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探讨

2019-09-20 12:02苗建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分层分类育人

苗建萍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化以及需求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就业意向(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进企业、自主创业等)、知识及能力水平差异较大,探索“分类别指导、分阶段培养、分模块推进”的“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的模式与路径,有利于保证各类人才皆可发展、皆有成功机会;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解决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障碍及深层次矛盾,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及理论依据。

二、理论回顾

目前国内关于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聚焦于纯理论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探讨。主要围绕显性分层、隐性分层、混合分层、走班分层等内容,阐释其概念、优劣势以及具体分层教学的操作措施。二是以某一具体课程为研究案例,有针对性的提出分层、分类教学的方法。例如:宋继环在《分层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按培养目标分层教学模式、分科分层教学模式以及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使用范围[1];赵青和叶涛在《分层教学之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一文详细分析了显性与隐性分层的优劣势,并提出了隐性分层操作的具体流程:分层前的调查、目标分层、教学分层、分层辅导以及评价分层[2]。苏小霞等学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走班式分层教学模式,即秉承承认与尊重学生差异的理念 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3]。还有学者将传统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与分层教学模式相结合提出了实用性较强的混合分层教学模式。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者将上述理论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方法。比如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体育课、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截止目前,学界关于分类、分层教学管理模式探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还不多,不成熟,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仍然存在,一是各类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理论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没有清晰界定;二是课程案例研究较多,而专业发展和建设领域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较少;三是多种分层、分类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应用效果还未得到实践证实。

本文旨在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探讨“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以及实现路径,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从而确保教与学能够更好地相互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使专业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三、“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图1所示,“三分式”人才培养是一种“分类别指导、分阶段培养、分模块推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考研类、就业类、创业类三类人才培养通道的分流引导和互动机制,形成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实践等各环节内容。

图1: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

分类别指导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生经过大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发展定位,在学校指导下自主选择人才培养类别通道学习,并且可在不同培养类别通道之间自由流动。分阶段培养主要是实施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核心素养指标,确立课程核心素养指标,并选择和设计有效的培养途径与措施,解决什么时段教什么的问题。第一个阶段(第1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第2~3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第三阶段(第4学年)为能力提升阶段。分模块推进是依据人才核心素养指标,确立专业核心素养指标,并由此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体系,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与如何评价(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根据深造类、就业类、创业类这三种不同培养通道确立不同的人才核心素养指标,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块构成的培养体系,学生在相应的模块中选择课程,培养相应能力。

四、“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路径

协同育人、分类指导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举措[4]。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办学理念,体制改革,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等视角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企双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它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共同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5]。

坚持依托地方产业建专业、依托产业链建专业群,整合学校科研力量和资源,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共同参与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核心素质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形成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新方法。主动承担地方重大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转化项目,大力发展校办科技产业,积极促进学校科研成果、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化,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校地合作中成长。

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与探索,可形成双方优势互补,有利于构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相对独立和完善的三分式人才培养标准;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学科发展,提高师资水平。在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可为企业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校企双赢的大好局面。

(二)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三大育人平台有效联动

第一课堂基于专业特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开设的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方向和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则仅仅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旨在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探索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新途径、新办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而开设的诸如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竞赛与科技创新心理认知和训练、人文艺术与能力认证等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促进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形成第一课堂教学育人、第二课堂活动育人和校外实践育人的有效联动,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育人效果。

(三)多方联动,双导师制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能力

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低年级学生通常对专业背景 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等了解不够,个人发展定位较模糊,尚不具备独立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基于此,高校应该完善资助工作体系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学校—家庭—医院”“三位一体”的心理转介模式,完善基于校园一卡通数据分析、家访和谈心谈话的家庭贫困精准认定办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量身定制能力资助计划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整体联动。可以给每个班级学生配置校内校外双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在专业学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课堂学习、见习、实习等;校外导师主要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和技术部门负责人等企业骨干人员担任,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 校外导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见习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能力。

(四)分类别指导,服务个性成长

高校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定位,选择人才培养类别,确定相应的人才核心素养指标,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新生入学后,学校相关部门、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应全方位宣传解读“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发展预期,经过一年学习后,通过分流,自主选择进入“深造类”、“就业类”、“创业类”三类人才培养通道,实施分类别培养。

同一专业根据学生的选择,结合师资和教学条件,可同时分流三个培养通道,也可以分流为其中两个培养通道,不同的通道组班上课。若“创业类”培养类别人数少,可采取导师指导的方式开设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类课程。不同培养通道的课程应全部修完,不能跨通道选择部分课程修读。不同通道的相同课程可组班上课。

学生有再次选择培养通道的机会。对于再次选择培养通道的学生,应修完该通道规定的所有课程。不同培养通道的相同课程,可直接认定学分;其他已修读课程,经试点学院初审、教务处审批后,可认定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如实计入学生成绩档案。

猜你喜欢
分层分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类算一算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分类讨论求坐标
雨林的分层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有趣的分层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