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性质—应用”的认知关系,形成“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思维方式是有机物教学的核心思想。基于有机物教学的核心思想,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五导”教学: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学辨识,感受宏观知识;导议结构,理解微观符号;导悟变化,引导深度思考;导达应用,拓展迁移能力。
关键词:五导;教学模式;有机物;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性质—应用”的认知关系,形成“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思维方式是有机物教学的核心思想。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偏离这种思想,导致学生缺乏有机物学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常常依靠死记硬背去接受知识,如强记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应用,抄默有机反应方程式等。当面对熟悉、简单的有机物时,学生往往能应付自如,但是遇到陌生而且复杂的有机物时就无从下手,导致试题失分。
二、“五导”教学模式介绍
“五导”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导入、导学、导议、导悟、导达”的方式,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进行智慧引领,让学生在“闻、讲、辩、觉、练”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激趣、感知、理解、深化、迁移”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构、性、应”的认知关系,培养“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五导”在有机物教学中的应用
1.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情境的方式有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故事、实验、视频、图片、报道等手段,引入与课题相关的“情境”,让现实的课堂变成逼真的学习现场。以“煤的综合利用——苯”课题为例,学生对苯的知识知之甚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奔主题,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抑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养成与社会责任担当的教育。如果由“苯被发现的化学史”入手,通过媒介、材料等支架进行循循善诱,会让学生主动入境,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化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2.导学辨识,感受物理性质
导学物质辨识,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已会的实验操作,去搭建学习支架或研究平台,给学生充分的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充足的活动、感知,将新旧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导议结构,理解微观符号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结构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至关重要。由于分子结构属于微观领域,探求存在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过渡和衔接。
4.导悟变化,引导深度思考
从结构的视角去预测、分析和理解物质间的反应,这是学生学习有机物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而检验物质之间的变化则需要借助实验手段,著名化学家付鹰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在有机物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结构分析—性质验证—获得结论—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思路,深入学习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四、关于“五导”教学的思考
为了让“五导”教学模式真正得以实施,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改进,边提高。课题组定期召开新授课展示会、交流研讨会,大家相互交流经验,探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五导”教学,大家普遍达成共识,“五导”的“导”就是在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建立桥梁与纽带,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持、引导与帮助。
1.课前要花时间和精力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要做到深入课本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搜集相关信息,挖掘有价值的化学素材,服务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好问题或情境构思,能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呈现富含“证据素材”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在“启发”或“探究”中体验化学的独特魅力。
2.课堂实验教学必不可少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學,没有实验的参与,课堂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包括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熟练的化学基本操作,以及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
3.课堂应“以人为本”,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开展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清楚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自由跨越,进入深层的思维活动,最终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方向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应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五导”教学秉承上述教学思想,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与同化,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系统的形成。根据有机物教学的核心思想,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三重表征”的思维形式,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正兵.“五导”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7(6):41-44.
[2]刘晶.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文字迷思”[J].物理通报,2016(8):38-42.
[3]陈兴.“乙醇”的教学设计理念[J].化学教学,2008(3):32-34.
[4]孙夕礼.三重表征: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意义学习[J].化学教学,2016(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