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贫困地区深度扶贫“四方联动”模式研究*

2019-09-19 11:13童洪志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8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主体

童洪志

(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万州 404100)

0 引言

如何实现渝东北贫困地区全面脱贫一直备受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住居高山贫困户诸多,农村交通、信息网络化建设滞后,社会各行业企业难以聚焦于山区进行大规模价值创造活动,前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资拉动,而靠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的局面难以持续。可见,仅靠以往政府力量扶持实现全面脱贫任重道远,需从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上进行创新。

在“大扶贫”格局下,我国扶贫问题受到了人们积极关注,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扶贫模式,如:异地搬迁与整体推进扶贫模式[1]、教育扶贫模式[2]、科技扶贫模式[3]、产业扶贫模式[4]、金融扶贫模式[5]、旅游扶贫模式[6]等,这些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集中反映了不同扶贫主体对贫困户的帮扶带动脱贫,体现了政府与贫困户、企业与贫困户、企业与村、学校与贫困户等双方主体互动过程,但尚未形成一个集政府、学校、企业、村或贫困户多方主体于一体的扶贫推广模式。借此,文章以渝东北贫困地区为对象,研究深度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剖析当前扶贫面临的挑战,探索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构建其框架模型,以期为贫困地区脱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1 渝东北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理论基础和现实挑战

1.1 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

1.1.1 包容性增长减贫理论

包容性增长又称包容性发展或共享式增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认为贫穷成因不仅是收入水平低,更重要的是发展机会不均等,应以共享发展的理念才能摆脱贫穷的恶性循环。受此思想启发,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其发展理念,认为包容性增长不仅是要保持经济平衡来实现持续增长,还应该促使贫困减少。实质上,它就是一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过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使增长成果广泛惠及所有民众的发展理念和理论体系[7],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让更多的人享受发展成果,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表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8]。应用于脱贫实践中,就是一种“人人发展机会平等、人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减贫模式。

1.1.2 空间贫困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早期空间经济学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学说[9],并将贫困与空间地理位置条件因素联系起来,强调自然地理条件因素对贫困形成的影响力,从而导致了“空间贫困陷阱”。受此影响,更多关注贫困问题学者们将自然地理条件因素纳入到贫困成因分析体系中,从而形成了有名的“空间贫困”理论[10]。该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通过发挥发达地区优先发展的辐射效应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改善发达与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及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其贡献在于让更多关注贫困问题的学者理解贫困成因与空间地理位置条件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以此建立贫困地图,从空间地理条件因素视角去分析贫困成因,从而提供可视化的治贫策略[11]。

1.1.3 参与式扶贫理念与合作型反贫困理论

Prahalad和Hart[12]为全球贫困问题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方法,提出了金字塔底层(Bottom of Pyramid,BOP,主要代表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群体)战略。该战略强调以企业为主导,在开拓BOP市场的同时把BOP群体看成是企业资源和服务的供给者,通过增强BOP群体参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过程,以提高BOP群体生产能力的方式来增加收入,从而缓解贫困。参与式扶贫核心在于扶贫开发实践中多方扶贫主体与当地贫困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于扶贫工作实践,强调扶贫客体主动参与到扶贫活动中的一种互动型扶贫,通过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激发贫困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发展能力[13]。参与的关键在于“赋权于民”,这意味着要打破一套束缚贫困农民脱贫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障贫困农民的参与需求。

合作型反贫困作为一种减贫理念,强调通过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各扶贫主体和扶贫客体之间的合作,从制度层面上设计可持续的农村反贫困体制机制,消除贫困不利因素,从而可在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合作机制、治理结构等方面为贫困地区人群脱贫乃至为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基础[14],与参与式扶贫理念不同的是更加强调官民合作机制中贫困人群与政府的平等对话、平等合作的地位,切实提升贫困人群的权利位置和意识,增强贫困个体自主发展能力。其理念可为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提供新思路,有助于解决权利贫困和“大扶贫”格局下扶贫资源整合问题,是新型农村社会、经济治理模式的雏形。

1.2 深度扶贫面临现实挑战

渝东北地区包括万州、丰都、垫江、忠县、开州、梁平、城口、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1个区县,面积3.390 0万km2,尽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 034.69亿元,同比增长10.6%,但实现该地区全面脱贫,依然面临着扶贫工作巨大挑战。为更真实地反映该区域性脱贫工作面临现状,除走访一些代表性贫困乡村之外, 2018年3—6月对该区域贫困家庭(符合国家2017年贫困户识别标准)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3份(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问卷量占比62%),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2.1 农户思想观念落后

