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石磊 陈学军 黄林洪
[摘 要]以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例,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等方法,立足于东北抗联文化,论证了在依兰县发展新型红色旅游的可能性与具体建议,主张基于穿越式体验游的模式,以依兰“四块石”抗联秘营为重点,依托五国头城、满族文化等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对依兰县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入开发,进一步完善与拓展依兰县旅游发展路线图,丰富群众的旅游消费选择。
[关键词]黑龙江省;依兰县;红色旅游;“四块石”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05-0054-03
Abstract: Taking Yilan Coun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the research group took literature-searching,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s of relevant personnel and other methods to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ies of developing new type of red tourism in Yilan County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Northeast United Army of Anti-Japanese. The research group made a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in Yila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and exp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region and enrich peoples tourism consumption choice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mode of Time Travel Experience Tour and take Four Stones Scenic Spot Anti-Japanese Secret Camp in Yilan County as its highlight, relying on the local human tourism resources and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the culture of the Capital City of Five Kingdoms and Manchu culture.
Key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Yilan County; Red Tourism; Four Stones Scenic Spot
[作者简介]焦石磊(1997-),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黄林洪(1996-),女,四川南充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通讯作者]陈学军(1975-),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ZRWSK2018-17);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22088,201910222125)阶段性成果。
近年來,国内旅游业对GDP和就业率的贡献率双双超过10%以上。促进旅游业发展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众多产业的发展。抗联文化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是东北独特的红色文化,抗联精神更是黑龙江省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在国家鼓励发展红色旅游,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针对目前黑龙江省依兰县旅游发展面临的旅游资源闲置、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本文立足于依兰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四块石”抗联秘密营地为依托,结合依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对依兰红色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穿越式体验旅游模式,为发展依兰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依兰县红色旅游开发背景
(一)依兰县旅游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依兰县地处三江平原西部,小兴安岭南麓,自然风光优美,不仅拥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五国头城遗址,而且作为曾经的东北抗日联军活动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依兰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经济效益逐年增长。依兰随着2018年9月哈佳快速铁路的开通,为旅游者到依兰观光旅游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方式,依兰具有较强的旅游发展潜力。目前红色旅游单纯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经无法适应游客需求,依兰迫切需要发展新型旅游形式。
(二)依兰县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
1.政策及社会环境支持
发展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是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对依兰“四块石”景区红色旅游开发得到了依兰县旅游局、文体局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和人员的大力支持、鼓励与帮助。
2.依兰县红色旅游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依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处三江平原西部。西距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251公里,东北距佳木斯市76公里,客流量充足,区位优势明显。
(2)资源优势。依兰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汇聚,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依兰县名胜古迹有辽代五国头城遗址、金代土城子古城遗址、清代巴彦通要塞遗址、丹清河风景区、“四块石”抗联遗址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交通优势。依兰县交通条件优越,拥有依七(依兰到七台河)高速、哈佳(哈尔滨到佳木斯)快速铁路等,同时根据《黑龙江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0)》,将建立南部东南山区通用机场群,涵盖依兰县。
二、依兰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弘扬爱国主义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极具凝聚力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如今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旅游形式,担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是旅游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依兰红色旅游,宣扬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激发青少年乃至全民的爱国情怀,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从而激励人们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
(二)有利于对革命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遗产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有利于带动依兰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积极培育新型红色旅游产品、将红色旅游同观光游、体验旅游结合,并且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将资源、历史、文化转为旅游优势,有利于切实提升依兰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并且有利于依兰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四)有利于培育依兰旅游业的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展红色旅游还能开拓更多的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零售、文化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五)有利于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据201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旅游业近年来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1]旅游业的就业容量大、关联带动性强、工作方式灵活多样,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了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最好选择。依兰县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综合开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就业促进形式,可以吸引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旅游观光业、商品贸易等的投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当地就业。
