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白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019-09-19 09:54毛志轩戴旭辉丹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微量蛋白尿白蛋白

毛志轩 周 著 万 梅 戴旭辉 魏 丹1,△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2)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颅内血液供应障碍,因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相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表现出语言障碍、偏瘫以及口角歪斜等临床症状,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临床上用24 h尿蛋白排泄量诊断微量白蛋白尿。其值在30~300 mg即诊断为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2-3]。尿微量白蛋白不仅是肾脏早期损害的一个敏感标志,也是血管内皮功能广泛损伤的指标[4]。近年来研究表明,MAU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5-8],可以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及预后[9]。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一步探讨MAU与ACI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01-01—12-31发病7 d以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男201例,女107例,年龄(65.17±10.66)岁。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组(MAU组,116例,30 mg/L

1.2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制定的急性脑卒中诊断的标准,经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证实有新发缺血性病灶并排除TIA、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且临床症状与新发病灶相符;(2)尿蛋白定性阴性,血尿素氮及肌酐检测均在正常范围;(3)发病1周内未服用过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4)临床资料完善者。

1.3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或住院治疗期间第一诊断发生改变;(2)伴以下情况者,即有房颤、精神方面疾病、感染性疾病、泌尿系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有症状的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近期使用 ACEI、ARB 等影响尿白蛋白药物者;(3)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出血性脑卒中者;(4)急性脑梗死发生前即有严重神经功能损伤;(5)检验或检查项目不全者。

1.4方法

1.4.1 基础资料收集: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收集各项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情况。

1.4.2 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2组病人均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2 d的健康宣教,尿检前1 d不得进食高蛋白饮食,不得做重体力劳动及剧烈活动。取清晨第一次清洁中段尿5 mL送检,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依据检查结果:尿中白蛋白>300 mg/L为大量蛋白尿,30~300 mg/L为微量白蛋白尿,<30 mg/L为正常。

1.4.3 实验室检查:2组病人入院后安静情况下均检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次日空腹时抽取肘部静脉血送检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糖化血红蛋白(HbA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同型半胱氨酸(tHcy)。以上检测均由武汉市第一医院检验科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次日凌晨由神经内科护士用科室血糖仪抽取并记录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1.4.4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应用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IMT),探头频率5~12 MHz,由武汉市第一医院彩超室专人严格按照程序检查。将IMT≥1.0 mm定义为斑块。

1.4.5 卒中评分:入院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troke,GCS)评定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由2名副高级神经内科医生共同评估,取其均值。

1.4.6 随访:随访2 a,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复发标准:①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②初发症状、体征明显加重,且排除进展性脑卒中可能;③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2 结果

2.12组基础资料比较与非MAU组相比,MAU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及颈动脉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MAU组tHcy及TBIL水平较非MAU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FBS、PBS、HbAlc、TC、TG、LDL-C、hs-CRP、AST、LDH、FIB、WBC及NLR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解质、HDL-C、UA、γGT、TP、APTT、PT、RBC、HGB、PLT及MONO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急性脑梗死中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尿微量白蛋白是否阳性为因变量,对上述所有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SBP、FBS、TC、hs-CRP、UA、TBIL及NLR是发生MAU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是发生MAU的独立保护因素。见表3。

2.42组入院病情比较MAU组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MAU组(P<0.01),GCS评分低于非MAU组(P<0.01)。见表4。

2.5复发情况

2.5.1 Log-Rank显著性检验:Log-Rank检验2组生存曲线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MAU组相比,MAU组复发率更高(P<0.01)。见表5。

2.5.2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与非MAU组相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MAU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见图1。

2.5.3 Kaplan-Meier风险曲线分析:随观察时间的延长,MAU组患者复发风险明显高于非MAU组。见图2。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表2 2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BS:空腹血糖;PBS: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K:钾;Na:钠;Cl:氯;Ca:钙;UA:尿酸;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GT:γ谷氨酰转肽酶;TP:血清总蛋白;TBIL:总胆红素;LDH:乳酸脱氢酶;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WBC:白细胞;RBC:红细胞;HG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MONO:单核细胞绝对值;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tHcy:血同型半胱氨酸;hs-CRP:超敏C反应蛋白

