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谋大同而凝聚共识

2019-09-20 02:38郑长忠
当代世界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郑长忠

【内容提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未来发展勾画的伟大蓝图,是解决现代文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具体表现。为了促进世界发展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各国广泛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而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需要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涵、理论体系和行动方案,从而在价值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在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过程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在制度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过程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从而在组织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

【关键词】外交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同;新型现代文明形态

【DOI】10.19422/j.cnki.ddsj.2019.09.003

任何一个共同体的健康与稳定发展,都需要有相应的价值体系作为构建共同体社会成员精神秩序的基础,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组织载体予以保证,同时还需要相应的力量进行推动和落实,并予以这些力量相应的话语权。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同国家、民族、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了引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需要在全球范围拥有相应的话语权,这就意味着需要提升外交话语权。提升外交话语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在价值体系建构上下功夫,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基础。提升外交话语权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使命与责任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而人的实践也在理性指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人们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了相应组织形式。发展了的理性上升为理论,不仅指导着实践,而且还反作用于作为实践成果之一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维护其秩序,推动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现代文明发展,人类越来越从相互隔离的区域化存在向全球化存在发展。[1]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伴随现代化进程,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愈演愈烈,从而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攸关的共同体。同时,在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推动下,人们的交往方式、生存形态以及权力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就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

能否为变化不定的世界确立稳定发展的坐标,不仅关系到当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人类的生存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为人类发展的新型现代文明形态所做的系统设计,也是为新时代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提出的行动方案。要将这套系统设计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一方面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围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需要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起,围绕世界大同的丰富实践加以落实。前者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努力来实现,而后者则需要在对外交往过程中通过实际行动和话语阐述赢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来付诸实践。为实现这一目的,中国需要不断提升外交话语权。在新时代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不仅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基本逻辑与实现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权力和生存形态都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文明形态的发展。现代文明出现后,伴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的发展,人类交往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而在现代文明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推动发展的物质权力中,而且还体现在建构秩序的话语权力上。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进入网络化时代,市场化和全球化也因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其中有两方面比较突出:一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范围内的权力关系开始发生新变化;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也开始不断生成。这两方面的变化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并且不断赋予彼此新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体现上述两方面变化相互作用的逻辑演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刻体会到在上一轮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苦难。因此,中国需要不断推进新型现代文明形态建构,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不是让发展只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同时,也必须深刻认识到,长期以来推动发展与建构世界秩序的物质性和话语性主导力量都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虽然在新型现代文明形态到来之际,中国已经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世界展现出一幅全新的文明画景,但要将这一个理念转变为现实,中国还需在赢得物质性权力和话语性权力上下功夫。

综上所述,话语性权力的获得要以物质性权力为基础,而话语性权力又能够为获得物质性权力创造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话语性权力的获得也有其内在逻辑,体现为话语性权力建构的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组织逻辑的有机统一。因此,对中国而言,要在新型现代文明形态建构过程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除了要努力获得建构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物质性权力基础之外,还必须在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组织逻辑三个维度上推动中国外交话语权的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的多维立体的复合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图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之一——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理论发展与价值追求

虽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生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演绎已在现实中初见端倪,但是作为整体形态尚未系统呈现,更多的还是一种理想愿景式的描述。因此,在当前这一时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和共识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要在实践中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需要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涵、理论体系和行动方案,从而在价值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

在价值方面,提出新价值理念以赋予新型现代文明形态价值内涵。新型现代文明形态区别于传统现代文明形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维度上以网络化为基础而不是以工业化为基础;二是在价值维度上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具体来说,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价值内涵就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本和技术的作用,为人民服务。因此,要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格局过程中赢得道义上的主动权,而且也在构建新型文明形态过程中赋予其核心的价值内涵。

在理论方面,推动理论体系创新以指导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建构。要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除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之外,还需要以此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论体系。当前,不论是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还是在具体外交理论方面,由于现代文明起源于西方,因此以资本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支持现代文明发展和外交实践的具体理论工具。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话语权的提升需要在扬弃西方主导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遵循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社会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有机统一,推动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为新型现代文明形态建构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在方案方面,提出具有引领性意义的行动方案以推动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生成。外交话语权必须服务于外交实践,必须以外交实践的有效性为前提,因此需要提出一套既能体现价值理念又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具体来说,这一行动方案需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遵循多方共赢原则,充分发挥现代文明各种要素的功能,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整合各方面力量,以推动新型文明形态的生成。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一行动方案的具体体现之一。

