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鑫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10009
患者接受全麻手术后,苏醒期躁动是十分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四肢不自主乱动、坐卧不宁、心率过速、血压升高、定向功能障碍等,不仅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同时会造成切口二次出血、引流管脱落、留置针松动等,损害患者术后恢复[1]。目前,关于全麻术后躁动诱因尚未彻底明确,普遍认为同术前用药、术后镇痛等因素相关,另外,患者自身体质水平也会影响躁动发生率。同时,疼痛刺激、导尿管刺激也是诱发苏醒期躁动的常见原因,因而,合理选择患者导尿时机至关重要。本文以2017.1-2019.4 我院收治90 例全麻患者为例,探究导尿时机选择对患者的影响,具体如下。
此次选择2017年1月-2019年4月于我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90 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抽签结果分为三组,一组患者总计30 例,包括男性15 例,女性15 例,最低年龄20岁,最高年龄75岁,平均年龄(41.3±1.5)岁,其中5 例患者接受骨科手术,15 例患者接受胃肠科手术,10 例患者接受心胸外科手术。二组患者总计30 例,包括男性16 例,女性14 例,最低年龄21岁,最高年龄74岁,平均年龄(41.2±1.4)岁,其中6 例患者接受骨科手术,16 例患者接受胃肠科手术,8 例患者接受心胸外科手术。三组患者总计30 例,包括男性14 例,女性16 例,最低年龄22岁,最高年龄75岁,平均年龄(41.4±1.5)岁,其中4例患者接受骨科手术,16 例患者接受胃肠科手术,10 例患者接受心胸外科手术。三组患者基本资料经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1)三组患者均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符合相关要求;(2)三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手术禁忌的患者;(2)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导尿操作。插入导尿管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且尽量由同性人员操作,以免患者心理尴尬引起肌肉过度紧张。使用碘伏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导尿管比还需使用石蜡进行润滑,插入时动作要轻柔,当导管内有尿液不自主流出时即为插入成功。本文将患者分为三组,一组在手术当天患者晨起时进行导尿,二组则在麻醉操作前导尿,三组需在麻醉药物生效后且患者生理指标稳定后导尿。
(2)导尿护理。一组和二组患者在插入导尿管时由于处于清醒状态,应为其讲解相应流程,并且对于尿道口疼痛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以降低不适感。三组患者由于麻醉后对插入导尿管的感觉不明显,操作动作需更加轻柔,以免造成损伤。
记录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麻醉时长、苏醒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自制舒适度调查问卷、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舒适程度及满意情况,问卷总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舒适度、满意度越佳。评估三组患者术后躁动发生概率。患者状态平稳,安静合作为未出现躁动;患者接受吸痰等刺激操作时四肢轻度活动,意图坐起为轻度躁动;患者无刺激操作时出现四肢活动,无法配合平躺为中度躁动;患者剧烈挣扎,拔出导尿管、引流管等为重度躁动。躁动发生率=轻度躁动率+中度躁动率+重度躁动率。
通过SPSS19.0 软件对本次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以p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二组、三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一组(p<0.05),见表2。
表2:舒适度、满意度比较
二组、三组患者出现躁动的概率明显低于一组(p<0.05),见表3。
表3:躁动发生率比较
全身麻醉操作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较大,在术后苏醒时对患者神经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尤其是苏醒阶段的排尿过程中由于预置导尿管的原因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或不适感[2]。此时由于患者躁动会导致其擅自将导尿管拔除,进而影响术后护理效果,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术前导尿时机,有效控制躁动期意外拔管的问题[3]。其中手术麻醉前和麻醉后导尿可以较大程度缓解患者术后的尿意,也就能避免意外拔管的问题,而手术当天晨起即导尿的预留时间过长,人体内水分代谢仍在继续,加之术中输液产生的水分,使得术后尿意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