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成效探析
——以滁州市南谯区为例

2019-09-20 12:02周建松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保险金额种植业政策性

周建松

(滁州市南谯区财政局,安徽 滁州 239000)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保护制度,通过对特定保险品种实施财政保费补贴,引导和鼓励农户“愿保尽保”。目的是在发生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作物造成损失时,防止农户因灾致贫,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农业保险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1]。

滁州市南谯区自2009年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2011年在全区全面推行,8年来,结合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品种,先后选择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森林、能繁母猪、奶牛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2015年选择茶叶作为本地特色保险品种。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运行8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滁州市南谯区2011年-201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数据情况

(一)2011-2018年各保险品种保障金额

?

(二)2011-2018年各保险品种投保数量

?

(三)2011-2018年财政资金补贴情况

?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8年成效分析

(一)稳定和助推种植业发展

2011保险品种只有水稻、小麦、油菜、能繁母猪4个,2014年增加了玉米,2015年增加了茶叶、2018年增加了森林和奶牛,保险品种达到8个。品种的增加是因为南谯区地处丘陵,东部地区地势平坦,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打造的标准良田,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小麦类本地粮食主产品,因此种植和投保面积一直比较稳定。而西部地处山林,通过江淮分水岭治理、乡村振兴等项目开发,农户由种植油菜、玉米等传统经济作物转为种植茶叶、林木、滁菊和发展养殖业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适时新增的保险品种为调整产业后的种植品种在抵御自然灾害,降低风险方面,起到“保护伞”作用[2]。

(二)促进南谯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政策开始试行时,保险金额只覆盖直接物化成本 (包含种子、化肥、农药等)。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保险金额也随之提高,2015年水稻、小麦、玉米保险金额分别由之前的330、270、250元/亩,提高到406、367、282元/亩。2017年在全省14个县试点“大灾险”,3个品种保险金额再次提标到800、650、550元/亩,提标后的保险金额除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外,还覆盖地租成本。保险金额的提标,让规模种植者解除了后顾之忧,推动南谯这种植方式由传统的散户种植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种植。2011年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只有68户,种植面积占全区种植面积的5%,2018年种粮大户达到491户,占全区种植面积的50%。

(三)种植户的风险意识不断增强

期初,农户不了解政策性保险政策,认为农业是“靠天收”的,听到保险二字就认为是商业保险,产生抵触心理。承保是由村级协保员挨家挨户上门解释、收保费,甚至由村集体代垫。通过8年的运行,农户现在积极参保,主动缴纳保费,有的还通过政协、人大代表建言献策,主动要求开展滁菊、黄金梨、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特色保险。据统计,南谯区2018年水稻、小麦承保率达到85%,茶叶、森林承保率达到83%,规模种植户承保率达到95%,农户已经强烈认识到要降低农业风险,就得参加农业保险。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成效得益于政府强有力推动

1、持续的财政补贴政策。2011年-2018年中央、省和区级财政补贴占总保费80%,其中中央财政补贴占总补贴的一半,农户只交保费20%。拿水稻为例,保险金额406元/亩,保费19.8元/亩,农户只交3.96元/亩,财政补贴15.84元/亩。茶叶作为南谯区自行试点的农业保险品种,保险金额500元/亩,保费25元/亩,农户只交7.5元/亩,区级财政补贴17.5元/亩。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引导农户增强农业保险意识,实现“愿保尽保”。

2、政府“立体式宣传”。网站、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媒体宣传;农村集会、“三下乡”活动集中宣传;村公开栏、道路沿线墙体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刷写农业保险宣传标语;在银行、商场等电子屏幕滚动发布宣传字幕;制作并发放带有宣传内容的手提袋、围裙、抽纸盒等农民喜爱的日用品;利用发生在农户身边的理赔案例,开展“看得见”宣传。“立体式”的宣传,才让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一惠农政策短时间内家喻户晓。

3、引入竞争机制。2018年之前,南谯区农业保险由国元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承办。为激发市场活力,2018年通过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现有国元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人寿财险滁州市中心支公司3家公司在南谯区竞争性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4、列入政府民生工程。2011年开始,南谯区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列入33项民生工程之一。设立政策宣传、监督检查、工作推动、财政补贴投入等指标每年考核政府工作推动情况。设立规范承保、规范理赔服务、农户知晓度和满意度等指标考核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质量。通过区、镇、村和保险经办机构齐抓共管来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保险品种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户需求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政策引导下,土地流转规模加大,传统的种植业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求,越来越多的经济作物呈现发展态势,例如南谯区的景观树、大棚蔬菜、葡萄、草莓、黄金梨、水产养殖等,这些经济作物都有保险需求。保险经办机构应当积极发挥市场主体功能,结合种植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农户需求,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合理定价,开发保险新品种,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二)尽早全面推广“大灾险”

安徽省2017年在全省14个县开展“大灾险”试点,2018年试点县增加到16个县,尚未全省推广。目前“大灾险”面向的是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农户自缴保费20%,其余80%保费由中央、省、区级三级承担。我们认为:一是“大灾险”尽早在全省全面实行;二是扩大到种植面积小的分散种植户,以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这样即使发生严重灾情时,农户也有较大金额保险保障。

(三)改进种植业理赔设计

现行的种植业理赔是实行比例赔付。即按照各保险品种的苗期、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不同生长期,分别确定该险种不同生长期的最高赔付金额。同时设置理赔起点,当灾情损失率达到启赔点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险金额和损失率计算赔款,损失率达到80%以上时,按该作物生长期保险金额全额赔付。由于南谯区地处江淮之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非旱即涝,这种理赔设计,损失衡量标准难以确定。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继续改进理赔设计,由成本保险向产量保险过度,比如水稻,当地正常亩产量400千克,当亩产量不足正常产量50%时,按照保险金额的50%赔付,绝收时按照保险金额全额赔付,这样的理赔操作易于农户理解和操作[3]。

(四)加快镇、村保险人员队伍建设

当前镇级保险服务站一般只配备了一名保险业务员,村级保险员多是由村干部兼任。由于南谯属丘陵地带,种植业呈分散状态,属亚热带气候,农业生产灾害发生频率高,加上理赔程序偏于复杂,使得农业保险在核灾、理赔、定损环节需投入更多的人力。

猜你喜欢
保险金额种植业政策性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2022-2024 年广东省政策性渔业保险
罗克辛刑事政策性刑法体系批判
农作物保险金额确定方法比较
小议保单保险金额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超额保险”案例的法律思考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成立旨在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
从风险划分的角度看高保低赔问题及改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