三、依兰县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定位
(一)总体定位
以依蘭“四块石”抗联遗址为载体,依托依兰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包括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五国头城文化、红色文化等为内涵开展体验式旅游。以“四块石”抗联密营、县博物馆、吕厚民摄影艺术馆、五国头城景区等景区和文化场所为旅游节点开展体验式红色旅游,争取把依兰建设成为新型红色旅游景区和三江平原地区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目标客户人群定位
依兰开展红色旅游的目标客户群是中高端人群,这部分人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进行旅游和其他消费。首先,依兰的资源、风土人情有发展中高端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其次,发展中高端旅游,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所属的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应对市场风险。第三,发展中高端旅游能够实现体验游、观光游、度假游为一体,形成多产业联动的格局,有利于实现带动依兰县产业升级的需要。
基于红色文化旅游的特性,在旅游开发中应争取与景区和政府、相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为他们在本地区的研学、会议等活动提供场所。针对中小学生,更可实行打折、减免等促销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达到宣传效果。
四、依兰县红色旅游开发建议
(一)形式创新
打破原有的旅游开发模式,从参观性拓展到体验性旅游,使游客从参观者转变成体验者。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日千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因此,推出红色体验旅游,不仅能增添时代感,而且是对旅游者需求的一种响应,红色旅游景区体验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将会对旅游者的爱国情感世界带来震撼性的影响。[2]在此背景下,可依托依兰县“四块石”景区,开发新形式的体验式穿越旅游。以“四块石”抗联秘密营地为基础,在其景区范围内,依托被服厂、抗联医院、抗联会议会址、抗联井等革命遗迹,将东北抗日联军秘密营地及其附属的环境进行还原,景区工作人员穿着当年的服饰,进行角色扮演,游客穿着抗联服装进行角色带入,使游客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东北抗联生活与战斗风貌,激发游客兴趣,使其深刻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进而将依兰县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
(二)线路创新
为了进一步增强旅游者的游玩兴趣,将依兰县分散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点进行合理整合,使各个景点相互依托,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设计了如下观光游与体验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线路。
依兰县博物馆(其中包含依兰抗俄、抗日、解放战争、剿匪、土改等珍贵历史资料)→吕厚民摄影艺术馆(吕厚民先生是依兰人,毛主席的摄影师,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2年,向依兰县捐献大量毛主席、周总理等珍贵照片,具有教育意义)→五国头城景区(依兰是辽金时代五国头城,徽钦二帝曾被关押在此,景区内有坐井观天园,警示人们勿忘靖康之耻,振兴中华)→巴彦通抗俄要塞(清代松花江江防要塞,彰显了我国抗击外族侵略的决心和智慧)→“四块石”抗联密营(主要为体验式景区,曾是抗联大后方,囊括战地医院、兵工厂等红色遗迹,观光结束后回到密营基地,亲身体验抗联生活,完成相关任务,结束本次旅行)。
(三)塑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内容、游客体验、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入手,将依兰县打造为三江平原地区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前期加大依兰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提升依兰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首先,通过举办革命历史讲座等形式,加深人们对革命历史事件的印象,激发群众的红色旅游兴致。其次,通过举行红色旅游新闻发布会、推介会,散发精美的宣传册,制作光盘等提升景区文化层次,吸引游人。第三,在黑龙江旅游网站与微信公众号中专门开辟红色旅游栏目等方式进行宣传。第四,策划红色旅游系列重大节事活动和红色主题文艺节目(例如红歌会),结合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好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第五,与依兰当地中小学开展合作,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发放诸如《人文历史话依兰》之类的文化读本。景区可以不定期地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为其进行研学旅行提供场所。此举也是为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的“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开展研学旅行、红色教育专题活动,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开展,给予此类活动折扣或相应的优惠。最后,在其中总结经验,树立品牌,推广至整个三江平原地区,乃至黑龙江全省及东北其他省区甚至全国。
(四)推动依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使依兰县的红色旅游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将创新理念贯穿始终。具体建议如下:第一,进行多产业融合发展。让红色旅游与相关的食、住、行、娱、购等旅游服务产品相组合,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使之与红色旅游景区协调,从而使各类产业围绕红色旅游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第二,进行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站在区域的高度,对周边区域同类型的旅游景区与其它类型的旅游資源进行有机整合利用,形成旅游产品开发的系列化、整体化,从而产生群体效应,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第三,注重旅游的体验性。可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编排大型歌舞剧等,增强与游客的互动。第四,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如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手段,对红色旅游和景区进行宣传推广和运营,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还可以利用VR等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设立民俗文化体验区,在此区域内细分时代体验区,尽可能地还原各个时代的食、住、行等方面的真实场景,区域内所有的物品都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预定销售,既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旅游体验,又可以直接增加旅游收入。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ctaweb.org/html/2018-12/2018-12-28-15-55-12622.html,2018-12-28.
[2]胡春雪,陈学军.论红色体验旅游策划——以黑龙江省为例[J].传承,2014(12):3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2016.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2011.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2004.
[6]雒树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更富活力旅游更富魅力[EB/OL].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9-03/11/c_1210078212.htm,2019-03-11.
[7]邓爱民.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7):37-41.
(责任编辑:张彤彤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