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卫星靠得住吗?

2019-09-20 12:09迟惑
太空探索 2019年9期
关键词:原子钟伽利略导航系统

文/迟惑

▲伽利略系统在德国的控制中心

2019年7月,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突然发生了严重的故障,连续170个小时不能工作,这对于一个雄心勃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来说,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声望上都是沉重的打击。幸好除了伽利略之外,这个世界上还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正常工作。因此,用户们似乎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应用受到什么损害。然而,在卫星导航界看来,这却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事件。那么,人类还能够相信和依靠卫星导航系统吗?

是谁惹了麻烦

伽利略系统曾经发生过星上原子钟大面积失效的严重事故。不过这次系统服务中断倒不是星钟的问题,而是地面系统惹了麻烦。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还是要回到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上。每颗导航卫星所发射的信号内容,简单说起来,就是“我这里现在X点了”。这个时间信息由星上的原子钟生成,应该说是相当精确的。然而30多颗卫星的原子钟,彼此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异。这些原子钟和地面生成的标准时间也会有一些差异。如果不做干预,随着时间积累,差异会越来越大。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那么,即使是1个纳秒的时间误差,也会造成0.3米的测距误差。因此,各个卫星导航系统都要定时用地面标准时间来修正星上原子钟,让它们尽量保持同样的走时。

▲伽利略系统地面段全球部署

伽利略系统的时间修正工作属于地面段,它分布在几个国家。地面段由地面控制段和地面任务段两大部分组成。地面控制段主要负责星座控制和卫星管理,对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的控制、监视、计划和自动化运行都在地面段进行。地面段由两个地面控制中心和6个分布在全球的遥测、跟踪和控制站组成。这两个地面控制中心分别位于意大利富西诺和德国奥博珀法芬霍芬,两个站互为备份。伽利略地面段的各个功能站通过各种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电话网连接到这两个地面控制中心,遥测、跟踪和控制站正常情况下用S频段13米口径天线和卫星交换信息。

▲伽利略系统在德国的控制中心大厅

伽利略任务段的主要设施就部署在控制中心里,外加一些任务上行站和敏感器站,部署在世界各地。敏感器站用来生成和上传导航电文的有关信息。因此,敏感器站需要全球组网,各站之间用通信卫星和电缆相互联系。而敏感器站与伽利略卫星之间的信息交互就通过任务上行站来实现。伽利略系统一共有5个任务上行站,采用3米口径的天线。

▲ 伽利略系统德国控制中心内景

具体来说敏感器站有两个使用模式。首先是轨道确定和时间同步功能,每10分钟对所有卫星进行一次观测,并计算出每颗卫星的精确轨道和时钟漂移数据,并预测出未来几个小时的空间信号精度数据。每隔100分钟,就向所有卫星上传一次有关的数据。

很显然,这次的故障就是因为轨道确定和时间同步功能出了错。但诡异的是,无论欧空局,还是国外主要航天媒体,对这次故障都讳莫如深,既不讨论故障原因,也不分析故障的影响。负责运行伽利略系统的欧洲GNSS局只是在服务恢复之后,发布了一条极为简短的通知。只有少数来源透露了有限的消息。英国皇家导航研究所在通知中称,“控制中心的一台负责计算时间和轨道的设备发生了异常,对两个中心的多台设备造成了影响”。而zdnet网站的报道则称,欧洲GNSS局还在查找故障原因当中。

作为这样全球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一台设备的异常就导致全系统瘫痪,这在系统设计上应该是不允许的。可以看出,欧洲航天的跨国协调机制虽然运行了几十年,在多数型号工程上行之有效,但如果是应对这种分秒必争的紧急情况,效率实在是太差了。这不仅仅是欧空局的问题,更是欧盟的问题。相比之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可以更加高效地应对类似情况。

导航卫星靠不住了怎么办?

这次伽利略发生故障,并没有对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造成什么影响。原因在于,当今的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基本上都是多模式、兼容互操作的,可以同时接收GPS、格洛纳斯、北斗和伽利略的信号,并用于生成导航解,少一个系统并不会带来显著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伽利略系统的这次故障,也证明四大系统兼容互操作的做法是正确而有必要的。

那么,会不会发生四个导航系统全都失灵的情况呢?理论上说,这是不可能的。四大系统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除非发生极端宇宙现象,例如太阳剧烈活动、大规模陨石群袭击地球轨道,大部分导航系统是不会丧失功能的。然而这次事件向人们证明,事情可能没有那么乐观。而且,就算在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不会中断,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段发生中断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我们还是要考虑一下卫星之外的导航定位授时手段。

▲伽利略系统地面段架构

▲伽利略系统的氢原子钟

▲ 惹麻烦的伽利略系统意大利控制中心

实际上,美国在GPS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GPS的应用迅速推开。各方发现,GPS的表现比人们预想的更好,因此美国提出了以GPS为唯一导航手段的想法。当时人们担心这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手段,因此应者寥寥。不过很快,美国自己也不再提及这个想法。其中原因是,GPS在使用中遇到了各种信号干扰、遮挡问题,在水下、地下空间、强干扰环境下,GPS的性能急剧下降。而且,很多应用所需要的定位精度非常高,GPS未必能满足要求,哪怕加上北斗和格洛纳斯也不行。例如我们在路面上开车的时候,卫星导航并不能分辨汽车在哪条车道上,甚至分不清我们在主路还是辅路。所以,当需要经过岔路口的时候,导航软件会弹出一个指示窗口,帮助我们用肉眼来分辨和导航。

因此,美国很快提出了综合导航定位授时的概念,把人类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时间、空间测量手段都纳入其中,除了卫星系统,还包括了各种雷达、光学测量手段,以及惯性器件和普通的时钟,当然也有天然的导航星——脉冲星。在这当中,惯性器件和时钟得到了高度重视,因为它们完全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信号就可以工作,能够提供稳定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在卫星或者其他导航定位授时信号无法工作的时候,可以提供基本的服务。

激光雷达、图像识别和毫米波雷达技术则是最近几年的新宠。激光雷达的优点是精度非常高,对近距离地形地物的测量精度甚至可以达到毫米级。它也成为诸多无人驾驶车辆的必备技术。图像识别的关键在于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出图像中的道路、其他车辆、人员等目标,用于支持导航方案的制定。不过激光雷达在雨雾环境下表现不好,图像识别还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而毫米波雷达不受气候和光照限制,是一种全天候的感知手段。而且最近几年民用毫米波雷达的成本急剧下降,家用小轿车上也装得起。

▲ 用阿里安5火箭四星发射的伽利略

因此,未来人们所使用的导航定位服务将是多源融合的。包括卫星在内的各种手段将提供丰富而无缝隙的导航服务,这些服务彼此支持、彼此校正,为我们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导航服务。

猜你喜欢
原子钟伽利略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船舶智能导航系统
深空原子钟或是未来太空导航新方向!更精准的计时将时间精确到极致
新型原子钟140亿年内误差不超1/10秒
用传感器重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伽利略与天文年
伽利略,星星的使者(下)
伽利略,星星的使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