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晶 朱珈楠 余苗苗
随着高校扩招后进入高校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了不争的事实。[1]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包括政策吸引力,经济吸引力等,而高校满意度调研也是促使老师们去努力,改进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2]
本次是对2016届毕业生电子类、计算机类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回访,主要通过电话访问、QQ聊天、邮件答题等方式收集,参与问卷340人,就业行业流行依然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到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58.53%,该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密切的工作。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1.专业匹配度
毕业一年后,50%以上的学生继续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杭州,有部分在各自的家乡工作,这与本学院的专业相关,计算机类更新速度快,对口高速发展的城市,北上广深及杭州5个城市的占比总和就高达97%。
2.工作稳定度
计算机类相关专业适用的面比较广,学生一年后的稳定度也不高,一年后岗位调动的概率达40%以上,主要原因是一对工作强度的不适应,校园生活过度到社会生活还完全没有适应,二是家里原因,需要回到家乡工作。两年后调研,工作的稳定率达90%以上。
3.薪资状况
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整体薪水比其他专业的高,一年后平均薪资高于省内平均工资,三年后的平均薪资比省内平均薪资高2000左右,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
1.坚持贯彻“一横三纵双驱动”的就业工作模式,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工作体系,着力加强就业工作与校友联络工作的无缝对接,搭建全员就业的工作平台。成立的2016届就业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和学生工作负责人任副主任,就业辅导员和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通过全面落实奖惩制度,调动毕业班班主任、党建导师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力量,管理、指导、服务毕业生的就业,实现全员就业。
2.以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契机,搭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平台,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将专业实习、项目实训与就业有机结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009年至今学院先后与达内科技、东忠集团、汇文教育等3家单位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创建了校内实训(实习)基地。截止2015年上半年学院已有近480名学生参与校内实训,通过实训较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实习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就业市场,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深受企业欢迎,都相继顺利实现就业,并且就业层次相对较高。2016届毕业生中有63名学生参加了校内基地实训,较2015届翻了一番。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信息和渠道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校园宣讲,学院领导主动联系高层次企业针对信息学生特色开展专场校园宣讲,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2009年至今年先后邀请了达内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邮电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微宏软件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东忠集团、杭州六迈通信、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银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单位来校宣讲,学生参与达1500余人次,提供200多个实习岗位,已有近百名同学与这些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同时学院就业工作委员会成员也定期及时回访企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地就业机会,在外出开拓就业市场的同时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人才需求。
4.完善各类就业宣传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开辟就业专栏,发布最新招聘信息和就业公告。建立就业工作QQ群、飞信群和毕业生短信平台,使就业信息能够及时和准确地发布。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主要干部QQ群、飞信群,发布学生“就业喜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生就业状况,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5.关注就业特殊群体,实行时时追踪
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实行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帮扶,实现“发送就业资讯→指导修改简历→指导笔试→指导面试”就业一条龙服务,重点关注和解决学生实际就业困难,提升整体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