调查发现,贫困家庭农户主体脱贫致富思路不明确,脱贫意识不够强,缺乏个人发展和创新意识。诸多农户传统意识浓厚,存在“等、靠、要”等思想观念,这种情况下依靠传统小农经济维持生计的方式难以改变家庭经济条件。表1中显示,仍未摆脱的贫困家庭占比达43.4%,得到各方扶贫主体帮扶的贫困家庭正处在脱贫考察期的占比36.7%,诸多家庭在脱贫致富和筹资建设等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1.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表1中显示非高山搬迁户占比83.1%,这些家庭户所处各村大多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生活垃圾无法妥善处理,村庄治理工作难度大。根据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标准,在农村房屋危险性鉴定C、D等级中,表1中显示为14.1%,说明仍有不少房屋结构构建处于危险状态,需维修重建或搬迁集中安置点。除此之外, 6.5%的家庭户用电难以持续稳定,多数家庭(66.7%)仍以干柴作为主燃料,未用上安全用水的家庭户占32.5%,未通网络设施的有41.9%。可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任务重。

表1 渝东北地区贫困家庭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占比(%)调查内容占比(%)调查内容占比(%)家庭子女因贫辍学6.5享有低保户20.8年龄: 30岁及以下4.7未参与医疗保险9.7多个子女高中以上求学47.9 31~40岁10.2C、D级房屋14.1用电不稳定6.5 41~50岁60.3未通电信网络41.9未用上安全用水32.5 51~60岁14.4病情—亚健康户主63.3主用干柴作为厨房燃料66.7 61岁及以上10.4 残疾户28.5加入合作社15.4债务支出家庭户主61.1 重大疾病户31.8小规模种养殖户14.6 子女上学35.8仍未脱贫家庭43.4生计方式—务农和零工55.8 生产经营9.8帮扶脱贫考察期家庭36.7生计方式—外出务工44.2 生活社交9.3帮扶已摆脱贫困家庭19.9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88.3 疾病治疗26.8村公路未硬化16.6教育程度高中或中专8.7 房屋修建15.4村公路未硬化到家门口36.1非高山搬迁户83.1 其他情况2.8

1.2.3 特色产业发展困难

表1中显示,贫困家庭加入合作社的只有15.4%,仅有小规模种养殖户为14.6%。可见当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加之发展适度规模化农业特色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难以形成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来实现整体性脱贫,从而导致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够。以巫溪县天元乡天元村和新华村为例,长期以来以小块土地种植水稻、玉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增收困难。养殖户主要以生猪、家禽为主,还没有摆脱小农经济束缚。一些小规模种养殖户,如中药材、蜜蜂、羊、鸡等,近年来因受市场经济和销售渠道影响,现已种养殖积极性明显降低。

1.2.4 劳动力素质偏低

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就业途径窄,收入水平不高。表1中显示,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高达88.3%,高中或中专户主的仅有8.7%,依靠务农和打零工来维持生计的家庭户为55.8%,外出务工的占44.2%。意外的是,留在农村里的农民在41—50岁的有60.3%, 51—60岁的14.4%, 61岁以上的占10.4%,但遗憾的是,样本中一些亚健康的户主高达63.3%,一些生病、残疾或年龄多在60岁以上的老人,只能承担家务和部分农活,家庭稳定增收难度大,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1.2.5 因学、病等致贫严重

表1中显示,贫困家庭中有多个子女(一般两个及以上)就读高中或大学的为47.9%,因贫辍学的有6.5%,有残疾的28.5%,有重大疾病的31.8%,有债务支出的家庭户高达61.1%,其中负债子女上学的35.8%,疾病治疗的26.8%,这两项导致贫困的比例高达62.6%。除此之外,尽管大多数贫困户(90.3%)参与了医疗保险,政府也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大病报销有最高限额,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最大的负担。

2 渝东北贫困地区深度扶贫“四方联动”模式构建

2.1 必要性

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和技能脱贫是农户实现长期摆脱贫困状态的有效方式。遗憾的是,贫困农户不仅因收入低导致发展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存在资金困难,而且还因自身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以及小农生产自结自足的长期生活习惯等导致发展产业思路不明确,缺乏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能力。除贫困户自身原因外,也有扶贫工作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以往扶贫模式要求政府承担了近乎全部脱贫任务,但仅依靠政府力量来实现整体性长期有效脱贫任重道远,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和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发展能力。因此,探索渝东北贫困地区多主体参与的“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扶贫模式,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三峡库区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农民群体自身发展能力的必要要求; 也是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长期脱贫的根本举措; 更是满足三峡库区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贫困人群家庭经济面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2.2 可行性