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机制构建与制度保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已不仅是观念和理论,而且已通过相应的行动逐渐成为客观事实,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与建构世界秩序的价值力量。为了让这种价值力量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还需要使其融入全球治理体制机制中,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所认同和接受,从而为持续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为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经过长时间博弈和磨合逐渐形成的。关于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对两个方面需要加深认识:一是这一体系仍存在许多合理性,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治理体系以及其中的体制机制未能适应新情况,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亟需进行改革;二是现代化先发国家在这一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长期把控国际外交话语权,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将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贯穿于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体制机制,这是造成这些问题和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及其相应体制机制,就必须正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对中国而言,需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一是要以辩证的思维来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赢得逻辑优势。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世界各国在现代文明逻辑演绎过程中,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而形成的制度性成果,是人类理性的结晶。虽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体系及其体制机制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但不能因此对其予以简单否定,更不能简单地推倒重来,或者像某些国家那样,只要这些体制机制不能够按照它们的意图办事,就要“另起炉灶”或“退群”,而应看到其中的合理内容,遵循新时代发展规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角度辩证地审视这一体系,超越性地提出创新和发展的改革方案。

二是要以尊重的态度来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而为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赢得认同基础。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是由各个国家达成共识后而形成的。因此,本着凝聚更大共识的宗旨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可以减少时间成本和认同成本,当各国都认识到既有体系的问题和不足时,中国提出的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改革方案就能够赢得更多认同。例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3]此外,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而不是简单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可以减少在这一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的阻力,也有利于团结这些国家。

三是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而为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赢得制度空间。必须看到,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在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中起到较大主导作用,但其已难以很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因此,要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主导性逻辑,就需要在尊重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前提下、在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治理方式并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中国的外交话语权。

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与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战略布局与组织基础

外交话语权归根结底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影响力,中国要提升外交话语权,需落实到与不同国家及其人民之间关系的建构上,也就是说,需提升国际交往中不同主体的影响力。因此,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就成为新时代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的重要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必须以多维立体方式展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从而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战略布局。

一是通过开展政府间的国际交往工作,推动全球范围内基于政府关系而形成的伙伴关系网络建设。在新时代,政府间的国际关系仍然在外交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着眼于建设政府间的国际关系,通过开展双边或多边政府间外交工作,推动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促进国与国之间基于双赢或多赢原则展开交往和合作。

二是通过开展新型政党交往工作,推动全球范围内基于政党关系而形成的伙伴关系网络建设。长期以来,政党发挥功能作用的空间主要是在各个国家内部,而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政党间交往的空间越来越广阔。2017年,首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召开,新型政党交往的机制进一步确立,从而使基于政党外交而形成的新型政党关系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政党外交作为一种新型全球交往的渠道,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可以弥补传统政府间国际关系机制的不足。因此,积极开展政党外交,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关系的作用,构建基于政党关系而形成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提升外交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三是通过开展民间外交工作,推动全球范围内基于社会关系而形成的伙伴关系网络建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民众交往也越来越多,各类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交往之中,基于社会力量形成的民间外交关系成为促进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的重要方式。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可通过开展民间外交的方式,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民间外交中的贯彻落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这些理念融入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过程中,从而为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奠定社会认同基础。

四是通过开展企业间的经济交往工作,推动全球范围内基于经济关系而形成的伙伴关系网络建设。如今,国际经济交往中最为基础和常见的方式是企业间的经济交往,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载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各地,因此,可以通过推动企业之间的交往以及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地民众的交往来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助力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过程中为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提供经济基础。

五是通过开展复合型的多维全球交往工作,推动全球范围内基于命运共同体而形成的伙伴关系网络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同样体现在各种关系上。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也同样要求国与国之间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关系进行合作。从机制和组织的角度来看,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需要同时推动上述政府、政党、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主体性要素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内容和任务角度来看,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需要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内容,这就需要构建多维立体的复合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此外,为了实现中国外交话语权提升这一目的,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并基于多维立体的复合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构建逻辑,使上述理念能够获得主体性和组织性的支持。从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样一个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的多维立体的复合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结语

随着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文明开始进入到新型现代文明形态阶段。新型现代文明形态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主动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理念,擘画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蓝图。而要实现这个蓝图,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自然成为应有之义,即需要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内涵、理论体系和行动方案,从而在价值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将这一理念转化成为推動全球治理与构建世界秩序的价值力量,并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而在制度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需要构建多维立体的复合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其中,从而在组织维度赢得话语性权力。

(责任编辑:甘冲)

[1] 肖巍、顾钰民主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1-2012):核心价值与意识形态建设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5页。

[2]习近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23/c_1123025806.htm。

[3]《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2/11/c_1120448960.htm。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