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自我意识萌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初步建立。这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人格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它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也有助于推动教育行业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德育教学与实践中,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例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讲授和晦涩的说教,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学与实践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做人若是没有良好的品德就无法在众人之中立足,一个国家若是举国上下没有人崇尚德行、恪守美德,也无法在众多国家中成为兴旺发达的佼佼者。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道德精粹究竟该如何代代相传,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把这些精粹通过教育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整个国家遵从美德的人越来越多。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使德育教学与实践更完善、更全面、更科学、更以人为本、更贴近实际生活,是我们应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的内涵
先从解字法入手来理解德育。“育”字不用多说,自然是意指教育或养育,代表著一种传播方式。而“德”字的本意原是指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转。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自然经验的不断积累,后来的“德”字被人们解释成了顺应自然的发展、社会人伦以及人类的客观规律去做事。从这里我们就能想到,“德”字也是指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的前提下去发展社会。由此可见,“德”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意思相近,强调亲近自然,顺应人性,也有一种无为的观念在其中。做人常讲的德行不就是这样吗?讲究与人和睦相处,不刻意挑起争端,不去有意伤害他人,讲究顺应人性本善的天性,这样就能受人爱戴,能称得上有德行。
二、实施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方式把思想价值观和社会意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从而达到一定的社会教育目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自我意识萌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初步建立,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培养会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网络媒体各方面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人格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与教师一起度过,除了原生家庭,他们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来自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这一点,扛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智育的好处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从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的扫除文盲运动、文化下乡运动到逐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领域的人才层出不穷,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人们也看到一度不重视德育带来的后果:一些知识分子缺乏道德观念,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未来国家的人才培养应该在德育上下足功夫。
1.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德育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有许多关于德育思想的论述。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培养治国人才进行贤能教育,可以说,他是我国德育实践的第一人,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后世不断地学习和发展优秀的德育思想,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一部分。在今天文化软实力占据国家竞争力重要地位的时代,如何去运用、继承和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
任何单方面的、没有温情和爱可言的教育都是畸形的。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却不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学生长大成人后又该如何融入社会呢?如果教师机械地教学而不传播人性的光辉与良善之美,那么,学生又怎能懂得尊重、关心、爱护他人呢?如果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那么,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又在哪呢?一个好孩子,一个好学生,一个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人,他应该是智力发达、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对社会和人类有着人文关怀、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情感的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智育的普及,学生的智力水平越来越高,而德育却未能得到同步发展。据中国调查网显示,现在中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误入歧途的孩子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育的缺失。一些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不知道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甚至也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试问,这样的孩子能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吗?
3.推动教育行业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揭示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学生德育工作离不开优秀教师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整个教育行业的推动。德育的发展也会推动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教育行业的前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紧密关系。德育方式的创新和改进势必会促使整个教育行业不断优化德育方案,加大德育投入,并在教师考核和晋升方面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当整个行业内的人整体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这种趋势才能成为影响国家的大趋势。在国人朴素的观念里,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应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育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三、关于德育教学与实践的建议
1.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德育活动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的学习态度。德育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与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的关系,去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于什么。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一定比被动灌输、抵抗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并为学生提供正面的良性的引导。比如,在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全班同学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家自主发言,变教师讲授为学生间互相辩驳、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充当课程的指导者和辅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中学阶段,学生受同辈群体(同龄孩子)的影响较深,他们会模仿同辈群体的行为、跟从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中,教师很难把自己的意识观点强加给学生。所以,通过组织讨论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在学生的观点出现明显偏差时,教师不要太急于批评和教育,而要通过其他同学充满正能量的发言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观点和认知上来。
2.注重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多元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到教学工作多方面的情况,从而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判断。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以最终期末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教学和过程评价。德育不同于智育,德育往往是思想和观念的传播。而在传统的智育主导方式下,将考试作为评价的标准太单一,不够客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思想困境,光看卷面我们难以知晓。因此,应创新德育评价考核机制,根据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去设计适合课程的多重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一切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且不限于教授书本上的观点,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例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讲授和晦涩的说教。
参考文献:
[1]王博.中国德育考核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思考[D].河海大学,2008.
[2]严文德.德育理论课教学要遵循“三贴近”原则[J].职业,2008,(14).
[3]孙丹.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浅析[J].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2015,(08).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