渝东北地区地域特殊——处于三峡库区,区内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品牌农业等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如:云阳文物145处列入《全国文物分布图》、开州“中国休闲小城”、城口“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忠县“柑橘”城、巫溪“全国魔芋种植重点基地县”等。该地区定位于国家重点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这些为吸引相关行业企业进驻渝东北地区,构建多主体联动的扶贫工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就经济发展而言, 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14.25,1 333.72,1 286.72亿元,同比增长5.3%,13.3%,9.7%;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 387.22亿元,增长13.7%;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087.77亿元,增长14.5%[15],这无疑为该区建立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及运行提供了经济条件。此外,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脱贫攻坚战的政策,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深化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金融精准扶贫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等,为促进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政策导向。

2.3 构建原则

“政校企村”四方联动要求政府(主要代表政府行为的扶贫主体)、学校(如地方本科院校、高职、科研院所、中职等事业单位扶贫主体)、企业(主要代表金融机构、农资企业、旅游企业及各相关行业或组织等具有实体经济的扶贫主体)、村(主要代表以基层组织贫困村为单位的扶贫客体和以贫困家庭为单位的扶贫客体)之间建立相对稳定且紧密的合作机制,通过“政企村”、“政校村”、“校企村”、“村村户户”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配置最优化,达到合作效益最大化。因此,基于扶贫理论原理的认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应遵循政府主导、村民主动、高校引领、协作开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校企自愿、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共谋发展,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发展环境,助力推动贫困地区实现长期有效脱贫。

2.4 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内涵

“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扶贫模式是在渝东北扶贫资源有限情况下,为突显各相关扶贫主体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必要性,打破以往“政校企”多方扶贫主体各自为战的格局,把贫困村或贫困户作为主体一方纳入扶贫工作体系中,动员全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构建“以政带资、以资带人,以校带人、以人带人,以企带农、以农带人,以人带村、以村带村”的“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图1),推动社会各相关扶贫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加强多方主体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更好地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脱贫。在此模式中,四方主体价值取向融为一体,又展示各自特点,其中“人”,即要充分体现“三峡人”的全面发展,扶贫工作中重点关注的是贫困户主体自身能力发展。

图1 多主体参与的“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扶贫模式

“以政带资、以资带人”是根据政府脱贫攻坚任务和扶贫目标,动员全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政、校、企、村之间建立扶贫资源共享机制,共谋发展,并以政府提供扶贫物资(如农资、家禽养殖等)、财力(如低保、搬迁补贴、产业补贴、种粮补贴、公共基础设施等)、人力(如干部包干)等实现一批贫困户改善生活状态、生存条件以及贫困地区生存发展环境。

“以校带人、以人带人”是以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为村或村民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更好地服务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校、村之间建立扶贫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良好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学校和贫困村、贫困户间共赢局面。通过高校自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或培育优秀科技咨询与服务队伍,以人育人的方式输送技术人才带动贫困地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或高校依托当地农村培训基地、网络、政府基层组织等平台直接对贫困户主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具有脱贫致富的一种生存技能或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能力,以依靠技能脱贫或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方式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这即可充分利用农村和学校教育资源与人才环境优势,也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企带农、以农带人”(其中“农”为代表农村一、二、三产业)是各相关行业企业扶贫主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要,开发农村资源,开辟农村市场,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带动建成一村一品,推动农业特色种养殖业、加工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把贫困农民群体看成是企业资源和服务的供给者,以价值链嵌入的方式让贫困农户参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过程,为企业提供劳动力、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从而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获得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进而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以人带村、以村带村”是以人才的支撑与劳动就业服务农村社区和农村经济建设,村与村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村与贫困户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农村农业技术人才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倡导人才或农村致富能手村村间自由流动,分享脱贫经验,并以先富农户或村带动其他贫困户或贫困村的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以人人脱贫推动整村脱贫,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贫困户、贫困村全面脱贫摘帽。

