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琴, 莫飞旭, 高 强, 龙友华*, 吴小毛, 樊 荣, 卢 俊, 黄亚欣
(1.贵州大学 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5; 2.毕节市植保植检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3.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局, 贵州 修文 550200)
猕猴桃(Actinidia)又称奇异果,因维生素C含量丰富而被誉为“VC之王”,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近年来,猕猴桃产业规模虽在不断扩大,但在生产过程中猕猴桃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阻碍产业发展,其中猕猴桃软腐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报道发生[1-9],该病害是造成猕猴桃果实贮藏期腐烂的主要原因,易引起果实品质下降,降低贮藏性、商品性和经济价值。目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防治,而农药的不规范使用易造成污染及残留等问题,从而导致果实的商品果率和优质果率降低。因此,探究能够提高果实品质和防御酶活性的方法,对促进猕猴桃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套袋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物理措施,具有改善果实品质、阻碍病虫害侵染、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和经济价值等优点[10-11]。王井田等[12]研究发现,猕猴桃不同去袋时间可显著影响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韩飞等[13]研究发现,不同颜色果袋套袋可提高猕猴桃果实商品果率。刘辉等[14]研究发现,无纺布果袋套袋可改善猕猴桃外观品质。而不同套袋时间对猕猴桃品质及防御酶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研究不同时间套袋对猕猴桃果实品质、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明适宜的套袋时间,以期为提升猕猴桃品质、提高贮藏性提供有效途径,进而为猕猴桃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于2018年在贵州省修文县小箐乡猕猴桃园进行,该园区平均海拔1 329 m,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为1 250 mm,年平均气温为15.8℃。供试果园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pH 6.54,全氮1.41 g/kg,全磷90.40 g/kg,全钾0.61 g/kg,有机质34.38 g/kg,速效钾32.45 mg/kg,速效磷3.53 mg/kg,总体肥力适宜猕猴桃生长。
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树龄7 a,树势健壮,管理水平较高。
1.3.1 田间试验设计 于5月7日对猕猴桃进行授粉。选用棕色果袋,分别于6月10日、6月25日、7月10日、7月20日、7月30日、8月10日、8月20日、8月30日和9月10日进行果实套袋处理(依次记为T1、T2、T3、T4、T5、T6、T7、T8和T9,以不套袋为CK(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次重复为1个小区(3株猕猴桃),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套袋时选取每棵树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共套袋20个果实。9月25日按小区采收全部套袋果,采收后立即去袋并置于室温条件贮藏,用于测定品质及防御酶活性。
1.3.2 测量指标及方法 各品质指标与防御酶活性的测定参照文献[15-17]进行,分别于贮藏0 d、5 d、11 d、19 d和26 d进行,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PAL-1型折射仪测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采用蒽酮法测定;果实单果质量采用精度0.01 g的电子天平测量;利用游标卡尺测量横径和纵径,每个处理随机测定20个果后取平均值,计算果形指数(果形指数=纵径/横径);SOD活性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测定;CAT活性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
采用Excel 2010和Dps 7.05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分析各处理的差异显著性。
2.1.1 外观品质 从表1看出,套袋处理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单果重较对照均有所提高,其中T7的纵径最大,为74.38 mm;T1的横径和单果重均最大,分别为49.64 mm和91.80 g。套袋对猕猴桃果实的纵径和果形指数无显著影响。表明,套袋能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提高单果重。
表1 不同时间套袋猕猴桃的外观品质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same below.
