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浴血奋战所积淀的精神情感和文化价值建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是民族的希望,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势在必行。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发挥文化传承、价值导向、道德育人功能。由于受文化多元价值论、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简单化、红色文化传播力度薄弱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路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发挥新媒体在宣传方面的作用,提高教育主客体的自身素养,加强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建设。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9-0057-03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1]红色文化反映着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是培育青年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红色文化自觉与自信,为建设红色文化校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一、红色文化相关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
从理论概念来看,“红色文化”是一个复合性词组,拆分开来是“红色”和“文化”两个词,但红色文化的概念并非是两个分概念的简单相加。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在于红色。概言之,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漫长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特定精神文化形态。此处的“红色文化”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与民族基因之中的与生俱来的特有的一种中国文化。结合学界对红色文化的概述,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
1917年,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模式的描绘,纷纷开始接受并且学习这一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及实践性的学说,并将此作为自己的革命信仰。建党初期的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斗志昂扬、奋发进取的反帝反封建的决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随后又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由此衍生出不断探索的井冈山精神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浴血奋战,孕育出抗日战争精神和延安精神,催生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则是以心系人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西柏坡精神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形势和复杂的国际斗争,共产党人以坚强的决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战争阴霾,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国内建设的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革命精神还包括雷锋精神,这些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提倡奉献,为红色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鼓励开放与创新,极大地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经济特区不仅创造了举世惊叹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支撑特区经济迅速崛起的特区“十大精神”。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进程中,还催生了伟大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使红色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在新时期传承,实现新的升华,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功能
(一)红色文化的“文化传承”功能
红色文化涵盖了每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革命精神,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一个民族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一方面,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旗帜,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红色文化基因,加强红色文化自信,展示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重要支柱。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民的行为方式,给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或路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当代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现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思维活跃,抑或是追求自我个性,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载体,在新时代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让大学生在感受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在大是大非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励他们实现人生目标,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可靠的接班人。
(三)红色文化的“道德育人”功能
道德育人主要是指对人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教育。古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说明了道德对于个体成人成才的重要性。红色文化是一种优秀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品格和社会伦理,对培育大学生起着很好的示范和教化作用。在高校中,同学之间不够团结,学术造假、剽窃他人成果现象屡有发生,这严重地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也影响了高校的管理效果和学术氛围。所以要在高校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必须要发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内涵,从而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和认识,树立道德信念。
三、在高校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存在的不足
(一)外来思潮及价值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资本的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加快,以“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断浸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力图对我国进行一系列思想渗透,渲染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扬,使得国民包括当代大学生不能明确地辨别并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刚步入高校,其社会阅历浅薄,甄别能力较弱,思想还不能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统一,三观依然在形成的过程之中,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这些思想会逐步侵蚀大学生的观念,消磨大学生的意志,使得大学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懒惰涣散。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形态,在当代势必要肩负起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
(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简单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红色文化功能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囿于一些教师的水平,使得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略显空洞枯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教育者在课堂上教授红色文化的时候,大多浮于表面的赞扬歌颂,而对其实质内涵解读甚少,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并不能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来理解这种文化。其次,红色文化教学基本在课堂上完成,忽视了社会实践的作用,脱离了现实生活。光靠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书本上学,是达不到红色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虽然很多高校组织参观红色纪念馆,但多流于形式,学生参观之后也缺少更深一步的学习交流,对学生的革命教育达不到直击心灵的效果,自然也无法真正唤醒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三)红色文化传播力度薄弱化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能够转变为物质力量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而红色文化传承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社会价值的实现。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传播者自身素养欠缺和职业良知的缺失,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一味迎合娱乐化利益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在媒体平台的话语权较为薄弱。红色文化很难跟随时代潮流创新内容与形式,有些高校虽然开辟了红色文化网站或者专栏,但是仍存在板块设计相对死板,文字描述不够鲜活,甚至长时间不更新、无专门负责人维护等现象。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
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全面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坚定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加强红色理论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于细微处下功夫,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提升大學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其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红色文化自信,进而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高教育主客体自身素质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则会影响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文化,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要坚定信念,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教育者必须拥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加强红色理论的学习,能够把红色经典文学、红色历史事件与当下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将红色文化纳入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导受教育者从心理上真正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作为受教育者,在当今西方价值观念、政治制度、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侵袭下,要时刻保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态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决抵制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思想。受教育者还应有爱国精神,认真学习中国革命历史,从而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三)加强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建设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而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也要求高校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在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方面的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9因此,学校可以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将其写入教材,开设“红色”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举办“红色文化精神”演讲,开展“红色文化”党团活动,邀请革命先烈后代来学校做专题讲座,在校园内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不单单是要让他们停留在书本学红色理论,还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高校可以与当地革命老区进行共建活动,打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革命旧居,开展社会调研,重走革命之路,真正使红色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开辟红色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就其本质是一种文化宣传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传播,是一种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为目的,以建立一套社会主流文化系统和态势为目标的思想文化传播活动。[5]13传统的文化传播多以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为主,在高校内,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广播台、宣传栏海报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成熟,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红色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潜在威胁因素。高校要把握好媒体宣传平台,建立红色网站,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广泛性特点,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元素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开辟红色文化主流阵地,严格网络监督管理,严肃抵制低俗、粗俗文化。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推出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辟红色专栏,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实现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2]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郝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萌(1995—),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单位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
(责任编辑:李直)