表3 急性脑梗死尿微量白蛋白的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注:变量赋值,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中,因变量为二分类,以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分界点,即MAU组=1,非MAU组=0;自变量中二分类变量有性别(男性=1,女性=0,以女=0为参照)、吸烟史(有=1,无=0,以无=0为参照)、饮酒史(有=1,无=0,以无=0为参照)、高血压病(有=1,无=0,以无=0为参照)、糖尿病(有=1,无=0,以无=0为参照)、冠心病(有=1,无=0,以无=0为参照)、颈动脉斑块(有=1,无=0,以无=0为参照),其余均为连续性数值变量

表4 2组入院病情比较

图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Figure 1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组别n复发χ2值P值MAU组1162810.591<0.001非MAU组19221

图2 Kaplan-Meier风险曲线Figure 2 Kaplan-Meier risk curve

3 讨论

脑卒中是我国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研究显示,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10]。因此,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危险因素的分层及评估,并加强一、二级的预防,是降低发病率、病死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对急性脑梗死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尿微量白蛋白亦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8]。国内外研究显示,尿微量白蛋白在急性脑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35%~46.78%[11-12]。本研究3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MAU阳性116例,发病率37.7%,体现了微量白蛋白尿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同时,有研究针对微量白蛋白尿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风险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尿微量白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密切、独立相关,且呈正相关[13]。

本研究显示,非MAU组相比,MAU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颈动脉斑块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5);tHcy及TBIL水平增加(P<0.05),SBP、DBP、FBS、PBS、HbAlc、TC、TG、LDL-C、hs-CRP、AST、LDH、FIB、WBC及NLR水平明显增加(P<0.01)。对所有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SBP、FBS、TC、hs-CRP、UA、TBIL及NLR是发生MAU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是发生MAU的独立保护因素。本研究中MAU患者入院后NISHH评分均明显高于非MAU组(P<0.01),GCS评分均明显低于非MAU组(P<0.01)。研究表明,hs-CRP和tHcy水平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评估[14-15]。本研究中,MAU组患者入院hs-CRP及tHcy水平均明显高于非MAU组(P<0.05),与此研究相符。随访2 a中,MAU组患者复发28例,其中死亡1例,非MAU组复发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关研究[16]结果一致,说明急性脑梗死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病情更严重,且复发率更高。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与复发次数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的尿液中仅含有极少量白蛋白,当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时,是肾脏早期损害的标志,反映了血管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相伴的内皮功能紊乱。微量白蛋白尿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内皮功能及细胞外基质的改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脂质更易进入血管内壁,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微量白蛋白尿炎性刺激,使炎症细胞的趋化作用增强,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并使血液黏滞度升高;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管对各种引起动脉硬化因子的作用更敏感,更易使脂质在血管壁上聚集、沉积;内皮细胞分泌抗凝物减少,血液黏稠,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18-21]。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肾、脑等全身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从而减少脑区血管的供血,致相应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而软化或坏死,进而出现急性脑梗死发作。因此,在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早起筛查MAU,并早期治疗,对疾病的发生及靶器官的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使用血管转化酶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其并发症[22]。一项单中心研究在中位随访4.7 a期间,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患者[23],且白蛋白尿的减少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24]。

急性脑梗死MAU阳性患者更多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血脂、高总胆红素、颈动脉斑块等,且病情更重,复发率更高,是卒中复发的高危人群。临床上MAU的检测方法简单、无痛苦,且花费低,患者容易接受,可将其作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筛查指标,在病情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中亦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不足在于样本量较少,病人仅局限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观察MAU作为治疗的靶点是否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亦可以进一步设计动物实验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具体作用及机制。

猜你喜欢
微量蛋白尿白蛋白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出现蛋白尿如何检查治疗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谈刑事侦查中微量物证的作用及常见发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