2.1.2 内在品质 从后熟果实的内在品质(表2)看出,T4的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为11.48%。可滴定酸含量T1、T3、T4、T5、T6和T7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T4最低,为0.67%。糖酸比T4最大,为17.53;其次是T6,为16.71,与对照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6最高,为14.83%;其次是T4,为14.67%。维生素C含量T8最高,为89.59 mg/100g;其次是T4,为89.13 mg/100g。总体看,T4可较好地提高后熟果实的可溶性总糖、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改善果实口感,提高营养价值。
表2 不同时间套袋猕猴桃后熟果实的内在品质
2.2.1 可滴定酸含量 从表3看出,在采后0~26 d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贮藏26 d后, T4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67%;其次是T6,为0.68%。可滴定酸损失率最高的是T6,达73.35%;最低的是T9,为44.11%。套袋总体上加快了可滴定酸的损失。
表3 不同时间套袋采后猕猴桃的可滴定酸含量
2.2.2 可溶性总糖含量 从表4看出,各处理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在采后0~26 d内总体呈上升趋势,T5和T9的可溶性总糖增长率分别为39.13%和47.73%,均低于对照,其余套袋处理的增长率均高于对照,其中T4的增长率最高,为104.33%。表明,T5和T9套袋处理可降低可溶性总糖的增长速度,提高耐贮性。
表4 不同时间套袋采后猕猴桃的可溶性总糖含量
2.2.3 维生素C含量 从表5看出,各处理果实维生素C含量在0~26 d贮藏期内总体呈下降趋势。贮藏26 d后,T3的维生素C损失率最高,为70.45%;其次是T6,为68.19%;T4最低,为58.40%。表明,除T3和T6外,其余套袋处理均能降低采后猕猴桃果实维生素C的损失速率,延长果实的贮藏期。
表5 不同时间套袋采后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
2.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从表6看出,各处理的猕猴桃果实在采后贮藏期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T2、T3和T8的可溶性固形物增长率低于对照,其中T2的增长率最低,为59.39 %;T5的增长率最高,为119.46 %。由此可见,T2、T3和T8均可减缓猕猴桃果实贮藏期的可溶性固形物增长速度,提高耐贮性。
表6 不同时间套袋采后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在猕猴桃后熟过程中,伴随着果实内自由基含量的增加,SOD活性将被诱导增强,以清除过量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延缓果实衰老[18]。从图1看出,各套袋时间处理SOD活性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除T9外,其余套袋时间处理在贮藏19 d时SOD活性达峰值,均高于对照。表明,适时套袋可增强SOD的活性,保护细胞膜结构,延缓果实的衰老。
图1 不同时间套袋采后猕猴桃各贮藏期的防御酶活性
2.3.2 过氧化氢酶(CAT) CAT能够阻止或减少羟自由基的形成,是清除过氧化氢的重要酶类,降低过氧化氢对机体的损害[19-20]。在贮藏0~11 d时,各处理的CAT活性均无明显变化,贮藏19 d时,除T5外,其余处理的CAT活性均达峰值,继续贮藏,CAT酶活性呈下降趋势;T5的酶活性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表明,适时套袋能提高CAT的活性,减少过氧化氢的积累,延缓果实衰老。
不同时间套袋对猕猴桃果实品质和防御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从品质上看,各套袋处理果实的单果重均有所提高,外观品质有所改善;适时套袋可改善后熟果实的内在品质,降低维生素C的损失率,但加快了可滴定酸的损失,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总体变化幅度较大。在贮藏19 d时,各处理SOD和CAT活性基本达峰值,两者共同作用清除果实产生的过量活性氧,维持体内活性氧的平衡,延缓果实的衰老。
韩飞等[21]研究不同颜色及不同规格套袋处理对“金魁”猕猴桃的影响发现,不同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单果重影响较大。施春晖等[22]认为,不同类型果袋处理的“红阳”猕猴桃单果重均不同程度下降。蔡金术等[23]认为,套袋对“楚红”猕猴桃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均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均与本试验研究结果有差异,可能是由于品种及套袋处理方式不同。曾祥碧等[24]认为,不同颜色果袋套袋可增加猕猴桃果实维生素C含量,提高糖酸比。李良良等[25]研究发现,不同果袋套袋可提高单果重及改善果形指数。毛永亚等[26]研究表明,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套袋可提高SOD活性。王贵禧等[27]研究表明,猕猴桃果实软化后SOD和CAT的活性达峰值是由于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大诱导的结果。王燕等[28]对芒果冷害的研究表明,SOD和CAT等防御酶能够清除植物体在衰老过程产生的过量活性氧、保护细胞膜免受损害及延缓果实衰老。陈金印[29]研究发现,“金魁”猕猴桃在室温贮藏条件下在软化后期SOD和CAT均出现峰值,且CAT活性峰值出现在采后20 d左右,能够较好地清除活性氧和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试验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6月下旬套袋可提高猕猴桃部分贮藏指标,7月中下旬套袋可提升果实内在品质,因此推荐套袋时间为6月底至7月中下旬,但套袋同时造成了部分品质及贮藏指标下降。试验仅采用了1种果袋类型及套袋方式,不同类型、不同去袋时间的综合处理对果实的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