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眼里的杭州“城市大脑”

2019-09-18 02:29侯瑞
信息化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王坚专班中枢

侯瑞

作为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心目中的“城市大脑”,应体现杭州气质,是有杭州气质的创新

提到杭州“城市大脑”,不由地想到王坚博士。杭州“城市大脑”建设初期,作为总架构师的王坚认为:“‘城市大脑是杭州代表中国的城市为世界做的一次探索,一次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社会管理的前瞻性实践。”而如今,随着“城市大脑”在杭州深入推广应用,他说:“城市大脑体现出了杭州的气质,是有杭州气质的创新。”在杭州“城市大脑”2019年中发布会上,王坚向记者谈论了他的心路历程。

城市治理从“数”清楚开始

从7月29日起,杭州市将实施“非浙A急事通”便民利民措施。而能够实施这样的便民利民措施的“底气”,王坚认为来自于“城市大脑”,“其实杭州交警这几年的治理数清楚了一件事情,就是杭州在途的车是多少”。这个数字在全世界城市范围里,是第一次被数出来。杭州目前的机动车保有量是280多万辆,非高峰时在途车辆是20万辆,高峰期时在途车辆有30多万辆。所以,杭州高峰期交通拥堵是由30多万辆在途车造成的,而非以前认为的近300万辆。这就是非浙A车辆申请进杭州的重要数字基础。

通过“城市大脑”,杭州不仅数清楚了在途车辆数,还找到了道路延误指数。道路延误指数可以理解为包括路口等待时间在内的“路段平均延误时间”。道路延误指数的发布,是对道路的精细化管理,是对每条路的拥堵程度负责任,也是城市管理理念上非常大的改变。如今,在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48个主要路口在监控下,每个路口的车流量、通行速度数据被一一提取,通过计算模型运算,得出每个路段的平均延误指数,并据此得知整个区域的道路延误指数。“为每条路都算出延误指数来,其实是一次治理体系的提升。”王坚说。

类似的管理变革发生在杭州上城区。曾经,杭州上城区的市一医院周边,是有名的堵点。上城区政府用“城市大脑”探索街区治理,发布了“街区治理·停车指数”。在上城区湖滨街道的一些显眼位置,放置着一些电子引导牌,实时跳动着代表存量泊位的数字,引导去这里驾车的人快速找到停车位。上城专班、城管专班、卫健专班通力合作,通过对存量资源的彻底盘点,智能规划、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仅让人们知道哪里有车位,还能知道快速停哪里。“泊位指数是对一个区域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随着这些创新便民措施的不断出台,一个城市的便民方法和体系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王坚认为。

“从无到有”变成“从有到无”

“创新是要有东西来支持的,气质也要有内容来支持。”在王坚看来,杭州气质的创新,离不开“城市大脑”。过去的半年里,杭州市有25个部门、13个区市县包括4个街道,共接入了347个系统。“这可能在中国是最大的一次协同,而且是靠一个技术完成的协同,非常不容易。”此次发布的48个应用场景,是通过29个专班,汇聚了大大小小67个部门的数据。同时,数据并不是简简单单汇聚起来,而是真正汇聚到应用场景中。

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王坚说,这并不是简单的再做一次信息化系统建设。而且事实上,这个目的也是他在这半年里慢慢想清楚的,那就是方便老百姓。“城市大脑”以前从未出现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未来,“城市大脑”方向却应该是“从有到无”。“过去,我们建设‘城市大脑,想要方便老百姓,但是结果却给老百姓添了很多麻烦。”王坚说,“这次,‘城市大脑发布的很多场景特点就是把它从有到无,让老百姓没有感觉却得到了方便。”

王坚首先举了舒心就医的例子。“就诊只付一次费”是将原来就医多次支付的过程变为只付一次,“过去挂号、诊疗、取药等要付四次费变成一次,是1+1+1+1=1”。王坚说:“我们希望以前的‘有都变成‘无,从有到无,是對老百姓治理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无杆停车”体验是另一件从有到无的变革。在云栖小镇,这里的停车场是没有杆子的。“老百姓的习惯改变都是一个城市市民新文明的体现,没有杆子的停车体验也像杭州的斑马线前让行人一样,代表一个城市的变化。杭州停车没有杆子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文明。”王坚认为。

除了这些,30秒入住、数字公园卡等新的场景应用,都是杭州开始“从有到无”的体现。要实现30秒入住,需要将过去涉及政府部门两个系统和企业的四个系统进行协同,整合到‘城市大脑,变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数字公园卡是将方便市民的公园卡从“有”的物理状态,变成“无”的数字化,老百姓再也不用专门到指定地方买物理公园卡,也不再担心忘记携带等问题,刷刷手机就能进公园。这些便民的应用场景是从有到无的思路转变,真正实惠老百姓。

城市治理的颠覆思维——中枢化

“实际上,我做技术那么多年,第一次感受到,在为民需求下,其实是对技术的一次颠覆性创新。”王坚对自己这几年建设“城市大脑”的过程总结道。过去几十年,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大家有个隐含的假设,就是当技术试图用一个企业服务的架构来为一个城市服务,会发现企业和城市是不一样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问题,城市的情况远比企业复杂得多,很难说哪个部门是最中心的,城市和百姓间的关系,无法用去中心化来解决问题。“在‘城市大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颠覆式的假设——城市治理中枢化。既不是中心化,也不是去中心化,而是有一个东西叫中枢化。”王坚宣布,“我感到非常骄傲,因为这在全市是第一次探索。也由此可以说明,杭州的创新气质都是由这些东西造成的。”

过去几年,杭州“城市大脑”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中枢协议。通过中枢协议将归集好的数据协同起来,再连接系统,从而整合了城市的资源,从原来的多网多云多库真正实现一网一云一库。

同样的,在建设“城市大脑”的过程中,王坚觉得弄清楚了场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他说:“为什么这次那么强调场景?为什么强调场景而不简单讲应用?因为场景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应用,一个简单的应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场景来驱动。就像一个部门不能解决老百姓的某个问题,它需要好几个部门系统。而中枢协议就是完成协同这件事的,它意味着城市所有的资源都在线了,可以被调配使用,这就是城市的治理,最终达到场景智能,让老百姓的便民体验‘从有到无。”

猜你喜欢
王坚专班中枢
交通运输部成立船员换班工作专班
工作专班何以成为基层新负担?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常州武进区 安全培训实行“专班专培”
忽悠马云10亿元的人
王坚:艺术家的商业逆袭
小儿推拿治疗中枢协调障碍163例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