奇异,教师不急于备课,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学当作教育的原动力,以学生的需要为大原则,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大变通,对学生的自由提问绝对不干预,必须在解决所有问题后才对达成的共识做进一步的整合,与学生分享话语权,完全把课堂当成学堂。”
“完全把课堂当成学堂”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常规课。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依学定教,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语境里带领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文字。这样的常规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营造了真实的言语习得情景,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提升言语能力及思维品质,优化思维方法,体现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目标。
李仁甫老师倡导的生成课堂往往通过对话、讨论、活动等手段,让师生发生各种关系,让课堂上演“真实的情景剧”。学生参与其中,能真正体验知识、交流感情、碰撞思维。这样的课堂尊重了课堂的客观性,重视关系的营造与过程的推进,有动态现场感,有生命在场的存在感。在这样真实复杂多元的课堂中,会出现大量的意外与陌生,会随机生成风景,时刻传递智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会实现生命与智慧的同步成长。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规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都包括学习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提示。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这些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提示有一个相同的价值指向: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什么是学习呢?既然要学习,“学”的内容便是未知的,学便是发现未知;习是实践已知,并在习得的基础上感知新知。合起来学习便是学习未知、实践已知、感知新知的一个过程。课堂正是学生学习未知、实践已知、感知新知的动态过程。这里的学习包含两部分,一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二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基于此,新课标设计的18个学习任务群,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学生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目标,便是让学生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课前,他主张“弹性预设”,提倡教师在课前不做设计,侧重课前预备,即“做课堂教学的备料”,课堂随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深入推进。
当然,为了保证课堂推进的有效、持续、深入,李仁甫老师认为课前不仅应有教师的预备,还应该有学生的预学,而且这种预学还是深度的。如何预学呢?一句话,学贵有疑。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上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发现其看不懂的、有疑问的内容。课堂上,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疑问而教、而引、而导,这些疑问处便是真正需要导引学生学习的地方。这些学生不懂的地方很多时候便是教学的难点、重点。教师围绕疑惑处教学,学生也才有兴趣听;学生有了疑惑与思考,课堂才有智慧生成。
怎么深度学习呢?李仁甫老师介绍了具体的措施。一是跟踪性检查。课前学生完成自学,教师安排答疑。二是要求学生课前带任务、目的进行自学。三是间作性设计,给学生留下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同时李仁甫老师还教给学生预学的方法,诸如打惊叹号、问号、省略号等。再如提供读文本的方法,使学生深度预学有事可做、有法可循,从而有得有疑,开启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容易产生“互联”现象,而“互联”现象在学生脑海里一旦产生,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便会发生。为保证课堂真正有效、学习真正发生,李仁甫先生还提出了“汇学”这一概念。所谓汇学便是把各自单独在某个领域深度预习的疑问分类提炼概括出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起来,供教师进一步备课、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促进学生集体思考探讨,从而确保学习真正发生。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语文课堂要突出实践性,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并在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发展语文思维。新课标还要求:“语文课程还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要达成上述目标,就必须着眼于课堂,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如何保障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呢?换句话说,达成生成课堂目标的路径是什么呢?李仁甫老师给出了清晰的答案:把教学的引擎交给学生。什么是教学引擎呢?所谓“教学引擎”就是带动和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一堂语文课要深入推进,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来推进课堂。生成课堂也是用问题来推进,但不同的是这些问题多源于学生对文本的原初感受,有的源于击赏处,有的源于疑惑处,有的源于对文本的争鸣。总之,生成课堂上的问题多是由学生提出,教师依据学生问题机智处理、同学生一起推进课堂。
这样的课堂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重视学生课前“预学”和课堂“汇学”的成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思维上的“愤悱”状态。同时,教师由于有课前的预备,又见证了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这样便能更加从容地应对课堂上的学与教;学生自己经历了思考及同伴交流后,便会多维观照文本语言形式,师生从而均以互联的状态进入课堂。同时,由于教师熟悉学生学习的真正状态,加之对文本又有了新的认知,便可以更加准确地聚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因而从这个意義上说,生成课堂上的互联与聚焦又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杠杆,也是落实教学引擎真正掌握在学生手上的一种内在要求。
