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人民的健康,他们的健康观思想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并蕴含在诸多的国家政策中。对历届领导人的健康观研究,有助于深入的理解“健康中国”战略的形成,有助于理解各项卫生事业的实施。
关键词:健康;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过去人们认为健康的定义是身体没有疾病,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健康的概念不再仅限于感性层面,而是上升到一个更加理性的概念层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的人,也指一个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最新的健康概念呈现为思维立体的,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四个层面,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传统健康概念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是人生命之所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养分,对中国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将保障人民的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疾病防治能力,实现了我国医疗保障发展的广大和深度扩张,我国卫生领域科技水平得到了提高,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延长了人均预期寿命,这些成就离不开党中央以几代领导人为核心的正确思想指导。新时代,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要在几代国家领导人健康观的正确引领下,不断推进“健康中国”梦的实现。
一、邓小平的健康观
(一)体现在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中
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群众立场,设计和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和实施围绕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各项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提出和实施是建立在为实现人民利益要求基础之上。邓小平还指出:“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之后,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前提,实现人民利益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后备保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全民身心健康是人民利益得到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体现改革初期的卫生工作事业中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國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健康事业,他认可卫生事业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必不可少性和不可替代性。健康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目标,是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事业。邓小平同志不仅重视各项事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而且注重协调经济发展和教科文卫的比例,大力增加了教科文卫的费用。并在后续的经济发展中提出要尽可能地持续发展教科文卫事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卫生经费投入。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加明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卫生部门的投资必须逐年增加,增加率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三)体现在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关怀中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搞经济建设,需要各种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目标共同奋斗。邓小平同志是个爱才惜才的领导,他曾经说过,“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和人才,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误解。”邓小平在1980年3月12日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军队医院也可以实行医务人员的制度,定技术职称”。
邓小平同志不仅重视医学人才尤其是医学科研人才对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更重视培养和支持医学科研,切实关怀医学科研工作者,体现了其对医学科研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例如除工资住房等福利外,也注意关怀其健康状况,要积极地为其创造条件。邓小平还要求所有的党员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预防疾病的传播,创建良好地群众生活环境,邓小平倡导了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
二、江泽民的健康观
(一)体现于“三个代表”思想中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健康理论,而且为中国的卫生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合规和检查标准。实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旨在通过提高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马克思曾经强调人民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人民的利益应该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最终价值追求。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要求在国家的一切工作中实施,而且要结合具体的现实,它已被用于识别各种问题,并提供标准的合规性,以有效解决人民的关切。
(二)丰富了卫生事业的基本内涵
江泽民提出并深刻的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人民的要求。社会主义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要注重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即必须努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一切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证人民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全面发展观的思想融入进全国的健康卫生事业建设中。
(三)重视开展健康教育
江泽民非常重视健康教育,他将健康教育视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在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教育和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倡导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健康,也要关心广大农民的健康和教育问题,1999年10月他《中国农民基本常识读本》序言中提出,在对农民进行科学种田等知识宣传时,要求结合农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即学习“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是对健康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进一步认识,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树立更加正确的健康观念,强健其体魄,提升其整体素质。
三、胡锦涛的健康观
(一)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中
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简短的一些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求人与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新型整体综合的全新发展要求。其内在价值诉求是要把可持续、全面、协调作为发展的追寻,强调发展的科学性要求和标准,强调关注发展带来的人口、环境、资源等衍生问题,要求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和生活状况。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要求重视人的生存问题,而且要重视创建或者改善人生存所需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人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健康状况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为第一要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人民群众和自然环境的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比较解放前虽然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但整体状况不乐观。但是,科学发展观倡导“五个统筹”,尊重人和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体现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中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参考前苏联的医疗预防和保健体系建立了我国的医疗保健体制,以预防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1987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一步发展了医疗卫生事业,改善了医疗服务硬件设施,提高了医疗服務技术水平,但由于国内运作的市场化,趋于追逐经济效益,使得医疗卫生事业渐渐偏离了应有的公益性。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在2006年左右逐步开始,政府增加了投入,采取了综合配套的措施推进改革。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进一步加深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2003年得到进一步规划,重点放在城市,2006年开始逐步扩大到农村,2007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项目正式启动,重点是城镇。2009年,国务院正式宣布了新的医改方案。这些文件、措施的出台,不仅说明我国的卫生事业公益性进一步得到重视,也意味着某些影响健康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备受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习近平的健康观
(一)体现在对健康的认识中
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主席将人的健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联起来,他认为人的健康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身体上的健康,没有大疾病、恶疾病的困扰,身体的健康是生活的动力,不仅包括人自身生理机制的良性状态还包括人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习近平非常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他提出“全民健身”的号召,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户外,强健体魄。另一个是心理方面的健康,指的是精神层面的良好状态,无重大的心理问题,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生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提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良好地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大业”,只有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改善达到,小康生活才能称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于2016年正式提出了要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将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提升为国家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还非常重视道德健康,他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中的道德素质不应该被忽视,更应该得到重视。
(二)体现在新时代各项目标的实现中
(1)隐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期目标中
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从中可以看出,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不仅要使诸多要素(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人民、自然等)的各自得到发展,而且应是整体和谐的综合发展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随着精准抚贫的继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等等,国家为实现这个目标正紧锣密鼓的将重点帮扶对象转移至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和农民身上,政府不仅致力于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努力提出各项政策要切实提高对农民的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等等。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必将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这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将人民的健康与国家强国目标的实现关联在一起,为实现全民健康赋予了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期许意义,为此,一系列致力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措施加紧被实施着: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等等。
(2)隐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提出了上述重要结论,他将实现人民幸福安康,中国强盛繁荣作为国家奋斗的目标,进一步诠释了人民和国家的内在联系。中国梦与人民健康梦息息相关,身心都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民既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主体,也是未来享受中国梦实现的主体,人民的“双主体”身份深刻的诠释了人民是国家主人翁内涵,也为国家一切的工作方针要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和健康、以及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思想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