3 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实践成效:案例分析

3.1 产业扶贫

在产业扶贫方面,巫溪县坚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大胆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按照“政府+企业+村+贫困户”联动扶贫运作模式,即通过政府产业扶贫资金资助、企业合作引导、村集体资产入股、贫困农户参与的方式,把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构建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如:政府投入资金54万元,在巫溪龙寨村修建占地0.12hm2的山羊育肥场作为该村集体资产,出租给华旺农业公司每年获得租金4万元,并吸纳该村所有贫困户参与公司务工、畜牧养殖、牧草种植。年底,村集体将收益以贫困户向企业交售的畜牧产品、牧草和务工收入为基数,按照比例奖励分红。目前该村39户贫困户通过资产分红、企业务工、卖青储饲料等方式,年均增收4 000元[16]。

3.2 金融扶贫

在金融扶贫方面,巫溪县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在系统总结扶贫小额信贷经验基础上,遵循“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村(互助金)+贫困户”联动扶贫模式,以“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切实解决贫困农户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如:政府设立1 500万元风险金、1 500万元贴息金、500万元保险金,以“政府+银行+担保+保险”互联融合的发展模式,重点支持贫困户5万元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万元以下的产业贷款。目前,已成功放贷3 710余万元,诚信贷1 300万元、一、二、三产业融资担保贷款1 500万元,另有150余贫困户正在办理手续,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启动资金难问题。与此同时,建立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村大户、社会能人带动贫困村发展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帮带5~10户、合作社帮带2~5户贫困户标准落实帮扶责任,目前459家企业、合作社通过吸纳就业、托管代养、订单采购、技术服务等订单带动6 352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2 000元[16]。

3.3 教育扶贫

在教育扶贫方面,云阳县委、县政府组建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成立教育扶贫办,建立“政府+学校+贫困村+贫困户”四方联动机制,确保全县因贫因残的每一名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为海拔800m以上的52所村学校7 000余名学生的所有教室安装了取暖设备、为全县贫困山区80余所寄宿制学校4.7万名寄宿生每人购置一床棕垫等。同时,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全县3.7万名贫困学生全覆盖资助,整合部门及社会团体资金近2 67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6 325人,教育系统6 748名干部教师结对帮扶有学生的贫困家庭9 206户[17],对贫困户子女开展扶志、扶智教育,采取“广宣传、勤走访、赠物资、帮就业、助销农产品”等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

在培训方面,按照“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和“政府主导、农户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的工作途径,开展贫困乡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经营及林下种养殖等专题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班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以开州区为例,该区共培育致富带头人442人,其中贫困村420人,与贫困户签订带动合同1 520户,全区135个市级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实现了全覆盖。再如:城口县巴山镇新岭村贫困户主陈国友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养殖关键技术,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林下种养殖特色产业,实现净利润10万余元/年,同时解决了30余贫困户主到基地务工,带动了其他贫困户就业增收。

3.4 旅游扶贫

在旅游扶贫方面,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资产)+贫困户”四方联动扶贫运作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以巫溪县为例,如:观峰村(该村180户,其中贫困户68户261人)将自家土地、山林等进行折价入股,企业以现金方式入股,村集体将公共设施、乡村酒店及政府财政扶贫资金102万元作为股金入股,村集体占股51%,农户和企业占股49%,年底按股金7%进行保底分红,按照“集体控股、公司经营、成果共享”的方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在此模式运作下, 2017年有22户建卡贫困户创办起农家乐,增收达3万元,没有能力创办农家乐的46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和种植公司统一规划的蔬菜、水果,年均增收达1万元。与此同时,利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资金,采取“利益兜底”方式,分别在木龙村园隆国际农庄、和平村和美农庄入股65万元,作为该村贫困农户股本金,用于农庄乡村旅游建设, 170户贫困户通过订单蔬菜、公司务工、保底分红等方式,户均增收3 500元/年[16]。

4 结语

该文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并以多案例分析讨论了其理论模式的运作机理,体现了模式中多主体互动机制的内涵。总体来说,“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发挥了代表政府、学校、企业、村(农户)四方主体的各自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开了代表“政、校、企”三方合作扶贫主体各自为战的局面,有效地促进了政府、学校、企业扶贫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推进了“政企村”、“政校村”、“校企村”、“村村户户”间形成多种共赢的格局。

通过构建四方联动扶贫模式在渝东北贫困区县的探索应用,最终实现贫困村人人脱贫,从而推进整村脱贫摘帽。在该模式运作下可得到一些启示:(1)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帮助农户脱贫,打破了农民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了以往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实现了贫困农户获得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加快了村社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通过对农民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培育了一批掌握新型农业技术的现代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科学种养殖,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何谓“主体间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