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带一路”构想是关系国家发展利益的战略设计,而地处国家西南大门的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则关系到国家总体安全的大局。基于“一带一路”给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潜在冲击,本文认为可通过构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机制和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途径,才能有力捍卫地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关键词 西南边疆 意识形态 安全机制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课题(编号:KY2016YB5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钟国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时期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60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出访中亚和10月出访东南亚有关国家期间,创造性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设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该倡议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倡导各国本着达成共识、多边协作的理念,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强各国之间的友谊,做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边疆民族地区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安全和发展大局,没有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与繁荣,就不可能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正实现。“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理区位特殊,“一带一路”倡议在带来了历史性发展契机的同时,客观上也必然给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研判“一带一路”构想给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潜在风险,只有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同时维护好国家总体安全这个大局,为国家核心利益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高度重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紧密相关。“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能够稳定存在、健康发展而不受到其他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与侵害。意识形态是立国的重要支撑,如果一个国家放弃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与争夺,必然导致国家的灭亡。意识形态是否安全,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否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安定和谐稳定的大局。
第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消解分歧、凝聚思想,进而引起民众的政治价值共鸣。正确的意识形态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在实现地区稳定、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群众增进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认同,有利于该地区民族群众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
第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加强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据统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集中分布了汉、彝、白、壮、傣、苗、栗僳、哈尼等30多个民族,边境地区居住着20多个跨境民族” 。由于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特殊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各民族都有其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性,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民族风俗和民族观念。意识形态的安全有利于整合不同民族的意识形态,使该地区形成统一的思想观念和人文道德,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
第三,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意识形态安全作保障。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特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肩负着与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进行斗争的重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时代,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格局的不断优化,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在沿边开放开发的浪潮下,也全面参与到中国——东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区域合作中,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民族群众对国家制度、政治和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稳定地区社会秩序的目的。
二、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各种良莠不分的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这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境地带,与多国毗邻,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更加容易受其他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对该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一系列促进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让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提升。但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部分民族群众生活条件较差、贫困面积大、贫困人数较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沒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民众势必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政策产生怀疑,最终影响到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受此影响,人们习惯用传统的习俗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再者,由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相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不良言论、宣传极端思想、渗透西方社会思潮等,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第三,全球化、信息化的媒体传播环境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根本趋势之一。“一带一路”顺应了这一趋势,旨在通过区域性开放合作与资源的高效整合及利用,为沿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良好的平台。然而,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却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为幌子,借机推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破坏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构建西南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机制以确保地区意识形态的安全,这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紧迫。
三、构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的路径选择
边稳则国泰,边兴则国盛。意识形态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危和党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则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在“一带一路”构想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确保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始终是关系国家总体安全大局的大问题。我们要应对挑战并成功化解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机制。为此,可以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机制、民生保障机制等方面,全面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机制体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全面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抢占輿论高地以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与引导,这是做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由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的。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体和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其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作用。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的导向的同时,还应抢占网络媒体舆论这一高地,增强舆论的引导力。为了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通过更加亲民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走进民族群众的心里。同时,有计划地培养大量的思想理论战线的党员干部,从而造就大批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工作者,才能在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从而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地区意识形态的安全。
第二,建立认同机制强化地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意识形态安全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指导思想或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复杂性要求党政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真正深入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心中,从而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为此,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做到真正的走进群众、贴近群众,将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地区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成为民族群众获取信息重要媒介,广大党员干部在强化学习、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向民族群众宣传党的新政策和新方针等,提高地区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保障机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治中枢的作用,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扮演好宣传员、扶贫者、服务者、帮扶者的角色。首先,完善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落后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缩小公共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考虑乡村群众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切实关注关爱弱势群体。其次,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通过科学有效地整合服务机构,实现乡村公共服务全覆盖。只有健全基层民生保障体系,形成稳固的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赢得民族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夯实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最后,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民生问题是否能妥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大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应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在获得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提高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人文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等,共同决定了“一带一路”构想实施背景下维护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任务艰巨性。为此,只有加强各级党组织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可行的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机制,进而推进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制度化与科学化,才能切实有效的维护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方铁.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特点和历史传统[C].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年.
杨永志,吴佩芬.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