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桦
摘 要 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大拐点。中国40年左右的持续发展,依靠的是二元经济带来的人口红利,随着市场对劳动力的吸收大于劳动力供给,中国经济出现了工资率上涨的现象,即人口红利消失。对此,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绿色、循环与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建造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大力推进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生产基地 建筑经济
一、装配式专业队伍的组建方式
(一)公司组建装配式专业承包队伍
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公司在建项目为基准,培养一支专业的承包队。主要负责公司在建装配式项目的安装,争取专业队伍对生产构件的局部缺陷做到安装消化,从而减少加工基地与运输公司之间的相互推诿的情况。在安装队伍中需要培养一名装配师,让装配师用专业的安装技术带领队伍前进,以点带面,让其他工人同样具有技术能力。
(二)在公司经营范围之外,以公司控股的方式成立装配式安装专业公司
为了打开建筑保护壁垒的市场,前期在公司之外成立一家专业性的装配式安装公司,并与其他地区的装配式生产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待后期装配式竖向构件推广过后,再根据市场的成熟程度全面收购公司剩余的股份,这样既保存了专业公司的生產能力,又为后期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装配式专业队伍的实训方式和作用
(一)认识装配式构件的生产环节
工人应进入装配式构件加工基地,学习构件的生产环节、了解构件的生产过程与质量控制过程,熟悉掌握从模板搭设、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蒸汽养护、尺寸修理到构件装车、构件运输等过程。
(二)参加实训环节
建议利用装配式生产基地的构件堆放场地,组建两层两间的临时实训场地。建造实训场地的构件可以是短柱、短梁和短叠合板等,根据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生产实际的训练操作模块,并组织安装专业工人观看BIM模型进行安装演练。对安装专业工人开展实际的吊装与灌浆培训,从而形成从构件生产到构件安装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三)探索实训成果
通过建立的实训操作场地,装配式专业队伍可以根据构件安装的实际过程,探索和研究一些安装工具。例如竖向构件的校正工具,如果一直坚持去市场购买,而不研发,那产生的间接安装成本将持续增高。所以要鼓励工人自己研发实用的劳动工具,并能在实际安装过程中起到有效作用。
三、组建人员的数量
以一个劳务组团(一栋楼)标准为例,安装班组1个,每个安装班组平均4~5人(包括:吊装、安装、灌浆等工作);测量班组1个,一个组团(一栋楼)平均2人(注:竖向构件的安装需要对构件的安装尺寸进行测量控制);共为6~7人。
四、培训环节
培训方式如表1所示:
五、发展趋势
根据川渝两地的发展趋势,后期将推进装配式建筑竖向构件的安装模式。尤其是外墙与轻质内隔墙。因此,装配式建筑安装队伍的专业性将成为市场发展的需求。比如长沙与上海的装配式建筑市场,他们的安装业务基本都是邀请专业的施工队,这样既能控制安装质量还能控制安装成本。
六、装配式专业队伍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价格调查: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地区上海及长沙均为专业安装队伍作业。水平及竖向剪力墙价格约为500元/m3,三明治外墙约为700元/m3。
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为,80后农民工已开始成为我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主力,他们大都不愿意从事脏而重的体力劳动,劳动力市场已开始呈现结构性短缺现象。装配式专业安装队伍的建造模式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技术含量,有助于引导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促进其稳定就业,并在城镇定居,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且,我国人均竣工住宅面积仅30m2多,是美国和日本的1/4和1/5;建筑业人均增加值仅为美国的1/20、日本的1/42。日本通过持续地推动住宅产业化,现场用工量从每平方米20~30人·小时下降到了每平方米5~8人·小时,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1]
综上所述,装配式专业队伍的建立是必然趋势,对中国经济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住宅与产业化促进中心与城乡建设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 蔡昉.读懂中国经济[M].中信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