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下思政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评《近现代农业思想史——从工业革命到21世纪》

2019-09-19 11:07刘迪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想史农学绿色生态

祖田修教授,早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农业经济学系,曾担任日本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地域农林经济学会会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他长期致力于日本农业基础领域研究,著述等身、成果丰硕,比较有影响的有《地方产业的思想和运动》《思考稻米》《农学原论》《食的危机与农的再生》等。其近作《近现代农业思想史——从工业革命到21世纪》一书由张玉林、钱红雨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

《近现代农业思想史——从工业革命到21世纪》回顾了自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农业与农学在巨大历史变迁中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理念或思想的演变,并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宏观把握。全书共分为5个章节,第1章阐述农学家、农业思想家产生的背景,及萌芽期的重农主义思想;第2~4章考察时段是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要以代表性的农学家或思想家为中心,探讨农业、农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展开的具体过程及其包含的理念;第5章归纳分析了现代农学思想,进行了重构新的农学体系的展望。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自古以来秉持“以农治国”的理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结构面临翻天覆地的变革。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绿色生态下思政教育在农业中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需要从国外近现代农学家、农业思想家的智慧中汲取营养,《近现代农业思想史——从工业革命到21世纪》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值得广泛借鉴。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从现实出发并回归现实的教育,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充实人的灵魂教育。绿色生态农业的建设诉求是绿色生态下思政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广大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培养出一大批真正关心、关注农业发展,志愿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农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其次,现代发展观引领下的工业文明创造出无比巨大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渐尖锐的人地矛盾、人资矛盾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紧密结合,并被迅速引入到现代高等教育的范畴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它以一种素质培养的形式,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矛盾缓和均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向上具有统一性,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实现公共化转型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教育扩大影响力,实现本土化建构及发展的现实需要。

再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身上肩负着更多公众的殷殷期望与社会责任,而大学生则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代表,引领着社会风尚、影响着社会伦理环境。因此,生态素养是当今这个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将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塑造广大农业大学生的生态体系,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应对与解决的时代课题。

总之,农业教育是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中国农村农业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始终离不开绿色生态下思政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作用。《近现代农业思想史——从工业革命到21世纪》的“他山之石”在中国“可以攻玉”,深入了解近现代农业思想史,对有志于农学研究、服务农业农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广大读者(尤其是农业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一件有意义、有帮助的事情。

猜你喜欢
思想史农学绿色生态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中国文学思想史专栏·汉代经学与文学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