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芳
青岛市按摩康复医院 山东青岛 266000
小儿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临床上将3 个月内腹痛发生超过3 次定义为再发性腹痛,该病症发病急、变化大,仅在腹痛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其在发病间歇期并不会出现其他症状,由于该病症发病较为突然,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治疗难度较大。本文围绕中医内服外治的方法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次对照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共38 例,均被临床确诊为小儿再发性腹痛,男17 例,女21 例,年龄在5~11岁,平均(7.25±1.06)岁,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不具备可比性,(P>0.05)。
诊断标准:①腹痛症状至少每周1 次,持续3 个月以上;②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很少表现为绞痛;③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上腹部或无规定范围,腹部检查可有脐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④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⑤可伴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便溏、腹胀等症状;⑥所有患者血、尿、便常规、便潜血、虫卵、血沉、肝功能、B 超等检查均无异常;⑦有功能性疾病的家族史;⑧心理因素:精神紧张或压抑,父母离异、家庭不和、惧怕上学。
给予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主要药物为颠茄片和思密达,前者每天1 次,1 次1 片,思密达则每次2 袋,每天3 次,服用一周[1]。观察组患儿使用小儿推拿结合醒脾养儿颗粒进行治疗。根据辩证将其分为脘腹中寒型、气滞血瘀型、乳食积滞型、脾胃虚寒型,推拿基本操作行揉一窝风、拿肚角、捏脊、按揉足三里等,脘腹中寒型加揉外劳宫、摩腹;乳食积滞型加按揉板门、清大肠;脾胃虚寒型加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气滞血瘀型加运八卦、拿肩井,连续推拿一周,每天1 次。醒脾养儿颗粒每次2 袋,每天3 次,服用一周。
本次对照实验的观察组指标以显效、有效、无效为准。显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腹痛症状三个月内并未出现;有效: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儿整体恢复效果较好,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腹痛症状依然存在,并未出现变化,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其次,腹痛评分主要分为0~3 分,其中,0 分表示无腹痛、1 分轻微腹痛、2 分腹痛情况较为严重,在腹痛评分达到3 分后,属于严重腹痛。
将SPSS20.0 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n)为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腹痛评分(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显效患儿12 例,有效患儿6 例,无效患儿1 例,治疗总有效率(94.73%),治疗前患儿的腹痛评分为(2.87±0.26)分,经过推拿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后为(0.48±0.97)分;而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儿,显效10 例,有效5 例,无效4 例,治疗总有效率(78.94%),治疗前的腹痛评分为(2.85±0.31)分,治疗后降至(2.03±0.46)分。组间差异较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治疗总有效率(n=19)
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腹痛评分对比(P<0.05)
小儿再发性腹痛属于中医学“腹痛”范畴,认为临床以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为特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发时腹中摄痛,干啼积泪,腰曲背弓,上唇干,额上有汗,此名盘肠内吊之痛。”描述了本病的典型发作特点。关于本病的病因,《婴童百问·盘肠气》篇认为是“小肠为冷气所搏然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亦云:“由冷气入脏所为也"。均指出本病由腹部中寒,寒邪搏结肠间引起。本病亦可由于乳食积滞,气阻不通,气滞血瘀所致,病位主要在肠。该病症前期属慢性疾病,易被忽视,但随着患儿腹痛程度的愈加强烈,其症状的恶化程度就越高[3]。在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中,西药治疗存在着些许局限性,仅能暂时缓解,并不能完全根除。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醒脾养儿颗粒为中药制剂,由山栀茶、蜘蛛香、一点红等成分组成,两者相结合,可醒脾开胃、养血安神,行气活血,缓急止痛,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由此可见,推拿结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临床效果较好,适宜在临床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