教学引擎一旦让学生掌握,如何操作便是焦点。为此,李仁甫老师总结了八种常见的操作方法,分别是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探讨、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观察与讨论。这些操作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特级教师黄厚江说:“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最明显特征是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解决问题。”生成课堂上的问题,来自学生的最多。经过课前的预学,课堂上的汇学,学生思维处于“愤悱”状态,学生问题便会比较多,而且比较有价值,在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推进课堂教学。这也是李仁甫老师把“提问与讨论”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可以说提问与讨论是开启生成课堂的关键一步。离开了提问与讨论,生成课堂便举步维艰,难以深入。当然。因为文体不同,教学内容各异、教学对象不同、执教者课堂驾驭能力有别等诸多因素,在具体教学中这些操作方法常使用一种或者几种,甚至交替使用,有时在课堂上需要探索出七种之外的方法。但是,不论何种操作方法,均需指向学生的“学”。运用这些操作方法便是让学生有兴趣学、懂方法学,学而有思、学而有得,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为了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生成课堂还有相应的生成策略。任何课堂都需要有支撑性策略,与“再现课堂”不一样,“生成课堂上的支撑性策略是以增量的、激进的方式出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课堂常用三大策略来推进课堂的深入。一是基于关系和理解的对话。生成是在关系的理解与过程的推进中形成的。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会彰显,这时课堂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推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定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构建起不同的关系,促进学习的深入。二是课堂上的合作。合作本身便是一种关系,也应有相应的呈现过程。课堂上学生一旦合作起来便会产生“1+1>2”的生成效果。学生会在合作中主动交流,知不足、明方向,在互助中达到智慧生长、思维能力提升的目标。当然,课堂合作也需要预防乱而无序。合作应有规则约束,教师要探索可行性强的合作机制,避免因作生乱。三是多种形式的探讨。语文课堂上要“探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便离不开讨论。明确观点、统一意见需要讨论;学习上的不少问题,只有讨论起来,学生才明白源头在哪里,解决的路径也才会清晰。因而,讨论是生成课堂的常态。当然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分享与交流、批注与交流是讨论,辩论、议论也是讨论。课堂上讨论应不拘于形式,应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思维品质与审美境界。
新课标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教师应该围绕这一核心来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与此同时,课堂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精神生长的阵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来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培养思维能力和锤炼思维品质中实现精神增长。
生成课堂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后,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会在课堂上凸显出来。生成课堂上互联与聚焦常常交错出现。大家知道,互联与聚焦是生成课堂的动态性助学策略,彰显的是生成课堂的教学智慧。互联是一种发散性、引导性、拓展性的助学策略。学生在互联状态下,会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横向思维得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得以拓展。聚焦是一种巩固性、加强性、提升性的助学策略。课堂聚焦以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也得以彰显。课堂上的大开大合,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状态的大开大合。经过这样的大开大合,教师对于课堂上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心中便会有定论。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目标、围绕学生的问题来教便会成为教师的自觉选择。
生成课堂源于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启生成课堂的第一步,也是展现生成课堂的价值的起点。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来展开课堂、推进教学,课堂上便会跳出原初预设,产生诸多意外与陌生。在这样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便会真正得以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上,因疑生问、因问出思、因思考而萌生智慧,学生便会溢出独立思考与独特的研判,或沉思顿悟,或舌战群儒。总之,问题会在学生探讨、争鸣、质疑、答疑中得以消化解决。这时候,课堂上原生态问题的价值并得以体现,那就是撬动了课堂、激活了学生思维,纯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生成课堂重视关系与过程的营造,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达成学习目标。为此,生成课堂有了系统的操作模式,即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探讨、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这些操作方法在李老师的生成课堂上随处可见,这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起构成生成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生生之间的交流、交锋,师生之间的碰撞、顿悟,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讨论、分享、交流、辩论等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时常有这样的探讨,学生言说的能力肯定会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经过生成课堂的教化便会萌生智慧。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成课堂与学生智慧萌发相伴相生、与学生精神生长相伴相行。课堂上每生成一点新奇的东西,学生视野便会扩大,眼界也会开阔起来。课堂上对文本的多样解读、智慧解读,甚至新奇的言语表达,都会彰显出学生的胸怀与视野。一个多方位思考、立体观照文本的学生,肯定会发现不一样的课堂风景,催生出不一样的人生智慧。當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得以发生时,学生眼里的新奇、脸上的兴奋便会外露,教者也会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到学生精神成长的快乐。这应该是生成课堂最有价值的地方。因为,这个时候,教学是依学生的需要而教、依学生的学力而教、依课程的需要而教。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市宿松县程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